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一個新媒體工作群解散了,有點小感傷,畢竟這個群里記錄了太多歡樂和憂愁。大概是一年前的這個時候我正式去了一家新媒體公司實習,一邊惆悵地準備期末考一邊暢想著這個公司美好的明天。當我第一次聽說這個公司的估值時,我震驚了,一個成立兩年的新媒體公司,在臺面上的只有一個粉絲勉強達到十萬的公眾號,估值竟然高達千萬。對于這個不斷創造傳奇的創業圈,我只能說看不懂。
在進入這個新媒體公司之前,我也做過兩個月的公司微信號運營,那個時候各種微信號如雨后春筍,似乎一個公司沒有做個公眾號就招不來客戶,不發一條推送就無法刷刷存在感。為了編輯每天的微信內容,我每天基本上要花兩個小時搜索切合公司主題的新聞或者是各類文章,然后再調格式,找圖片,反復檢查,發了當天的推送后,大半天就過去了。為了有更多的信息來源,我只要看到一篇好文章就會關注發這篇文章的公眾號,最多的時候我關注了近四百個公眾號,每天的推送幾乎要將我淹沒。此時我還患上了一種“五分鐘不刷票圈就會死”的病,盡管我有近六百個好友,但是朋友圈的動態我無所不知。在我的管理下,這個公眾號增粉緩慢,看著它每天增加二三十個粉絲,只覺得心好累。公眾號上原創文章接近于零,偶爾老板心血來潮會發個電影觀后感,合伙人寫篇行業分析,僅此而已。
話題再回到這個新媒體公眾號上,這個公眾號最吸引人之處在于一周會發一到兩篇對于行業精英的原創采訪稿,我就是因為在這上面看到一篇和我專業相關的人物采訪,此后對它好感度蹭蹭上漲。然而在我真正進入了這家公司后我才發現,這些采訪稿有一些致命傷。首先是記者的非專業,采訪團隊基本是非傳媒專業的高校學生,沒有接受過任何采訪相關的專業培訓,所以采訪很難挖掘亮點,采訪稿也很隨性,有散文有故事有各種非主流形式。當然你也許會說非專業人員會以全新的視角來采訪,一定程度上也算是吧,看讀者口味咯。其次,為了擴大新媒體公司的合作范圍,給一個公司的管理者或創始人寫采訪稿就難免會順帶宣傳他們的公司或者項目,其實這也并沒有什么大不了的,但是更多的時候采訪文章就變成了披著人物訪談馬甲的軟廣告,各種高大上褒義詞匯堆砌,有一些粉絲直言“看不下去了”。后來連我自己都不看這類采訪文章了,我自己寫的除外。再者,因為公司的創始人浸淫創投圈,身邊的朋友多半在中關村這個神奇的地方創業,所以大部分人物采訪的對象都是各行各業的創業者,真的是做什么的都有,其實這也沒什么關系。但是我覺得錯就錯在,這與這個公眾號本身的定位相當不一致。我一度很喜歡金融八卦女這個公眾號,因為它不掛羊頭賣狗肉,即便是軟文,也都是和金融相關的,這就是專業啊。你要知道你的公眾號的潛在關注者會是什么,他們希望從你的公眾號里得到什么信息,而不是想當然地我愛發什么文章就發什么文章,粉絲們愛看不看(當然這種做法也是可以的,后面會解釋)。如果你是一個公司的公眾號,你的目標是將粉絲轉化為客戶,那么你就不能把這個公眾號的運營當做是一場自嗨,這個公司一小撮人的狂歡。
再來說一說公眾號運營的其他方面。不知道從什么時候起,推送的所有文章題目中間都有一條豎線,盡管這條豎線大部分時候很沒必要,但是它仍然鍥而不舍地存在于每一條標題當中。這個就我個人來看,閱讀體驗很不好,影響我看題目時抓取文章重點,不知其他讀者是否與我有同樣的感受。?這個號除了訪談文章之外,基本也都是轉載,去年這個時候微信對于原創文章的保護力度還不夠大,很多文章我在多個公眾號上看到,基本快要到看吐了的地步。轉載也不是不可以,像清華南都,好多年如一日地從知乎,簡書上轉載優秀文章,但是做這種事真的需要有堅強的內心和僵硬的臉皮。我關注清華南都將近兩年,一度非常喜歡,還向很多人推薦過。清華南都的雞湯熬得又濃又香,簡直是我這種小渣渣的必備精神食糧啊。然而,看了很多篇只在文末標明:轉自某某某?的文章之后,我只想問清華南都運營者,你們這么盡心幫作者宣傳文章,這些作者真的知道嗎?:)然后我果斷取關了。另一個取關原因在于,清華南都的軟廣來得如此突然讓我毫無防備,你們知道在標題黨點開文章看到的都是赤裸裸的廣告時對這個世界深深的失望嗎?!
今年在戒掉朋友圈迷上知乎之后,我關注的公眾號經歷了一次次大換血。我很高興地看到新媒體逐漸變成了自媒體。目前我關注的公眾號有一百來個,很多都是從知乎上看到然后在微信上關注。我相信這些運營者最初創建公眾號的目的不過是為了自嗨,但是這種自嗨確實是為人民群眾所喜聞樂見的。隨著微信對于原創內容的保護越來越有力,我目前看到的比較受歡迎的公眾號分為兩類:門戶和個人公眾號。我更偏愛自媒體,因為在這里你看到的不是陳詞濫調,不是千篇一律的轉載,而是這些公眾號背后的運營者們用心寫就的人生感悟,專業知識和生活分享等等等,很多都讓我受益頗多。真誠地感謝所有在個人公眾號里認真寫文章分享的作者。原創的力量會越來越重大,當然不是所有的原創都被重視,讀者會自己甄別自己選擇。好的內容終究不會被埋沒,寫的差的再不濟也會有一些僵尸粉。
另一個方面是社群對于一個公眾號長遠發展的影響。之前我在的那家新媒體公司也通過公眾號集結了一個同道中人,但是規模相當小,而且都是精英群體,互動也有限,群里的分享也很少。所以這個群漸漸演變成了新媒體公司消息發布平臺,創業公司產品發布會,每天都是發紅包求宣傳求推廣,一溜的廣告看下來真是讓我心很累。相比之下,我無意中加入了另外一個公眾號建立的社群,盡管這個公眾號只建立了一年時間,但是據說已經有了十來個群五千多個活躍的群友,每天大家在群里討論美容護膚健身打卡,每晚都有專人整理當天的分享,群友來自世界各地,各個年齡段的都有,但是大家都有一個特點就是愛美。?這也就是一個公眾號定位明確的重要性了,這樣你才能吸引到真正愿意為你買單的人,你發的是什么方面的內容,你就會吸引到什么樣的人。如果你專攻金融,那么你的目標群體應該是券商基金等等的從業人員,偶爾發點行業八卦和專家點評。如果你主攻創業,那么你的群體應該是創業者們,但是這樣做也很危險,因為你建的粉絲群很可能變成各個創業者的免費宣傳通道:)
我也不過參與新媒體運營幾個月的時間,觀點有限,不過是吐槽而已,歡迎拍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