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看一本心理學方面的書,作者說人與人之間的感覺是非常重要的,他講到的一個例子是他第一次碰見一位女孩子,看到她做的職業規劃,然后他就認定這個女生,非常有才干,而且認為這姑娘一定會提前實現自己的目標,后來再一次見到這個姑娘的時候,證實了他的猜測。乍一聽,確實挺神奇的,但人與人之間,在沒有更多的了解的時候,靠的就是這種聽起來很玄乎的“感覺”。
有一次跟一個朋友聊天,他談到自己找對象的標準的時候,其中一點提到的是:他的對象不能很喪。一開始我不是很明白他指的這個喪是什么意思。是指一個人不積極、不向上、不愛動、不愛跑步、不愛笑嗎?但是,好像都不太對,后來他自己其實也沒有說出個所以然來,但慢慢地,我也就明白了,其實,就是給人的一種不好的感覺。
(別急著吐槽這種神奇的、抽象的“感覺”,作用大著呢~)
今天同事跟我的主管說一位學生要求換老師還指明了接下來讓誰帶。這樣的事情在我們公司不新鮮,但是一連發生在一個人身上并且一個月出現兩次這就有點讓人匪夷所思了。且不說這兩位同事之間的關系怎么處理,單就這位同事被要求換掉兩次這件事,我覺得,有時候我們需要思考:人家不喜歡我的理由是什么?我對自己是誠實的嗎?(這里沒有每個人都必須做人民幣的意思哦~)
我講這件事情并不是要把我的同事作為反例,更重要的是我想說:當我們的能力還不足以讓人信服時,我們應當拿出的是態度。
這位同事確實是新人,但是新人不需要保鮮啊。平時的工作都是:(如果沒人提醒)能做到60分絕不做80分。
職場雖然沒有戰場那么恐怖,但是大家同處一個屋檐下,每個人都在做什么,做了什么其實彼此是心知肚明的。不過,不管環境怎么樣,我們都不應該成為一個自斷經脈的打工族。因為能力是自己的。并且,當我們在面對自己的時候,還是能夠冠冕堂皇的將所有的責任都推給同事、推給領導嗎?
做事的態度以及自察、自知都會成為他人“感覺”的一部分。也許有的人不會有那么敏銳的洞察力,但是時間久了自會原形畢露;但如果遇到擅長“讀心術”的人,你會甘心一開始就“毫無理由”的慘敗嗎?
PS:很多不OK的事情都是想不明白,只有直面它才能KO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