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的現(xiàn)狀

第一節(jié) 家庭教育現(xiàn)狀

? “”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 一句商家的口號,卻成了父母教育的搶跑線。教育處在一個“急”的狀態(tài)。? ? ? ? ? ? ? ? ? ? ? ? ? ?

家庭教育現(xiàn)狀一:急

一 急的原因

1-社會大環(huán)境

我們正處在一個急速變遷的社會大環(huán)境中。隨著我國經(jīng)濟的高速發(fā)展,人們的物質極大豐富,精神世界相對匱乏,因此官本位和拜金主義的“成功”思想成為社會主流和價值觀。在社會環(huán)境和家庭環(huán)境的雙重影響下,我們家長對孩子缺少基本的做人教育、道德教育、價值觀教育。社會的大環(huán)境促使教育也變得急功近利。

肉也速成,養(yǎng)豬養(yǎng)雞都在速成。速生林。過去一年出欄,現(xiàn)在3個月。雞過去養(yǎng)半年,長大,現(xiàn)在三四十天。整個社會都在追求經(jīng)濟效益。整個社會都在急。官本位和拜金主義的“成功”思想成為社會主流和價值觀。

2-現(xiàn)行教育的體制

現(xiàn)行教育制度的高考政策,在高考指揮棒的影響下,分數(shù)的高低決定著孩子的擇校、升學、就業(yè)的現(xiàn)實狀態(tài),使追求分數(shù)變成了孩子學習的目的。分數(shù)的作用,大學的召喚,驅使我們家長們著急。

于是,社會上有了一類流行的說法:“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分、分、分孩子的命根,考、考、考老師的法寶。”……于是,各類快速成才的培訓班、課外班應運而生。盡管高?,F(xiàn)在年年都在擴招,但現(xiàn)行的教育體制驅使著我們家長——“急”。

3-獨生(少)子女政策

由于獨生子女政策,讓我們當今社會產(chǎn)生了許多4-2-1和6-2-1的家庭結構,這種家庭結構使一群大人圍著一個孩子轉。孩子成了家庭乃至整個家族的重心,(即使現(xiàn)在剛剛放開二胎,孩子依然是家庭的重心)由于對孩子的重視,教育只許成功不許失敗。家長擔負更大風險。于是家長們把對未來的全部希望都寄托在唯一的孩子身上。于是變本加厲的對孩子“負責”,急于“望子成龍,望女成鳳”。

4-社會的普遍價值觀帶來的影響。

“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是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主流觀念。雖說這種觀念已過時,但只有考上好大學,才能找到好工作,只有找到工作,才能有好的收入,有了好的收才能有好的生活這一觀念卻深深植根于人們心中,并被人們普遍認可。而逆推起來,若想考上好大學,就必須考上好的高中;想上好的高中,就必須上好的小學;想上好的小學,就必須上好的幼兒園。于是從入好的幼兒園難開始,讓我們的家長一路急了起來。

考上好大學VS立足于社會嗎?考上好大學和立足于社會沒有對等的關系。

二 急的表現(xiàn),后果

①忽略時機法則,搶跑教育

教育就像農(nóng)業(yè),而非工業(yè)。工業(yè)可以批量加速生產(chǎn),而農(nóng)夫要遵循農(nóng)作物的成長規(guī)律。

農(nóng)夫、著急讓禾苗長高、行為--拔苗助長、結果---損傷根、影響一年的收成!

那父母急會導致什么后果?違背自然規(guī)律? 客觀規(guī)律。急后面,急功近利。只看到眼前的利益,而忽略了長遠的利益,影響到孩子一生的發(fā)展。

孩子也是,不同的年齡段做什么樣的事情,學習什么內容,也尤其時機和次序。如果提前,也會給孩子造成不良的影響。

從幼兒的生理、心理發(fā)展來說,幼兒期兒童神經(jīng)抑制機能還很差,不能過久地抑制自己的行動,或者從事過分細致的作業(yè)活動;

由于3-6歲幼兒的身體、動作等發(fā)育還不成熟,不能久坐不動,也不能正確握筆;不具備學習抽象知識的能力。幼兒如果像小學生一樣學習文化知識,不僅造成身體的傷害,還容易使其對學習產(chǎn)生厭倦、恐懼心理

孩子,你慢慢來,成熟時需要時間的,就像春天播種,秋天收獲一樣。即使是神童和超人的人生,也并不是樣樣領先。人生并不是短跑,也不是中長跑,而是一場馬拉松,馬拉松從來沒人搶跑,因此成功不在于是否輸在起跑線上。所以孩子,你一定要慢慢來。

②重智輕德

很多父母會說:只要好好學習,什么都不要管。重智力開發(fā)忽略了孩子的品行教育。許多優(yōu)秀人才不僅沒有為國家作出貢獻,反而辜負眾望走上犯罪道路或自殺毀滅道路。云南大學生馬加爵殺人事件、清華大學優(yōu)秀學生劉海洋傷熊事件、北大研究生自殺事件等等,這些事件讓人感到痛心和惋惜。在扼腕嘆息之余,我們不得不思考怎樣才能教育引導優(yōu)秀青少年令其走上正道為社會做出貢

黨的十八大報告明確指出: 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培養(yǎng)德智體美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③只關注身體健康,忽略心理健康

身體健康--家長常常認為孩子沒有發(fā)燒、沒有感冒,身體也沒有什么其他癥狀就是健康。但在現(xiàn)代社會,它并不是健康的全部?,F(xiàn)代社會,健康不僅僅是指軀體上沒有疾病,還包括心理和社會適應能力等方面的健全和最佳狀態(tài)

北大學子吳謝宇弒母案,曾經(jīng)轟動一時。

從童年時代,吳謝宇就被稱之為“天才”條理清晰,智商高,人緣極好。他是許多家長眼里羨慕,口里稱道的別人家的孩子,優(yōu)秀是他的標簽。

可是,這么一個優(yōu)秀的人,沒有把他的高智商用于回報社會,而是設計了一個完美的犯罪過程,殺害了自己的母親。

從吳謝宇弒母這個案件來回到現(xiàn)實,雖然他殺人的動機尚不明確,但是能看到案情的背后有吳謝宇自身人格缺陷的因素。在注重孩子成績好,身體健康的同時,卻忽視了孩子的心理健康。

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的標準包括:

1、智力正常:正常的智力是生活和學習的最基本心理條件;

2、情緒協(xié)調穩(wěn)定;

3、具備一定的意志和品質;

4、人際關系和諧:青少年很多心理問題的出現(xiàn)都與人際關系有關;

5、適應環(huán)境;

6、保持人格的相對完整;

7、心理與行為符合年齡特征。

④情緒化的父母孩子

情緒化的家長影響了一個情緒化的孩子。當我們一急,脾氣暴躁??耧L暴雨環(huán)境中,孩子,易激惹。愛生氣,哭鬧,情緒化。

2019年4月17日,在上海盧浦大橋,一位母親在高架上停下車批評孩子,孩子沖出橋車,頭也不回的跳了橋,當場死亡。

無法還原事實的真相,但當事人都是被情緒控制,釀下無法挽回的悲劇。


家庭教育現(xiàn)狀二:父母把孩子教育責任推給學校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對這個道理,多數(shù)家長是懂得的。因此,孩子上學前,家長一般都能自覺地承擔教育子女的責任。但是,當孩子上學以后,有些家長則把教育孩子的責任一股腦兒地推給了學校。這些家長認為,孩子既然送到了學校,交了學費,學習教育方面的事就應當由學校負責,家長的責任就是讓孩子吃飽穿暖,盡量滿足孩子在物質方面的需要。這樣不利于孩子的教育。

首先,家庭教育可以彌補學校教育的不足。我們知道,現(xiàn)在學校實行的是班級授課制。一個教師要教四五十名學生,所用的是一套教材,一個教案。而所教的學生,由于種種原因,存在著一定的差異。而教師的精力和時間畢竟是有限的,不可能針對每個學生的情況實施不同的教育。因此,我們做家長的要使自己的孩子早日成才,就應當用家庭教育來彌補學校教育的不足,根據(jù)自己孩子的具體情況,有的放矢地進行教育。

其次,家庭具有學校不可取代的良好環(huán)境。孩子雖然上學了,但他們的大部分時間還是在家庭里度過的,加上家長和子女的血緣關系及子女對家庭的依賴關系,使家長在孩子心目中往往占有較重要的位置。因此,學校教育不但不能取代家庭教育,而且還應當有賴于家庭教育的支持和強化。同時,由于家長和子女長期生活在一起,比較了解孩子的優(yōu)缺點,因此教育起來更有針對性。

再次,教育子女是父母的一項法定義務。《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中規(guī)定:“父母對子女有撫養(yǎng)教育的義務。”《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中也規(guī)定:“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監(jiān)護人應當配合學校及其他教育機構,對未成年子女或者其他被監(jiān)護人進行教育。”

所以,作為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的父母,應當義不容辭地擔負起家庭教育的義務,抓好對子女的教育。家長應該經(jīng)常和學校配合,互通信息,經(jīng)常了解學生的思想動態(tài),學習成績,同時讓教師了解學生在家庭中的情況,這樣,家長和教師共商教育孩子的對策,形成教育合力,才會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第二節(jié)家庭教育的誤區(qū)

? 一 關注孩子,忽略自我成長

如果把孩子比喻成一粒種子,那么家庭就是孩子的土壤環(huán)境。孩子就是這一株成長的小幼苗,成長過程當中,幼苗枯萎了,我們需要考慮,是不是水澆多了?肥施少了,或者是土壤環(huán)境不合適了?應該從改善幼苗的成長環(huán)境考慮,而不是費勁的去摘除枯萎的黃葉。

同理在育兒的道路上,家長會發(fā)現(xiàn)孩子出現(xiàn)這樣那樣的癥狀。家長去費勁的去改造孩子。往往卻忽略了孩子成長的環(huán)境,父母本身。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孩子不是被教導而成,而是被模仿而成孩子。父母如何處理問題,處理情緒處理,關系都成為了孩子的認知榜樣,所以父母的自身成長才是教育的關鍵。

1.孩子處理問題的方式是從家長身上學習的。

如果在一個家里媽媽處理問題的方式是對孩子和爸爸大喊大叫,那么孩子和媽媽之間出現(xiàn)矛盾孩子就是喊。如果媽媽的處理方式是躲起來哭,那么孩子也會躲起來哭。如果爸爸處理問題的方式是摔門,孩子也會摔門,如果你把孩子甩在大街上說不要他了,孩子也會不要你,因為他發(fā)現(xiàn)不合作就是解決問題最好的方法。

一個家通過溝通、民主的方式來解決問題,還是通過 看誰更強硬的方式來解決問題。孩子一定會從家庭里習得的。

2 處理情緒

父母在家需要注意言辭,不可遇到繁瑣的事就說“麻煩”,不可遇到不開心的事就說“煩”,不可遇到該做的事就說“我懶得做”。孩子從小耳濡目染,也同樣會說“麻煩、煩、我懶得做”,還伴隨一直唉聲嘆氣“哎呀!”

想要讓孩子未來走的好,少說甚至不說喪氣話。反之,父母每天積極陽光,充滿正能量,同時也會把這種陽光照耀到孩子,傳遞給孩子力量。

3處理關系

? 曾記得中央電視臺有則公益廣告:

? ? ? ? 一位年輕媽媽在給兒子講小鴨的故事,講完后,母親去給孩子的奶奶端洗腳水洗腳,那個年幼的孩子見了,便跑去了衛(wèi)生間……

? ? ? 當媽媽給孩子的奶奶洗完腳,回到自己的房間時,發(fā)現(xiàn)兒子不見了,回頭一看,只見她的兒子正顫顫巍巍地端著滿滿的一盆水,蹣跚地走過來童聲童氣地說:“媽媽洗腳。”媽媽欣慰地笑了……

孩子不會活出父母期待的樣子,只會活出父母熟悉的模式。家長每天對待自己,父母,身體、家庭、兒女、工作、生活的態(tài)度,就是孩子將來對待生活的樣子。

親子教育根本就不是教育孩子和改變孩子,而是家長提升和成長自己,這才應該是親子教育最根本的核心所在。

如何成為智慧父母

1、如果一個人能做自己的好父母,也就一定能做孩子的好父母

什么叫“做自己的好父母”呢?

就是你有沒有辦法對自己溫和而又堅持。也就是說,當你失敗了,有挫折感了,你是怎么對待自己的。你會不會對自己非常嚴厲?會不會不能原諒自己?如果是的話,那么當你成為父母后,你的孩子犯錯時你也會這樣對他。另外一點就是你有沒有辦法管得住自己,你的內心能不能對自己堅持說“不行”,如果你能做到,那么你以后面對孩子時就能對他說“不行”,如果你不能,那么對待孩子時你可能也完全憑心情,不懂得如何拿捏分寸。

2、暴躁的父母要先處理自己心理的情緒,而不是把情緒轉嫁給孩子,這樣你就能成為好父母

暴躁,不是天性,而是因為你心里有某種情緒沒有處理掉。暴躁的父母首先應該去處理自己里面的東西,而不是把情緒轉嫁給孩子。這種處理不是壓抑。

3、父母在意旁觀者的眼光、同輩人之間不自覺的攀比等,是因為缺乏自我認可,需要自我調整成為一個對自己負責任的人

缺乏自我認可的父母,往往要通過孩子的表現(xiàn)和孩子的改變來證明自己的水平。

比如,一位自我力量不足的媽媽總會要求孩子教養(yǎng)好啊、有禮貌啊、成績優(yōu)秀啊……用這些來證明自己是個好媽媽。但如果你的自我認可足夠的話,孩子吵鬧時你會去想他可能情緒不好,孩子遇到了問題時,你會想作為一個媽媽應該怎么幫助他,而不會把這些變成個人問題,腦子里總是想“哎呀,他這個樣子讓人看到的話,會怎么想我?”

因此,父母要先把自己的自我整理好,成為一個對自己負責任的人,成為一個能覺察到自己的內在而且能夠把內在表達出來的人。薩提亞女士認為,一個人只有把自我的部分處理好了,他就能夠去應對外界各種各樣的問題。

4、父母對孩子具有補償心理,說明他沒有辦法接納自己的成長,不能忘記自己對父母的渴望

首先應該要求自己不要懷著太多的遺憾、渴望。因為這樣會使得自己在面對孩子時拿捏不準,要不做過頭了,要么做太少了。

然后,就是嘗試從自己的成長中看到積極的一面,問自己:“我能不能接受自己的成長?也許很困難,但是我畢竟今天活得還不錯啊,而且,因為它,我還更加堅強、獨立和包容……”童年生活中,一定會有遺憾的東西,但是也肯定帶給過你積極的東西,無論如何,你自己走過去了,也學到了很多。所以,請接納你自己,接納你的成長,放下對父母的渴望。

同樣,孩子的渴望是屬于他自己的,你沒有義務去完成他的渴望,就好像你的父母沒有義務要完成你的渴望。每個人的期待都是屬于自己的,別人如果愿意完成你的期待,要心存感恩,如果沒有的話,那只是自然。

二? 家庭系統(tǒng)中,愛的序位

德國心理治療大師伯特·海靈格發(fā)現(xiàn),在家庭系統(tǒng)中,有一些隱藏著的、不易被人們意識到或覺察到關于人類關系中的一些秩序,在操控著家庭成員之間的關系,而這些秩序往往早已被愛所排定,這就是愛的序位。

如果我們洞察到并跟隨愛的序位,和家人的關系會更好;如果愛的序位紊亂,對家庭關系的影響非常大。

專注婚姻家庭法律的余宇博士認為,在“愛的序位”中,

最重要是“我”,其次是伴侶,再次是孩子,再再次是父母,最后是兄弟姐妹。

很多家庭的關系失衡,原因就在于序位的錯亂,導致產(chǎn)生很多不幸福的現(xiàn)象。

其一,許多家庭在孩子出生后,就把注意力全都放到孩子身上,一切都以孩子為主,這就是對秩序的一種違背。

如果其中一方把孩子放到了伴侶之前,自己眼里只有孩子忽視了伴侶,長期得不到關注的另一半,很有可能會出軌。

如果夫妻兩人都將注意力放在孩子身上,可能會造成孩子壓力過大,孩子容易厭學、離家出走。

于孩子而言,父母關系的和諧,比對自己需要的滿足更加重要。

夫妻要先成為好夫妻,才能成為好父母,孩子才能成為真正幸福的孩子。

其二,中國“婆媳關系”、“翁婿關系”等的嚴重矛盾,也是序為錯亂所導致的。

第一是因為組成新家庭的夫妻二人,把自己的父母放到了最重要的位置上;

第二是父母沒有尊重子女新建家庭的完整性和獨立性,強行介入了子女的婚姻關系。

新舊家庭關系的錯亂,必然造成系統(tǒng)邊界的模糊,系統(tǒng)成員對于愛的爭奪,容易導致感情不和睦。

其三,婚姻中的“無私奉獻”,付出、順從伴侶的一方,覺得自己不值得。

“我自己”永遠是愛的序位中的第一位,處于最重要的位置。

有的人,把另一半當做自己的全部,只照顧好伴侶,沒有照顧好自己,甚至會委屈自己順從對方。這樣的婚姻關系,容易鬧矛盾。

想要愛別人,先學會愛自己。只有學會了照顧自己、愛自己,才能經(jīng)營好夫妻關系。

三 溺愛的危害

自古以來就有“慈母敗子”的說法,所謂“慈母”指的是一種過分的母愛,也就是溺愛。溺愛的“溺”字間有過分和淹沒的意思,過分的疼愛孩子等于淹沒孩子。

有一個膾炙人口的父母,溺愛孩子的例子。

說的是中國古時候,有一個從小被母親溺愛嬌慣的少年,臨刑前要求再喝一口母親的奶,她媽媽解開衣襟喂他,這少年一口把母親的奶頭咬下,這位少年把母親的奶頭咬下,是恨母親的溺愛嬌慣了他。

法國教育家盧梭說:“你知道用什么方法,一定可以使你的孩子成為不幸的人嗎?這個方法就是對他百依百順。”就是溺愛

溺愛是非理性的過度寵愛,遷就,姑息的態(tài)度。父母對孩子的溺愛有兩種,一種是包辦,一種是縱容。

包辦型的父母代替孩子做事和做決定,為孩子搞定一切。這種父母很容易養(yǎng)出嚴重依賴和不勞而獲的孩子;包辦型溺愛的父母容易養(yǎng)出啃老族

0~2歲的孩子,吃喝拉撒睡需要依賴父母才能很好地完成,需要父母盡力及時地幫助孩子解決所有的問題。2~4歲的孩子,已經(jīng)開始有了獨立自主的需求。孩子想自己吃飯,刷牙洗臉、取東西等,看見孩子笨拙的樣子,父母忍不住為孩子代勞了。

父母覺得自己很愛孩子,孩子卻因為自主探索和獨立完成任務的過程被父母破壞了,他們陷入了沮喪和不安中。

其實,孩子都是在不斷地失敗和犯錯中學習經(jīng)驗并獲得成長的。

但這些父母由于害怕孩子受傷,受累和犯錯,擔心孩子做不好,他們剝奪了孩子犯錯誤和改正錯誤的權利,從而也讓孩子失去了長大成人的機會。

當孩子被包辦成了一個無法擺脫對父母依賴的人時,白眼狼、啃老族等就誕生了。許多父母此時后悔莫及,但已無能為力了。很多啃老族父母為此付出巨大的代價,終身勞碌以供子女榨取。

 縱容型的父母,沒有拒絕和約束孩子的能力,無論孩子的要求與行為有多不合理,他們都會拿出全部的力氣去滿足。這種父母很容易養(yǎng)出自我中心和為所欲為的孩子。這樣縱容孩子的后果

1、孩子容易以自我為中心

當父母對自己的孩子過分溺愛時,他們都同意自己的孩子的任何想法,回應他們的孩子的各種要求。而這樣做的結果是孩子們并不感到羞愧和自豪。孩子很容易以自我為中心。由于父母無限的支持,孩子們認為他們是對的。當孩子去幼兒園時,他喜歡吃什么,他喜歡在幼兒園玩什么,他下意識地認為他想要。但是,當老師或其他孩子有相反的意見時,孩子是不可接受的,因此與其他人產(chǎn)生矛盾。

2、自我克制能力差。

太容易得到的東西,孩子往往不會珍惜。如果父母對孩子太民主,孩子就會覺得所有事情都是理所當然,當有一天出現(xiàn)與他們意愿相反的意見時,他們會失去自我克制能力。

由于從小遷就孩子,孩子在不順心時以哭鬧、睡地、不吃飯來要挾父母。溺愛的父母就只好哄騙,投降,依從,遷就。打罵爸媽的孩子會變成無情的逆子,在性格中播下了自私、無情、任性和缺乏自制力的種子。

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溺愛不是愛,是一種傷害。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lián)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fā)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fā)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