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個階段:我不好,你也不好
第二個階段:我不好,但是你挺好的
第三個階段:我挺好的,但是你不好
第四個階段:我挺好的,你也挺好的
圍繞著這四個階段,有3點需要注意:
1、絕大多數人總是在第二和第三個階段反復穿梭,也就是要么我好你不好;要么我不好,你挺好。
2、第四個階段極其美好,但要到達卻難上加難。
3、主動應用元認知能力,專注于自己的成長才是唯一靠譜的方法論。
總結起來,就是防止掉坑,體驗高階段,專注自我。
絕大多數人總是在第二和第三個階段之間反復穿梭。處于第二和第三種狀態的人,因為見不得別人的好,所以總是錯放注意力。
回顧自己最近一年的經歷,是否出現各個階段的事例?
第一階段,不存在。
第二階段,我不行你行,比較少。
第三階段,我行你不行,比較多。
比如同樣學習一技能,跟朋友一起學,會自然而然認為自己學的好。原因有三,一是自己基礎好,二是自己學習能力強,三是自己持續學習。很自然的自信,但當朋友超越我的事件發生后,我會不遺余力反超。
比如自己不擅長的地方。容易自我安慰,反正xx方面又不如我。認識到這一點之后,我不會用別人的長處比自己的不足,而是需要提升時想盡辦法彌補不足,不那么必要的時候,為朋友高興。
因為要比出個勝負,分清個好壞,處于第二種狀態和第三種狀態的人總是不由自主地把注意力放在對方的“不好”,而不是對方的“好”,把注意力放在對方的“錯”,而不是對方的“對”…… 結果是,永遠只把自己的注意力放在別人的不好之處。對他們來說,也只有這樣才能讓自己舒服。
在某個或某些方面必須得到一定程度的普遍承認,才可能真正做到心態平和。
因為在這種情況下,你就不必再主動費心去比較了。否則,你還是像所有正常人一樣,不斷地把注意力放到“證明自己”上去。
我們當下的任務其實只有一個:成長——果真如此的話,我們其實是無論如何都不怕比較將來的……與自己比,而不是別人。
絕大多數人都還在“尚未被這個世界認可”的狀態,所以,僅憑“心態”是不可能調整明白的,“修養”這東西,又不是想想就有的,所以,若是真的有工具,那只能是
“我們原本都不知道它存在”的,靠我們自己“不斷刻意訓練”才逐步獲得逐步加強的「元認知能力」了。
問答
1.在你內心隱秘的角落,你見不得誰的好?為什么?
在我內心隱秘的角落,我見不得曾經不如我的人比我好。
之前,與我處于同一起跑線,或者在我視野內的人,在我所重視的領域,我總是要做的比別人強,而往往忽略了天外有天人外有人。
我需要做的,更需要做的,是超越行業的人,瞄準那個更高水平的未來的自己。這樣想之后,我竟然可以心平氣和地看見別人的好,對待別人的好了。
這種感覺是極其舒服的。首先我可以冷靜平和對待我覺得厲害的人,向他們學習。其次,我并不需要超越身邊的他,更不需要敵對他,因為我的目標不是他,而是那個我想要的自己,甚至為了那個自己我還很感謝身邊的他。最后,我竟然發自內心的希望身邊貌似是我對手的他成長快,進步大,而我的注意力只放在自己的成長上。
2.準備一個本子,只用來記錄自己在這方面的元認知能力調用的過程。
比如,遇到不那么喜歡的人,想想:這個人其實也沒那么討厭的,不然為什么除了我覺得他很討厭之外,沒有別人不喜歡他,他一定有他的過人之處,找出一點來。
比如,這個人是真的挺討厭的,不過他真的一無是處嗎?找出他的一個優點來。
比如,這個人真的挺討厭的哦,好像大家都很討厭他,如果真的是這樣,那么我可以從跟他相處上獲得什么經驗。
3.你在你所不喜歡的人甚至討厭的人身上學到過什么重要道理?你為什么不喜歡那個人?你學到的是什么?那東西為什么那么重要?
在我所不喜歡的人身上,我學會了閉嘴。好為人師的過錯,把自己的思想或做法強加給人,別人聽了后感覺有道理,轉眼又按照自己的行為模式思維模式生活。我了解到,一個人不是那么容易變的,他身上所表現出來的,是他自己的學識與他所處環境的修為的總和。
在我不喜歡的愛抱怨的人身上,仍然是學會了閉嘴。不接抱怨的人的話茬,遠離抱怨人所處的環境,不做那個愛抱怨的人。
在我不喜歡的人身上,我學會了尊重自己的注意力。把浪費別人注意力與時間為常態的人,統統按照工作的原則遠離。
感謝那些我曾不喜歡的人,讓我不用做一些令人生厭的事情獲取教訓,而是在自己一次次的實踐中獲取經驗,這是彌足珍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