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讀張岱的《陶庵夢憶》。讀得很慢,平時我兩個小時能看完一本書,而讀《陶》書時,一篇文章我得看一個小時。
《湖心亭看雪》一文,自是不用多說,能入選中學語文書的,值得背下來,反復琢磨。
但我更喜歡《龍山放燈》一文。
全文算上標點符號,不過五百四十六字。張岱卻只用這五百來字,寫了燈具的樣式(剡木為架者百,涂以丹雘,悅以文錦,一燈三之),張燈的范圍(沿山襲谷,枝頭樹杪無不燈者,自城隍廟門至蓬萊崗上下,亦無不燈者。山下望如星河倒注,浴浴熊熊,又如隋煬帝夜游,傾數斛螢火于山谷間,團結方開,倚草附木,迷迷不去者),參與放燈的人(好事者賣酒,緣山席地坐。山無不燈,燈無不席,席無不人,人無不歌唱鼓吹。男女看燈者,一入廟門,頭不得顧,踵不得旋,只可隨勢,潮上潮下,不知去落何所,有聽之而已),放燈的規矩(廟門懸禁條:禁車馬,禁煙火,禁喧嘩,禁豪家奴不得行辟人)。
這些都還算是平常描寫。
再往下看,文章的趣味就出來了。
張岱先寫:“十六夜,張分守宴織造太監于山巔星宿閣,傍晚至山下,見禁條,太監忙出輿笑曰:‘遵他,遵他,自咱們遵他起!’卻隨役,用二丱角扶掖上山。”
明朝的織造太監啊,在地方那就是土皇帝一樣的存在啊,也樂于與民同樂。
再寫在山上露天飲食的豪放。“燈凡四夜,山上下糟丘肉林,日掃果核蔗滓及魚肉骨蠡蛻,堆砌成高阜,拾婦女鞋掛樹上,如秋葉。”
真想告訴秋葉大叔這段描寫,你看,人家張岱拿婦女鞋子掛在樹上的樣子來比作秋葉。
最后還有荒唐的小插曲。“相傳十五夜,燈殘人靜,當壚者正收盤核,有美婦六七人買酒,酒盡,有未開甕者。買大罍一,可四斗許,出袖中瓜果,頃刻罄罍而去。疑是女人星,或曰酒星。又一事:有無賴子于城隍廟左借空樓數楹,以姣童實之,為“簾子胡同”。是夜,有美少年來狎某童,剪燭殢酒,媟褻非理,解襦,乃女子也,未曙即去,不知其地、其人,或是妖狐所化。”
由這段我們可以得知,那個時期的女性相對其他朝代的女性來說,還是有較大的自由度的,所以她們可以夜深了還能在外面喝酒玩樂,所以她們敢于扮作美少年去“簾子胡同”玩男童。
張岱在這里耍了個小聰明,他說,那女子或許是妖狐所化,無形中給龍山燈會增加了一點神秘色彩。要是放在今天,看到這樣的燈會軟文,我怕是會忍不住打個飛的去龍山看看有沒有這樣的艷遇。
我又想起剛剛看過的《夏目友人帳》第五季第五集。
這一集里,夏目君先是在學校值日時發現黑板上的涂鴉和留下這涂鴉的妖怪。然后夏目君把這個事情告訴了同學多軌。多軌告訴他,這段時間她也在自己家中發現了妖怪出沒的跡象。之后,多軌用禁術讓妖怪顯形,才知道原來是這妖怪被她家的符咒困住出不去。于是多軌給妖怪畫了地圖,幫助妖怪脫困。
到這里,還只是普通的故事情節,沒什么特別。
可是一直跟著夏目君的貓咪老師卻發現,多軌身上的妖怪的味道,還很新鮮。于是夏目君和貓咪老師去多軌家拜訪,機緣巧合救出了兩只同樣被困的長得像老鼠的旅兔妖怪。
這樣的故事也只能算是稀松平常。
故事的轉折還是落在了寫涂鴉的妖怪身上。原來它就是之前被困在多軌家之后在多軌的幫助下脫困本應早就離開的那只多毛妖怪。
為什么它還待在多軌的身邊?
原來,在多軌使用禁術讓它得以顯形時,它看到了多軌的眼睛,那是它第一次直視人類的眼睛,一個愿意熱心幫助它的人類女孩的眼睛。
卻從此開始,念念不忘,舍不得離開。
它說:“禁止這個陣法的人沒錯啊,禁止這個陣法的人很溫柔啊,因為我走進了那個陣法,第一次看到人類的眼睛,自從看到那孩子的眼睛,不知為何我便不想離開這里。可是,就算留在這里,也只是徒增寂寞而已。”
原來,黑板上的涂鴉,是它在克制不住激動的心情的情況下寫下來的。
黑板上的涂鴉,是這樣寫的:“你幫助了迷路的我,如果能實現,我想帶你,去看絢麗的山嵐,去看秀麗的溪谷。這份心情,人類是如何稱呼的呢?”
作者將這一集命名為《不可結緣》,這是在說,妖怪的這份心情,其實也是愛啊。可惜,這一份愛,不可觸摸。
讀高中的時候,有一陣子,喜讀張愛玲的文字。
《傾城之戀》中有一段文字,讀之如身臨其境。
“她戰戰兢兢拿起聽筒來,擱在褥單上。可是四周太靜了,雖是離了這么遠,她也聽得見柳原的聲音在那里心平氣和地說:“流蘇,你的窗子里看得見月亮么?”流蘇不知道為什么,忽然哽咽起來。淚眼中的月亮大而模糊,銀色的,有著綠的光棱。柳原道:“我這邊,窗子上面吊下一枝藤花,擋住了一半。也許是玫瑰,也許不是。”他不再說話了,可是電話始終沒掛上。許久許久,流蘇疑心他可是盹著了,然而那邊終于撲禿一聲,輕輕掛斷了。流蘇用顫抖的手從褥單上拿起她的聽筒,放回架子上。她怕他第四次再打來,但是他沒有。這都是一個夢——越想越像夢。”
那個時候的我,正在暗戀同班的某個女生,讀到這一段,頓覺張愛玲把我的心情全寫了出來。
后來我自己也大量地寫一些有的沒的,卻很難很難,才能寫出那么一點點所謂的“靈性”來。
每一次,我重讀自己的文字,發現一點“靈性”都沒有的時候,我就知道,是時候,再讀讀前人的文章了。
如果你也和我一樣,不妨多讀讀前人的文章。寫作是一件孤獨的事情,前人文章中的“靈性”,是我們持續寫作的最好養分。
不要太過急躁,不要像我一樣,著急地把自己難得的“靈性”消耗殆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