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8月27日? 星期四? 晴
這一天匆匆忙忙的,失去了往日的悠閑,但是,心里卻如喝了蜜一樣甜美。因為女兒的到來讓我覺得巨大、空曠、冷漠的京城一下子變得溫馨而可愛了。以前下班了也慢悠悠的,反正沒人等候我回去,因此,還常常一個人逛完公園了才會回到宿舍。而現在不一樣了,我下班了就要急急忙忙回家,收快遞、買菜、做飯等等。覺得時間變得好匆忙,每一分每一秒都那么快,我幾乎都趕不上它的腳步,不像以前一個人在北京時漫長而枯燥的那些日子。
今天時間有些趕,如果自己去超市買菜再回去做飯估計是時間來不及了,于是在美團上定了一個麻辣火鍋,我騎上自行車轉地鐵到站后又騎上車,飛一般地向家里沖去,此刻火鍋、快遞都到了了大門口,女兒和墨涵也已經放學回家了,來得早不如來得巧,來得巧不如碰得剛剛好,我們在小區門口會合后將這些東西全都提回到了家里。
回到家中,本想用電飯煲蒸飯,我專門買的泰國香米,準備今天回來嘗嘗的,不過女兒和墨涵要減肥,下午不吃主食,于是,我把毛肚鴨腸重慶牛油火鍋在電磁爐上燒起來,火鍋里還有土豆、木耳、豆芽、海帶、鴨血、竹筍、魔芋粉等,然后還切了一塊錫林郭勒的羊肉下在這火鍋里,接著洗了些生菜等蔬菜,還切了半塊西瓜。我們邊吃邊下菜,好有家的氛圍,只不過太辣了,孩子們吃得嘴巴都紅嘟嘟的。看來下次還是不要點太辣的了。
我在家從來不上廚房的,基本不太會做飯,但是,我現在學也不遲的,把生活的節奏放慢一點,周末就可以買買菜、自己在家學著做飯給孩子們吃,新鮮的食材加上用心的烹飪,味道一定不會差到哪里去的。這下從書房走向廚房,讓我往后的生活充滿了油鹽醬醋的煙火氣息,想想這一切,便覺得其樂無窮!
我邊吃邊給孩子們準備這、準備那兒,女兒叫我不要干活兒了,趕緊坐下來吃菜,我心里樂滋滋的。其實,看著她們吃得津津有味,我早就飽了,這就是一個做媽媽的全部心思,看著孩子快樂,自己就會很快樂。實際上,孩子也是很心疼自己的父母的。早上墨涵的爸媽6點就出發返回內蒙古了,墨涵大清早起來到她父母住的房間一看已經人去樓空了,一臉的悵然若失。孩子嘴巴不說,心里頭還是時刻關心著父母的。
而且細心的女兒在吃飯的時候還發現我的膝蓋上還青了一大塊,我自己都沒感覺的,女兒倒是挺緊張的,還說要給我噴碘伏,我估計是昨天搬家的時候磕磕碰碰弄出了淤血,過了這么久,再噴碘伏已經毫無意義了。不過女兒關切的眼神和話語實在讓我感動不已。
我們吃著火鍋,相互之間交流著對一些事物的認識和看法,大家聊得非常開心。吃完飯,孩子們去做作業了,一到高三孩子們學業就特別繁重,顯得格外忙碌。不過,就像馬拉松賽跑,在距離終點只有不到三分之一的時間了,在這個最該拼盡全力的沖刺階段是絕對不能放棄、不能松懈的,需要抓緊一切可以利用的時間去查漏補缺,把自己的短板補起來。而我就在餐廳和廚房洗碗、抹桌子、拖地,開開心心地干活兒。原來我并不懶,只是以前沒有碰到我心甘情愿為他做家務活兒的人罷了。
孩子們在自己房間里學習了一會兒,便要轉移陣線,接著到教室去上晚自習。我一個人在家里看看書,敲敲字,靜靜守候著孩子們回家。這是孩子們開學第一天,超長的寒假終于結束了,當初每天各種打卡簽到、各種打印作業、各種拍視頻上傳......這比孩子在校學習,我們家長付出得更多一些,而且我已經獨自在北京待了二十多天了,終于孩子到學校來了,和老母親在京城相聚了,更是激動不已。
在家里,孩子上網課時不專心,做作業也有些拖拖拉拉,磨磨唧唧半天才開始,有時候還沉迷于手機游戲。當我看到這樣的情形就不免想發火,其實,這也是很正常的,畢竟真正沉迷學習不能自拔的“神仙娃兒”是極度稀缺的物種。于是,在我想發脾氣前,常常會“三思而后行”。
其實,線上教育畢竟隔著屏幕,沒有線下“面對面”教育的所起的作用巨大。我們成人坐久了,聽屏幕上老師枯燥的話語,就不免思想拋錨、云游四海,聽著聽著還常常打瞌睡的,何況自制力稍微差一點的孩子呢?而且在家獨自學習,沒有同伴競爭,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也就是沒有壓力也就沒有動力,所以在家上網課的弊端的確很多。
也可能就是上網課的原因導致孩子思想不集中,學習效率不高,那么學校一開學,孩子在校學習,一切不就引刃而解了嗎?何必那么操心呢?盡量設身處地為孩子著想,他們為什么出現這些問題?這才能找到病根、對癥下藥,也才能藥到病除的,這比批評責怪更有益。
許多人卻不是這樣想的,因為孩子學習態度的問題老是看他不順眼兒,就會對他嘶吼咆哮;當“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期待得不到滿足時,便會對他指手畫腳;當孩子無意犯錯時,就會對他惡語相向。這些人完全不去控制自己的情緒,總喜歡把自己最糟糕、壞脾氣的那一面留給孩子,而愿意將積極正能量的一面展現給外人,這不是本末倒置嗎?
這些人對孩子發脾氣的原因是孩子還小,沒有獨立生活能力,還不需要自己付出太多代價,然而,這樣的舉動會給孩子帶來多大的傷害啊!其實,孩子對父母的愛是沒有任何條件的,我們甚至都不知道孩子究竟有多么愛自己。而父母對孩子一次次的發脾氣、一次次的傷害,就會讓孩子從小缺失幸福感,時間長了,親情就變得淡漠了,在缺乏愛澆灌的土壤里成長的孩子,怎么能夠指望他的心理是健全的呢?
一個人情商太低就只會對家人發脾氣,他不懂得把壞情緒拒之門外,不會把好心情帶回家中,和孩子一起分享。家又不是情緒的垃圾場,孩子也不是我們壞情緒的垃圾桶,我們不能讓孩子從小生活在垃圾情緒中,這將會對他的人生造成極壞的影響。
我們每個大人都沒有經過專門培訓學習如何做父母,學校里從來沒有人教我們如何做一個優秀的父母。我們需要在不斷摸索中找到一條適合自己和孩子相處的正確道路。其實,所有父母都非常愛自己的孩子,所有孩子也都非常愛自己的父母,只不過有些父母與孩子之間都在用錯誤的方式表達著自己的愛,常常犯一些連自己都無法覺察的錯誤。錯誤的愛反而會把你愛的孩子推得越來越遠。
愛不是改造孩子,不是把孩子雕刻成自己喜歡的模樣,那樣我們做父母的滿意了,孩子卻遍體鱗傷了。親子關系看似為了孩子,但更重要的是克制自己的情緒、放下在社會上承受的壓力、療愈自己內心的傷痛,以積極、樂觀、豁達的態度對待孩子,讓自己與孩子共同成長,這樣才會讓父母與孩子之間的巨大代溝慢慢縮小,才能有更親密的溝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