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與恨的曖昧背景

? ? ? ? ? ? ? ? ? ? ? ?愛與恨的曖昧背景

? ? ? ? ? ? ? ? ? ? ? ? ? ? ? ? ? ?石兵

? ? ? 杜拉斯的《情人》里,同居被演繹成一幅油畫般美好的靜態景像,一名正值青春叛逆期的不良少女,一位身體羸弱意志殘疾的紈绔子弟,兩人之間靈與肉的交融,在澎澎的心跳聲中將人生最刻苦銘心的愛與恨呈現出來,當愛欲糾纏上升至靈魂的高度,愛到極至的欲罷不能,恨到極至的蒼涼無奈,將兩位主人公短暫而危險的同居呈現出一種異樣的浪漫,其中所包含的,卻恰是多變人生中惟一不變的事物,那就是對于愛的永恒追求。

? ? ? 事實上,經歷了百年蒼桑,在如今這個時代,同居已成為一件司空見慣的事物,我們再也無法在現實中找到如《情人》一般驚心動魄的同居,男女之間的同居也被定格成一種肉體的需求,心靈的契合渴求被欲望的溝壑漸漸淹沒,無法再衍生出如杜拉斯一般的深刻,這是愛的悲哀,也是一種被放大的恨意。

? ? ? 追本溯源,同居多是出于一種沖動,而這種沖動在某種意義上是不負責任的表現,許多被冠以愛情名義的同居后來都以彼此間恨意滿滿而收場,那么,愛逃到哪里去了?兩個人最初追求的東西去哪兒了呢?事實上,同居作為一種曖昧的情感表達,缺失了道德約束,勢必成為脫韁野馬,偏離愛之軌道的機率必將大大增加。

? ? ? 眾所周知,沒有無緣無故的愛,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恨,這兩個看似反義的詞其實是具有相同屬性的事物,都帶點瘋狂,帶點歇斯底里,帶點不可理喻,再將同居作為愛與恨的背景,便會呈現出豐富無比甚至有些芫雜的色彩,不僅是梳理起來異常繁復,單是遠遠觀望便會感覺頭大如斗。

? ? ? 再看一部電影《這個殺手不太冷》,這也是一種同居,同樣是男女兩人,只是年紀相差懸殊,粗看起來似乎有些另類不被認同,但我覺得,它呈現出的反而更是一種真實,值得每個深陷入同居漩渦中的人細細品味,影片中,小女孩與冷血殺手同居一室,竟擦出了溫情與愛的火花,因為沒有性的沖動,所以這份愛顯得更加純潔,我不知道,如果這份感情中攙雜上性的因素,美好與感動是否會消失殆盡,但我知道,那樣的愛遠不及這般的愛如此動人而雋永。

? ? ? 純潔的同居,這是愛給同居所下的定義,這份純潔并非拘于形式,它只是想給同居這個曖昧的字眼一個方向,有了這個指示牌,與愛背道而馳的機率就會大大降低,恨與后悔等負面情緒就會此消彼長。

? ? ? 其實,在同居時代,愛與恨都是常態,有的人愛了,同居便有了意義,有的人恨了,同居便有了詬病,這是需要同居者個人體會的事物,對與錯、假與真,都將成為愛與恨的注腳,但是,它們都不能阻止同居在那些懂愛與不懂愛的男女之間發生與繼續著。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