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看《被討厭的勇氣》,這本書是心理學的專著,它里面的心理學的理論,都來自于一個叫阿德勒的人,他是一個非常偉大的心理學家。
有很多人推薦看,比如說張德芬、陳文茜、曾寶儀,還有很多國內的心理學家,都推薦這本書,這本書里面,采用的是一種對話式的寫作,就是一個哲學家,和一個年輕人,兩個人之間的對話。
書里面有一個觀點,說一切的煩惱來在于人際關系,這是阿德勒一個非常著名的理論,他說如果一個人,是孤身生存在宇宙中,他是沒有煩惱的,這個東西,我們用最簡單的一個例子來解釋。
比如說,你一個人在家的時候,你可以奇形怪狀的躺著,可以亂吃東西,亂丟東西,那煩惱來自于什么地方,來自于我要被人看到就會很丟臉。
比如說朋友約我出去,但是我想起來,今天還有工作沒做完,這些所有的東西,都來自于人際關系,人只有在社會關系里面,才會有這樣的一系列煩惱。
那這樣的煩惱,又是怎么產生的呢?阿德勒提出一點叫自卑感,這個自卑感,跟我們平時說,這個人好自卑阿,不太一樣,他認為這種自卑感,其實在每一個人身上都存在。
每個人都想追求更好,那追求更好的動力,來自于什么,來自于每個人心里面,都存在的自卑感,那自卑感有很多,其實每個人都有,有的人會覺得,她比我聰明,她比我高,她比我長的好看。
她有很高的學歷,我沒有等等這些,都會形成自卑感,但是他又提出一點,困擾我們的那個自卑感,它不是一個客觀性的事實,而是主觀性的解釋。
舉個例子,說明一下,書里的哲人,身高一米五五,阿德勒自己也就那么高,一米五五這個身高,使得他在社會上,他的自卑感特別的強烈。
但這種自卑感,是因為那個一米五五的身高嗎?并不是,是什么,是有人或者社會認為,一米五五很矮,如果這個世界上,全部都是一米五五的,或者說所有人,都沒有高矮之分。
那么一米五五,他這個客觀的事實,并不帶有自卑感這個屬性,也就是說,你這個身高,你這個體重,你這個外貌顏值,客觀上來說,它沒有好壞的區別。
好壞的區別,是社會對它的一個評價,是賦予它的價值,所以自卑感都來自于,別人的的評價,社會賦予的價值,都來自于人際關系。
因為這種自卑感,其實是可以,往好的一方面轉移的,比如說,我知道我不高,但是我覺得還OK啊,因為身高這件事情,并不會帶給我,很大的困擾,我覺得我很聰明,然后我看過很多書。
但有一種東西是不好的,叫自卑情結,那什么叫自卑情結呢。就是對于自己無法解決的問題,而產生的自卑情結。
打個比方,比如兩個人在比身高,其中個子矮的那個人,就會盡力挺直身體,把自己繃得筆直,讓自己顯得比實際上高一些。不得不說,這是一種自卑情結的表現。
所以到最后,我們會發現,之所以會自卑,會有自卑情結的原因是,我們在和人作比較。
就是這個人,讀的大學比我好,這個人賺的錢比我多等等? 我們的痛苦,都來自于這些地方,來自于和別人的比較,所以人生不是,和他人的比賽,如果你一直想著,和他人去比賽,你的痛苦是,一直會存在的。
如果你一直和別人比較,那就不可能擺脫人際關系,所帶來的煩惱。其實,你一直都把別人的幸福,當成出自己的失敗,這是我們經常犯的錯。
我們經常在跟人作比較,那個人先買了房了,我還沒有買房,這種比較的本質是什么,就是他買房了,是他的幸福。
我沒有買房,是我的失敗,就把他人的幸福,看成了自己的失敗,所以你的整個心情,就喪下來了,但是如果,我們反過來看,如果每個人都是我的伙伴。
他買房了特別好,我也要買房,你看這種心態的轉變,其實就是阿德勒的個體心理學,里面提到,給我們的一種全新的價值觀。
就是我們把每個人當成伙伴,都是橫向的一種關系, 我們對于這個世界的看法,不是他成功了,我們就失敗了。
而是他成功了,那我也可以這樣成功,別人的成功可以變成一種,我們不斷地調整自己,努力讓自己變好的那個過程。
只要轉變你對生活的看法,你的生活也會變的越來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