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份帶小寶去北京做手術評估的那些天,我們是住在海淀區表哥家里,有一次晚上聊天,嫂子說起和表哥的往事,說兩個人差點因為包一頓包面(就是大餛飩)的餡兒問題鬧分手。
然后我跟嫂子解釋一下說,姐姐啊你不知道啊,我們這個家族的人都有點這方面強迫癥。不管做什么事情,好像心里都有一根尺子一樣,而且還必須這么做,認為別人做法都不標準啥的……比如,切菜,肉絲如何切,吃包面那個澆的面湯怎么調,甚至于洗衣服從哪些開始洗,打掃衛生從哪里做起做到哪個程度都有“規定”一樣。
關鍵是,他們自己這么做也就罷了,對身邊伴侶啊子女啊都要求這樣……所以大家都被整得很累的。
“標準強迫癥”最厲害的,我覺得姨媽肯定是第一名。她的其他幾個兄弟姐妹也有,都輕微一些——不然按我這種迷糊性格,小時候日子估計更難過了!我覺得這個性格來源不該來自外婆啊,我做事情她也沒強調必須如何如何,應該來自我沒見過的外公。
姨媽個子比較大,寬肩膀,白白的圓臉——據說那種叫做“銀盤大臉”。加上身材,農村里稱之為“四齊”——這種審美很健康的好么!一般情況她都是剪個短碎發,后面五十多了開始燙個波浪小卷,也蠻好。她說話總感覺是有理有據的,但是讓人難過的是,她實在太嘮叨了。我也怕了。
因為那種完美主義的一把尺子在心里,姨伯做的事情肯定達不到她的“要求”,加上姨伯去辦事經常因為棋癮上來了就偶爾看看別人下棋耽誤了辦事的時間,經常挨說。好在姨伯個性不是那么強,不然日子怎么過下去啊。
姨媽自己做事情呢真的是一絲不茍很難挑出毛病來的,就那么一個藕炭煤爐子慢吞吞的火,她掌握好換煤炭和開底下蓋子的時間,邊做飯邊準備材料,她可以做出來一桌子好菜出來,簡直是個家庭宴席的水平。米飯啥時候煮(那時候還沒電飯煲,煮飯都是用個隔水的盬子),哪些菜需要提前炒成半成品,哪些材料需要提前用鹽和醬油腌制一遍,哪些菜不容易冷下來就提前燒。這確實是家庭生活智慧,條件有限的時候可以做到那樣,也是極限了。
生活的其他方面也差不多,所以去姨媽家里吃飯和睡覺肯定放心的,桌椅板凳肯定沒有灰塵,被子不會有啥氣味,吃飯的碗不會摸到油膩。就是一個老舊的房子,也沒多少家什,但總覺得很溫馨。
一般來了客人姨媽想嘮叨姨伯什么事情都是幾句話帶過去,像我這種寒暑假經常耗在陶店的人,就經常可以看到姨伯遭罪了。一件沒做好的事情,也許說一天,也許過幾天還被提起來說……我頭皮也隱隱發麻啊。那時候就想,事情的兩面性啊,還有還好我媽還沒到這個境界等等。
現在想,這種性格很適合做研究做導師帶徒弟?估計徒弟必須心理強大點,不然分分鐘要逃離了。
長時間在這種環境下長大的人,不可避免的受到影響甚至強化了這種“家族性格”,哎,說起來我自己身上也有。麻煩的是,感覺很難接受自身系統之外的東西,覺得“不正統”,但是天下之大各種事物繁雜,哪有那么簡單一根尺子就可以標定的?
回頭我又想起一件往事,大約十年前,姨媽去了北京照看孫女兒,我放假路過陶店,去了姨媽家里,沒人。然后對面人家門口熱鬧的,我去看了下,姨伯還真的在那里打牌呢。然后我說,哎呀姨伯你怎么打牌了?順口編了個順口溜“姨媽不在家,打牌笑哈哈”。姨伯有點囧我這種沒大沒小的,旁邊一個人打趣說,趕快打電話給你姨媽,你姨媽肯定要坐飛機回來了。
咳,大家都知道他們夫妻倆的個性。
不過后面我工作換了,越跑越遠,據說姨媽年紀大了就脾氣好了許多,很多事情也不那么強求了,姨伯被嘮叨了這么多年了做飯等水平也蠻好了。
哎,這也算年紀大了的好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