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微信朋友圈的一條插播廣告,全民沸騰。朋友ray_li基于微信朋友圈廣告做了調查,65%的人不喜歡這個廣告。
#為什么大家都不喜歡廣告?#
我認為廣告的對人身心的作用方式讓人自然而然會對廣告產生敵意。
廣告具有一種原始的侵略性。
人又是脆弱的蘆葦,太容易受環境影響。
看到利益,就被激發出貪婪;
看到權威,就放棄自我思考;
看到大眾,然后就跟隨上去。
在腦白金的瘋狂暗示下,我們像巴甫洛夫的狗一樣,對這條廣告形成了條件反射,一提起“今年過節不收禮哪”,然后自然而然想到“收禮只收腦白金”。
這種來自生理到心理的禁錮,如果你不清醒,那么你會覺得大眾都會買它,你也會去買。如果你清醒,你清晰感受到這條信息魔咒般的禁錮,讓你覺得萬分痛苦。
#微信里面該如何友好做廣告?#
如果把社交網站上每個賬戶理解為一個人,每個人理解為一個信息節點,那么微博傳播依賴于轉發認同。大家都會在微博上follow自己認同的人,這樣認同的人都轉發了,那么這條微博的信息肯定是值得一看。微信傳播依賴于轉發信任,朋友都說這個好了,那肯定好呢,朋友都在用,推薦準沒錯。好的廣告營銷除了依賴原始的侵略性最終依賴的心理渠道就2條,要么服從權威,要么隨大流從眾。當然廣告推廣也有其他渠道,比如利用人性貪婪愛占小便宜弱點,進行各種分享抽獎,相信朋友圈和微博里都是各種廣告滿世界跑了。但是這種只能起到拉動眼球,至于進入用戶的心,還得努力。
在我的定位中,微信的朋友圈是帶有私密性的。
基本上都要有點共同語言互相有一些了解的人才會加朋友圈,志同道合的人發的東西都是覺得會心一笑去點贊想評論了就評論。或者用戶會發自己的生活相關信息在朋友圈。西方有個叫心理距離的詞語形象描述了人和人之間社交關系的遠近,我和一些朋友討論了一下國內社交類軟件在人生活中扮演的如下地位。
不同的app提供了不同的社交價值,不同的心理保護距離,讓人可以放心地使用工具進行交流。關系最遠的話就微博,大家關系好點就互follow,中等程度加加qq表示常聯系,再親一點就朋友圈了。
私密性決定了做廣告要把握好尺度,因為用戶會把朋友圈理解為自己的地盤。
所以會超級討厭刷信息流的時候出現一條廣告,那種感覺就像你買了個漢堡你打開一看我搽漢堡里面夾了個蒼蠅。
我之前設想的微信如何做廣告有以下一些途徑:
1.微信訂閱號自己投放微信的廣告,微信開發一套移動端的廣告系統,公共賬戶和微信互利共生。
2.朋友圈搜索時侯可以放廣告推薦。
3.在查看附近的人那里可以加上查看附近的看電影吃飯還有活動等廣告,又不是沒有廣告可以放。我認為基于使用場景投放會比單純在信息流加入廣告的廣告效果要更好的多。
#為什么微信還是最終選擇了簡單粗暴的變現方式呢?#
見微知著,我推測微信用戶數已經處于瓶頸期甚至有衰退趨勢,用戶活躍度開始下降,然后好巧不巧發現騰訊財報數據驗證這個猜測。?
tx財報顯示:
從2013年第四季開始,騰訊對微信月活躍用戶定義的變更,微信的月活躍用戶數,從每個季度的最后一個月用戶在微信或Wechat上至少發送一條信息,變為:至少發送一條信息,或至少登錄一次微信上的游戲中心,或至少更新一次朋友圈。
具體財報信息懶得貼了,自己找去。
微信目前放了好幾個廣告,幾百萬到手,趁著用戶還沒進衰退期,各種折騰,家大業大做啥都有人關注惹爭議賺曝光率,趁著產品還不死,趕緊撈錢。能撈多少是多少;反正做產品嘛,最重要的是賺到錢。
有錢才能任性,張小龍說不定到時候又建個社交圍城等待我們這幫傻逼用戶自投羅網。= w =
最后,讓我假裝微信產品經理一本正經胡說八道:
那為我們微信要學習sina廣告模式+豆瓣小清新似的廣告內容刷廣告方式來盈利呢?
首先感謝sina探索出來一個很好的商業化方式(刷新國內做廣告的底線),現在國內用戶已經被培養(強x)出了這樣的習慣。我建議在信息流中可以插入廣告,并且不同的信息流插入有相關性且不同的廣告。
這種廣告用戶只能被迫看,廣告內容我們要向豆瓣靠攏小清新一點文藝一點,有創意,有爭議,這樣廣告可以激起朋友圈一伙用戶在廣告下的討論,用戶罵得越歡,證明這樣插播廣告更是深入用戶認知,做廣告效果極好的,用戶參與度高,轉化率比傳統肯定要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