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個技巧,告訴你如何把知識轉變為自己的行動

R:閱讀原文

《知道做到》P91-93

持續跟進養成新習慣

“有些人在接觸了新事物之后,沒有制訂一個跟進計劃, 猜猜結果會怎樣?”

“我想他們很快就會恢復舊習慣。”

“一點兒沒錯,”菲爾說,“要想將知識變為行動,你需要制訂一個跟進計劃, 這就是我向蘇珊提出的要求。當我說服她應該放棄四處潑冷水的消極過濾系統之 后,如果我們沒有一起制訂一份跟進計劃,我想她可能根本不會產生任何變化。 當然,她可能會在某段時間里保持一種比較開放的心態,但過不了多久,她的老習慣就會卷土重來。”

作家點點頭,“這讓我想起了彼得·德魯克(Peter Drucker)的話,‘沒有什么 好事是偶然發生的。’”

“一點沒錯,”菲爾說,“要想改變某個行為,得到自己預期的結果,你需要 指導(structure)、支持(support)和問責(accountability)。當這三個要素同時 具備時,你便可以制訂一份出色的跟進計劃。人們沒有將知識轉化為行動的第三 個原因是缺少跟進,而這是所有障礙當中最難克服的,所以我們才需要制訂一份 周密的計劃。”

我父親是我見過的最棒的教師。他的跟進學習系統非常簡單。他會:跟我說明;做個我看;讓我嘗試;糾正我


I:用自己的話說

我們在接觸新事物或者學習新技能的時候,如果沒有后續的跟進計劃,也就是刻意練習的話,知識是不會轉變成我們的行為或者技能的,我們也會很快恢復到之前的就習慣中去。這也就是碎片化學習、短期的21天訓練營在大多數人看來沒有效果的根本原因,在接觸這些知識之后,沒有后續的跟進計劃和刻意練習。知識便成為行動,需要三個要素同時具備:指導、支持和問責。指導就是需要找一位優秀的老師或者前輩,先給你介紹整個知識的知識體系或者技能的全部過程,先在你的腦海中有一個整體的印象;支持就是給你現場演示一遍,讓你在現實中近距離觀察到知識或者技能的運用,把抽象的思維轉化為具體的可感知的行為;問責就是讓你自己親自做一遍,指導出你的不足,并給出具體的改進意見,給你持續精進的外部反饋。比方說,作為一個教師,最近的學習系統是:先介紹說明、現場演示、讓學習者時間、糾正錯誤行為


A1:聯系自己過往經驗

我以前學習的時候,都是采用自學或者看視頻的方式,對標跟進計劃的三個要素指導、支持、問責,其中最后的問責環節是沒有的。這就導致在學習的過程中,不知道自己到底是進步了,還是沒有進步,缺乏老師的外部反饋和糾錯。自己很有可能就是陷入了低水平勤奮的泥潭中。通過今天的學習和反思,我需要考慮一下問責環節需要怎么做,是引入外部的反饋機制還是說建立一個準則,然后自己對標?兩者都需要嘗試,看看那個更適合自己。


A2:以后應該怎么做

在讀書學習的時候,采用知識卡片的方式,把隱形的知識顯性化和組塊化。
指導:永澄老師給出了相關文章,介紹如何做一個知識卡片,并且也有不少的現場演示,這是一個很好的指導素材。
支持:現在的意志力練習群,有很多小伙伴都每天發知識卡片,不僅進一步演示,而且也是很好的外部敦促和支持因素。
糾錯:把寫的知識卡片放到群里面,跟大家的對標。根據永澄老師的點評,判斷自己的是否正確,以及以后的改進方向。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