上回講到莊子去監(jiān)河侯那里借米,監(jiān)河侯很熱情,要給他三百金。莊子一聽,卻氣得不行,叫做“忿然作色”。于是就給監(jiān)河侯講了一個故事。他說:昨天我從這個地方路過,路上忽然聽到有人叫我的名字。我就四下看了一下,發(fā)現(xiàn)在大路上車壓出來的車轍里,有一天小鯉魚在那兒跳。我就問,你在那里干什么?小鯉魚說:“我是東海的水官,現(xiàn)在你要有一斗的水,就能救我的命。”我說:“好啊,我這就去吳越那個地方,引來西江的水救你。”這小魚嘆口氣:唉。你要這么說,還不如早點去賣魚干的鋪子里找我吧。故事到這就結(jié)束了。你有什么想法呢?
莊子生活窮,這個每個人都能看出來,但他確實個幽默感十足的人,氣憤的同時又富有內(nèi)涵。常人看來的窮,他卻有大見解。莊子的這幾則故事,有他看待自己貧窮的哲學(xué)。
?又一日,莊子去見魏王,那窮的是不行不行的,穿的舊啊,鞋子都沒有鞋帶。這個魏王見了,笑話他:咦~我說先生,你如何成這個困頓樣子了。
莊子是怎么回答的?他的這段回答,包含了他對于窮的哲學(xué)。他說:“此非困頓,吾胸有志而無處安放,此為困頓。王視躍猿乎?其飛躍樹中,無人有治其之法,其行于叢林,卻小心翼翼,非以其身行不便,以其處境不利也。”莊子說這般話什么意思呢。原來他早已明白自己是生不逢時,要想不困頓,怎么肯恩呢?他對自己身處的環(huán)境是有很清醒的認(rèn)識的。真正的仁人志士,不怕生活上的窮困,而怕精神上的聊倒啊。
一個人可以困窘于窮困,但他的內(nèi)心是不是真正在乎這種窮困,對于“利”字看的有多重,會決定他面對貧困的態(tài)度。莊子不在乎“利”,是那樣的決然,那樣肯定,那樣富有魅力……
不在乎“利”,那“名”呢?想知道!!!關(guān)注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