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人魚》看片當日,我身邊坐了一對中老年夫婦,看樣子大概均為50-60歲期間,這在影廳青年觀眾為主的群體里很特殊,整個觀影過程二位很high,時不時爆笑,時不時還私下聊兩句,議論羅志祥的八爪魚,說林允等等,當然還討論周星馳。細想一下,在20年前,周星馳的電影紅遍大江南北是,二位也就是30-40歲的樣子,也是看電影的時期,大概也是周星馳電影的觀眾。
這篇文章并不是影評,而是一些隨筆,簡單關鍵詞堆砌,從一個粉絲的角度,解讀星爺與他《美人魚》,了解以下內容,大概諸位就能了解電影的初衷。
不要被預告片欺騙
之前看《美人魚》的預告片,從驚鴻一瞥的無厘頭畫風、到喜劇元素的概念性質指引,直至最后環保+動作主題的終極預告,三部預告三個風格,也讓人搞不懂星爺葫蘆里到底賣的什么藥。其實預告片對于周星馳的作品來說承載力度并不高,星爺的風格是呈體系的,無厘頭橋段只是電影的表現風格,僅在短短的預告片中難以看出端倪,不信的話,可以去網上找找《食神》、《國產凌凌漆》、《破壞之王》的香港預告片,向來只是一些搞笑情節的剪輯,然而電影本身遠不止預告片中的呈現的那樣。
所謂“不看廣告看療效”,作為星爺的粉絲來說,星爺的作品從不看預告片,還需真金白銀的電影正片來檢驗。
熟悉星爺的觀眾對《美人魚》的體現其實并不陌生,周星馳每部作品總是會尋找新的題材和新的方向,但風格是不會變的,這不是“食老本”,而是一個導演的風格屬性。誠然在《美人魚》中能看到星爺以往作品的影子,童話內核、無厘頭體系、角色的表演風格與以往作品都很統一,但新的東西依然有,比如環保,以及最后的情感刻畫,不再是“只爭朝夕”而是“相濡以沫”。
“克蘇魯童話”
先來說一點題外話,《美人魚》這個題材一定會讓人想起安徒生童話,但作為一個恐怖電影粉絲,《美人魚》的故事讓我想起了一部恐怖片叫做《異魔禁區》,這部電影改編自我最愛的洛夫克拉夫特的短篇小說,講述一個男子誤入海洋邪魔族的領地,那里都是半人半魚的生物,并與一名章魚系女子發生了一段情感故事。該作品與作者的克蘇魯神話是一個體系,來自外星的上古邪神統治地球,如今沉睡在南太平洋海底,復蘇的話會給人類帶來浩劫。倒是讓我想起了《美人魚》中人與魚族對立的狀態,只是個人的一點重口味題外話。
而《美人魚》本身就是個童話故事,也可以理解為輕口味的“克蘇魯神話”,邪惡的神話體系,在星爺的眼里,依舊可以發展為童話故事。
并非刻意的環保
從星爺的角度,完成《美人魚》的劇作,在其中要加強兩個種族之間的對立,而建立在對立基礎上的,就是環保的理念,也是水到渠成之說。有人說環保主題生硬,開什么玩笑?一個是工業化的代表,一個是自然派的代表,要強調二者的對立關系,自然是價值觀的對立,將其呈現出來的,除了環保還能是什么?難道真要讓《美人魚》變成《羅密歐與朱麗葉》?或者變成《星河戰隊》那樣滅族論?
電影并沒有刻意去強調環保這個噱頭,只是從對立的角度而延展而來,在跨越種族的愛情層面上,借著后者將環保元素帶出,為種族的對立與愛情增添了第三方的執念。
無厘頭
無厘頭是星爺的電影的標志,這一點體現的情節設定和表演風格上,比如盧正雨體檢林允那段,一杯水的設定被放大成搞笑道具,乃是無厘頭的極致體現。還有林允偷襲鄧超,與《功夫》中偷襲包租婆是一個性質,其中擔任本片的執行導演的林子聰客串露臉,在片中致敬了《功夫》,其功能性還是一樣的,只不過被害對象從周星馳換成了林允。
羅志祥的角色,承擔主要搞笑的部分,他與橫店大媽張美娥繼《西游降魔篇》之后“再續前緣”,依然是小豬的苦主,幾段戲下來,是片中最搞笑的段落。
但無厘頭并不是屎尿屁,片中董事會那幫人說的那句“我們對屎尿屁并不在行”,更多是周星馳的肺腑之言,別看自己曾經演過大量屎尿屁作品,但星爺的電影,通俗并不低俗。角色在屎尿屁中滾打,演員各種扮丑,但最終的主題卻不沾染任何塵埃,清澈如雪。
前世今生的情感模式
無厘頭是風格,但主題永遠是情感和勵志。從《大話西游》的真情表白,到《喜劇之王》里的咸魚勵志,《長江七號》里的親情相依,《西游降魔篇》中只爭朝夕的愛情?!睹廊唆~》的主題,在無厘頭搞笑的風格之下,依然是情感為主。
同時對于愛情元素來說,是一個跨越種族的故事,在周星馳看來,情感是可以被歌頌,也是可以超越所有界限的,這一點從《長江七號》開始就是在其作品中得以體現。也不要忘了《大話西游》中前世今生的癡纏。所以在這個故事中,每個人都會有前世今生。
電影開篇就借館長之口打下一個定義,人類是從海洋中進化而來的,進化之說是一個變化版的“前世今生”,林允是美人魚,羅志祥為首的魚族也是人魚生物,鄧超、張雨綺也是由某種魚類進化而來,進化成現在的人形,而他們都曾在某個時間點有過千絲萬縷的聯系,亦敵亦友,甚至有過愛恨情仇的糾葛,以至于到今生時,他們的命運又被拉到了一起。
童真的體現
在《美人魚》公映前后,一篇星爺的訪談中,周星馳如是說道:"我小時候住在海邊,一直幻想海中有美人魚,我也相信世界是美好的,這不是在安慰誰,這是事實。生活中呢,童話也是我的最愛。我認為我拍的都是童話。
這就是《美人魚》的特點,是星爺延續以往風格的基礎上,展現出新屬性的東西。然而《美人魚》的本質依然是童真,《少林足球》和《功夫》也有童話色彩的。鄧超與林允在游樂場的情節就是童真的最好體現。當然不得不直視一些重口味橋段,但這里的“重口味”看觀眾如何理解了。
鄧超的胡子
比如林允說“做雞”那段,明明就是一個孩子的說辭,誰讓成年人聽者有意呢?這加之后來的吃雞情節,兩段情節首尾相連,更能體現出鄧超從成年世界走向童真的跨度,其中重要標志就是他的胡子,是一個符號化的象征。
鄧超這個角色,其實就是《食神》中史蒂芬·周的變體,只不過由后者“得而復失,失而復得”變成了“成年向童真的蛻變”。
復雜的世界,純真的結局
有過前世今生,肯定也有悲歡離合。周星馳電影中的搞笑、賣丑、荒誕其實是表象,在戲謔的外表后隱藏的是小人物的心酸和苦難。而周星馳本人一直想演個悲劇人物,但是一直沒有機會。于是,在他的影片中,每個人物的身上都有著自己獨特的悲喜性質。
電影的結尾,有些不忍。
還好結局是光明的,周星馳說過:“世界很復雜,什么都有,可最后還是朝著一個美好的方向發展。我希望觀眾看完我的電影,心情是愉快的,前途是光明的,未來是充滿期望的,地球是我們無敵的家園!”
這是我們熟悉周星馳,星爺一直沒有改變,改變的是我們。當年周星馳的粉絲如今長大成人,成家立業,如今的情況是粉絲從當年的一個人變成三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