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很多關于碎片學習的APP實在是太火,從最開始我接觸到的喜馬拉雅到現在我現在經常使用的四個APP:《得到》、《混沌大學》、《樊登讀書會》和《開智學堂》。其中《混沌大學》以最前沿的互聯網創新課程為主,以觀看演講視頻和閱讀專業文章為主;《得到》以專家為中心,有電子書、聽書和訂閱專家專欄等為主;《樊登讀書會》以每年讀50本書為宗旨,讀書為大家聽;而我最喜歡的當屬《開智學堂》,因為里面沒有什么東西讀給你聽,偶爾會有開智公開課視頻可以報名參加,它起到的作用主要是引導你自己去讀紙質書+卡片讀書法+社群互動+不斷輸出;其次是《樊登讀書會》,經常被我作為導讀;最后是《得到》的羅輯思維,讓我涉獵僅以了解為目的的領域。
作為一個通過在《樊登讀書會》受益從而頓悟的人來說,我好像更應該說他的貢獻才對,但是在這兩天我通過狂聽羅胖的微信公眾號文章《《邏輯思維》300期,一鍵收藏》,聽了有7、8個40分鐘左右的語音后,突然發現特別有想說說聽書弊端的沖動,所以才有了此文。本文論點:聽書≠讀書;下面我也試著用三條論據來說說這其中的差別。
聽書的弊端
1. 不易于靈感的鎖定和內化甚至輸出
與交談對比,在我們與人交談過程中當對方說到我們比較認同或反對的話時我們可以馬上發動自己的大腦組織語言,然后說出來,這時候我們較易鎖定我們大腦產生的靈感或想法, 然后及時的在大腦中內化并輸出,這時我們的靈感或想法才得到固化,真正成為我們大腦中的存貨;與讀紙質書相比,當我們讀到有感的文字時,我們可以及時的劃下有感的文字,將我們的靈感或想法記在書上,或者記在我們的筆記本上,這樣我們也能及時的鎖定和內化我們的靈感,并且及時輸出。而聽書,一般時長40~60分鐘,我們大部分是在上班路上或者走路的時候聽,如果此時我們有感,我們會怎么樣,匆匆讓靈感消失,然后繼續我們的聽書之旅,因為只要聽書行為未結束我們的使命好像就是要把它聽完,我能想到的最好狀態是我們可能會暫停聽書行為,好好去再次捕捉或領悟我們當時的觀點,然后用錄音或筆記的方式記在我們的書上,等回家再整理。但是這里我還想說,這里靈感乍現,如果我們能夠耐心的讓靈感繼續下去,也許才能真正抓住這次靈感的精髓,當我們換個環境再去重新整理這個靈感時,也許當時的感受或狀態已經找不會,哪怕整理出來了也不一定是靈感的全部內容。
2. 受限于讀書者的既有經驗和吸取的書籍知識
一本書,少說200~300頁,多則500多頁,讀書者僅用一小時時間將他在書中提煉的觀點糅合自己的既有經驗和經歷通俗易懂的講解給你聽,你能確保他將的點完全是書中的精華嗎?你能確保你讀書時的感悟和他的一樣嗎?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知識框架和既有經驗,當兩個人讀同一本書,我敢保證有感悟的地方會大有不同。也許他在作者的某個觀點上有感悟,而你在作者為了論證這個觀點所舉的例子上有感悟。有時候讀者為了能夠將時間壓縮在這短短的60分鐘內,不得不拿出作者的幾個點跟大家來分享,讀者看到的是作者通過自己的一套邏輯框架搭建的森林王國,而你聽到的卻是幾棵樹被微風拂過時的婆娑聲。
3. 缺少知識的沉淀,增加了提取難度
不知道大家聽書的時候有沒有這樣一種經歷:聽完一遍很多東西我沒有完全理解,或者有哪段我記得不是太清楚,所以我就再去聽一遍。我是經常會將《樊登讀書會》APP中的書聽兩遍以上。為什么?因為我們的聽書行為經常是在我們兼顧其他事情的時候完成的,比如我在地鐵上站著,不利于讀紙質書,又不想浪費時間,好吧,那我就聽一本書吧,然后我會比較投入,但是這種投入真的不太夠,很多內容聽完就過去了,我們來不及慢慢去理解,要么就這么讓它繼續播放下去,要么我們就倒帶去重新聽,沒有字幕的音頻,我只能選擇反復嘗試去拉回到我想再聽一遍的內容所在的時間段(還好現在聽書APP也在改進,有的是有配套視頻,但是沒有像電視劇一樣的配字幕;有的是有配套文字,但是我還沒看到長達60分鐘的音頻下面有配相應的文字的)。
這樣的后果就是,我們書聽完書記住的仍然是易于記憶的內容,而那些有記憶難度且值得你記住的內容你沒有記住,讓我們對知識的沉淀成為了難題。同時,我們記不住作者的所有簡介,所以我們無法做到真正的尊重作者;我們記不住書中提到的很多專業術語,所以下次我們想向別人輸出的時候我們說不出,只能大概講清楚專業術語大概的意思,我們成不了專業的專家;我們記不住書中提到的改變我們固有認知偏見的知識是如何被推倒出來了,我們僅能記住結論,內在邏輯被我們忽視了......
我們想要提取聽到的知識也有難度,為什么?我們是用我們的大腦記憶聽到的東西,而人類的大腦存儲空間是有限的,很多知識都會被雪藏,成為我們的隱形知識,自然提取就難。同時,你確定你聽到的知識都內化了嗎?如果沒有內化,也沒有記錄下來,那能算你的知識嗎?這時候不再是你提取知識有難度的問題了,而是你無相關知識可提取。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這樣的經歷?我想寫篇文章,但是要下筆時才發現知識匱乏,寫不出啊,不知道語言怎么組織,不知道到底這篇文章應該引用那些專業語句去增加它的權威和專業性。我是經常會這樣,而且知道寫這篇文章,我依舊是感到無法做到引經據典,知識匱乏。但是,就在想寫這篇文章,在腦中組織文章結構的時候,我再次體會到陽志平老師提到的卡片法是多么重要的工具,要不然不會錢鐘書先生和陽志平老師都是這么讀書做學問的。
卡片法,是一種很笨但是非常有效的方法。陽志平老師建議我們至少每天堅持寫三張卡片:人名卡、術語卡和反常識卡。人名卡與術語卡讓你尊重知識源頭的創造者,反常識卡用于拓展你的認知邊界。為了找到陽志平老師關于卡片法的解讀,我找到了陽志平老師說的這幾句話,完全符合我今天的主題。
為什么說多數學習型社群是低效的?因為它們不符合認知科學原理。有的強調大牛講座,有的強調訂閱專欄,有的強調讀書/聽書/拆書,它們也許有些微價值,然而從大時間周期來看,是低效的甚至反科學的。你見過哪個大拿是聽講座聽出來的或者只看書看出來的?所有大拿,是因為有了與眾不同的作品。而聽講座、訂閱專欄這種行為無法大時間周期踐行。那些知識,就好比聽了很多別人的道理,多數是司機知識,對生成自己知識體系的幫助微不足道。
司機知識是源于另一個故事,具體知識源頭我這里不去深究了,大概意思是這樣的:一位教授經常做一個司機的車去演講現場,聽的次數多了就告訴這位教授下場講座我去講吧,然后就有了司機去演講,當到了提問環節,司機傻眼了,然后說“這么簡單的問題,讓我的司機回答你吧”。瞧,這就是司機以為的自己掌握了的知識。
也許今天我提到卡片大法對大家的感觸也不會特別的深,因為畢竟大家像我一樣沒有踐行,體會不到它在大時間周期內的價值,但是我希望讀這篇文章的人能記住這個詞“卡片大法”,然后哪一天也許你也會像我一樣慢慢的會想到如果我用了卡片大法就不會為了寫篇文章苦惱于引經據典那么難了,然后感受到它的價值,然后哪一天開始我們就能很好的踐行了。
為了減少提取難度,我們需要使用卡片大法,減少我們大腦的記憶空間,但是是不是我們就應該看書同時記筆記,一邊看一邊記?這里,我又要引用一個曾經顛覆我認知偏見的觀點“適當增加記憶難度”。 如果我們一遍看書一邊記筆記,合上筆記你能記住多少?你也僅是記在本子上了而已,考驗我們記住了多少得需要我們的輸出效果去驗證。合上書,合上筆記,在6小時后你能復述出多少內容?如果你能復述全部或80%,我覺得你的記憶力真的很好,而且我身邊確實有很多人記憶力特別好,但很遺憾我不是,我是理性思維,知識必須內化深層理解后才能記住,所以大學前的語文課程中的古詩詞我是從來背不出完整的一篇。如何才能增加我們的記憶?適當增加記憶難度。不妨在6小時后在不同的地點、不同的環境下再根據自己的回憶去記筆記,遇到不清楚的地方再去找源頭,增加沒有記住的知識模塊。最新實驗發現與我們既有常識相反的結論:“存儲與提取負相關”。所以,為了更好的提取,我們不僅要增加我們知識的沉淀,還要增加我們的存儲難度。
聽書的些許價值
剛才引用的陽志平老師文章中的話中提到聽書也有些許價值,正好是我這篇文章中也想提到的點。陽志平老師沒有說具有有哪些些許價值,而我試著思考了一下什么時候我們可以很好的利用好聽書:
1. 想要涉獵跨學科知識,快速了解某個領域,且該領域不是你以后的發展方向
比如我目前的關注點和未來的發展定位是教育和培訓領域,但我想涉獵科技、人工智能、算法、方法論等方面的知識,純屬不想讓自己被蒙蔽的活著和繼續活下去,想要盡可能的看清楚事物的本質和世界運行的本質,這時候聽聽羅輯思維中關于講這方面知識的音頻,可以讓我快速的聽完好幾本書,聽到好多新鮮的提法和專有術語,便捷的了解很多相關書籍中的觀點,那么這時候聽書對我而言是有價值的。畢竟我可能以后不會從事或參與相關領域的工作,可能我以后的寫作或生活中不會用到這些專有術語......總之,它在拓寬我知識面方面,還是有價值的。但是,基于我強大的好奇心、求知欲和自己死磕到底的性格,我還是自己買了并看完了《人類簡史》和《未來簡史》,然后竟然還買了《系統工程》這種教科書。當然,對這些書我的要求是不高的,讀了并記住些許知識對我來說就夠了,如果能夠讓我從《系統工程》中吸收和理解透些許方法論,再能融會貫通更完美了。
2. 放松自己,想要尋求更好的生活
人不可能每時每刻都有功利心的,那樣太累了,我們還有生活要去享受。怎么樣才能讓我們更好的享受生活,體會幸福的真諦,領悟生活大道?生活有疑惑,求索于書籍即可。在我簡書第一篇文章中我有寫到,真正讓我頓悟的不是讀書,而是從聽書中領悟的。讀者在讀書中會夾雜自己的人生經驗和既有知識,再加上我們有選擇性的去聽一些能夠帶給我們正確的正能量,而不是無用的永遠不能讓我們改變的心靈雞湯的書籍,那一刻,我們不僅能夠 很輕松悠閑的聽完一本書,還能時不時的敲打一下我們的心門,為我們的生活帶來些許改變。
其實我一直讀的是《樊登讀書會》的企業版APP,里面的書籍數量遠非個人版可比。個人聽書經驗是:剛開始我聽我想聽的書,我認為會對我有價值和改變的書,當我聽完這些想聽的書后,抱著聽聽看的態度聽了其他的書籍,才發現原來這些書真的都是特別好的書,每本書都有自己很明顯的高于普通書籍的價值。我不確定是不是個人版APP中的書質量也是那么高,但我愿意相信樊登老師這個人,我相信他讀的書應該大部分還是高質量的。大家可以花365元讀讀看,畢竟365元也僅是一件衣服錢,而我們可以聽一整年的書,相信總有合你胃口的書。
3. 作為自己專業/未來發展方向相關書籍的導讀
看到與自己專業/未來發展方向相關的書,又不能很快的確定購買它是不是值得,如果剛好這本書是我們通過《羅輯思維》或者《樊登讀書會》可以接觸到的,不妨先聽聽看他們的解讀,大概了解一下這本書是不是有深度,是不是值得購買它再精心研讀。
當然這個評判權還是在你手中。比如很多年前很火的日本稻田盛夫寫的《干法》,我在《樊登讀書會》聽了一遍,然后決定這本書不需要買回來精讀;比如讓我頓悟的《王陽明大傳》,聽了一遍后我就下單購買了,哪怕它是很厚很厚的三本書。
當成一本書的導讀,聽完讀者的音頻后再考慮是否購買紙質書精讀或收藏,聽起來好像也是不錯的選擇。
結語
我喜歡每個論點給出3個論據,當然聽書的好處和弊端肯定不止以上這幾條,歡迎大家留言補充吧。
最后我想說:聽書≠讀書,我們完全依賴聽書去學習的方式是不可取的,如果有時間在有價值的紙質書籍上還是多投入些你的時間、精力和腦力吧!
不要總是讓別人嚼碎了喂給你吃,有時候有些事我們需要獨立完成,我們需要自己獨立成長,獨立思考,獨立創造屬于自己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