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生物課本有個插圖令我印象特別深刻,描繪的是一只黑猩猩使用樹枝伸入蟻穴誘捕白蟻,展現了其智力水平。人類祖先最早學會利用各種天然工具捕食、御寒,到學會制造使用簡單工具,再到制造使用復雜工具,發展到現代已經可以創造和使用包括電腦在內這類超精細工具,在進化道路上已經將其他物
種遠遠的甩在了后頭。
過去不識字叫文盲,到了新世紀即使識字不懂計算機同樣還是文盲。各種各樣的計算機軟件為了解決某些問題被開發出來,借助計算機的超強計算能力為人類解放了大量的生產力。作為現代人,懂不懂得利用軟件為自己服務,同樣可以用來衡量一個人的智力水平。
前幾天讀小學四年級的侄女問到我一道語文作業,要求將課文畫成一張思維導圖,這時我才驚訝原來思維導圖的普及已經達到這種程度了。
思維導圖也叫腦圖,簡單來說就是將思考具象化,有利于整理思路、做決策判斷等。有的人得到新工具后找對了使用方法,就如虎添翼,而有的人用錯了方向或只挖掘了表面功能,就會對工具本身造成極大的浪費。
隨便在網上搜“思維導圖”關鍵詞,會看到很多“曬”到互聯網上的思維導圖。基本都是這樣的:
這類思維導圖的作者都非常的用心,作品看上去都很精致好看,可以看得出在手繪方面確實下不了不少功夫。他們有的是對讀書筆記的提煉,有的是對會議摘的整理,但其實如果單單把思維導圖當作整理和記憶的工具,那就真的是一種大大的低估了,思維導圖更應該是一個思考工具。
首先,花更多的心思在思維導圖的外觀上只會分散注意力,其實完全沒必要費力去畫那些妖艷的花邊,只要最簡潔的方式,就能節省出更多的注意力成本,集中精力到本該用力思考的地方上去。其次,如果僅僅是做整理或記憶,有更好的工具可替代,現在一般的筆記類產品都可以做到自動添加要點編號,只
要按照樹狀結構一步一步的往下填寫,中途還能隨時插入某個要點進行編輯,整個過程更為高效。
思維導圖的正確用法就是給大腦擴充內存。比方說我們的腦袋同一時間只能想三件事情,但現在有九件事情需要想,最好的方法就是先把這九件事情羅列出來進行逐個思考。大腦此時就能對每一件事情進行增增減減,分個輕重緩急,排個序什么的,本質上來說,思維導圖就是大腦的草稿圖。
單純的草稿圖隨意畫畫也就可以了,不一定非得要用到思維導圖,但思維導圖還能幫助做決策和判斷,這就不簡單了。假設現在要對一件重要的事情做個決策,先在自己的大腦里開個會,各方想法暢所欲言,每一種想法都寫下來。收集到足夠多的想法后,接著開始評估這些想法,對比不同想法之間的差異,
思考不同想法之間的聯系,將有關聯的想法串聯起來,往往在這個時候就會有很具價值的想法產生。最后到了決斷時刻,把在評估中被淘汰的想法劃掉,剩下的再分出主次和執行順序,再稍微整理一下,決策就能做出了。
這才是思維導圖的真正用法——為了引導思維。這樣的思維導圖必然不會有多余的精力去畫精美的花邊,看似雜亂無章實則清晰明了,整個思考過程得到了重現,這樣的思維導圖可能不具備任何美學價值,但確能發揮出最大效用。
思維導圖是一個好工具,簡單的可以是個整理、記憶的工具,但更重要的是能幫助我們進行深度思考,理清思路,進行決策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