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陪我家先生看了奇葩說第四季的最后一期,突然有一種表達的沖動與欲望,或許是因為這一期中羅胖關于“成長”的某些話觸動了我,或許還有一些其它的原因。
我不是一個特別較真的人,就像面對奇葩說這種精彩的綜藝節目,雖然喜歡,但是沒有像我家先生那種會倒回去從第一季開始追到第四季的精神。斷斷續續的陪著他看了一些,確實是很過癮,論題很貼近現實,每個辯手也都很有才,每次發言都令人震驚。不過,爽過了也就過了,真正能讓我記住的人沒有幾個,真正打動我的論點也沒有多少,而且能真正打動我的也往往不是一個完整的論點,而是一些只言片語。
有那么一期,我記住了黃執中,他講的一個關于原則的論點觸動到了我,因為我是一個自認為原則性很強的人,經常會有人對我說,你哪來那么多原則,或者是說,你的原則病又犯了吧。我時常在想,人活著,到底該不該有原則,原則多強算強,如果沒有原則,那一切又有什么意義。
今天,羅胖在最后總結陳詞的時候說:成長就是你主觀世界和客觀世界之間的那條溝,你掉進去了,叫挫折,你爬出來了,叫成長。
每個人都必須經歷成長的過程,而成長必然需要面對很多的無奈和坎坷,只是有些人是主動的去成長,而有些人是被動的去成長,而我很不幸的就屬于后面這一類。
我總說自己是一個沒有童年的人,因為當別人在討論童年看過的動畫片時,我想到的是,那時候我在幫父母照顧弟弟,幫家里洗衣做飯,當別人討論童年玩過的玩具時,我想到的是我和弟弟得翻山越嶺去采中藥,只是因為還沒湊夠學費。
我沒有能力去選擇自己該如何去成長,而是被迫的去努力活著,活著,僅此而已,而在許多人的眼里,這就是懂事,這就是成長,只是,我始終沒有感受到快樂,因為我也渴望那種無憂無慮的童年,我也想看動畫片,我也想要洋娃娃。
直到有一天,我開始感恩那一段自認為灰暗的童年,因為我發現,成長是一條很長的路,并不是長到十八歲,就自動變成了一個成年人,而面對踏入社會之后一道又一道的鴻溝,要遠比童年時的痛徹心扉還要來的殘酷得多,而我多數時候都比同齡人坦然,因為我有能力跨過去。
盡管我的成長之路這么艱難,卻從來都不喜歡告訴別人,在他人面前,我只想展現自己陽光燦爛的微笑。我不說不是因為害怕別人知道我的故事,而是覺得沒有必要,我想要的不是同情,即使我說了,你也未必能懂,而只有在我先生的面前,我愿意分享自己的一切,因為我知道,他懂。
羅胖說:每一次我們碎掉的時候,都會面臨一個選擇,我要不要把那個我不喜歡,讓我碎掉的東西放進來?有的人選擇不放進來,好,你碎掉,然后你有兩件事可以做,第一,自己覺得很可憐,第二,向周圍所有的人討要憐憫,然后可以重建。但是我們知道總有一種人會有另一種做法,我碎掉,然后迅速的把擊碎我的那個東西,放進身體里,然后重建。
很幸運,我認為自己屬于后者。
上學,工作,結婚,生子,有時候真實生活中的瑣事真的會讓你煩惱到內心扭曲,每年我都會出現那么一兩次混亂的時期,那個時候通常無心工作,也不喜歡跟任何人交流,包括和我先生,他問我,你怎么了?我只是說:我說不清,我在不斷摧毀自己,又不斷的重建,就這樣反復著。他說,我懂,他不會對我說太多的大道理,而是對我說,我等你。
這個時候誰都拯救不了我,直到我看見那個新生的自己。每每回頭看自己,都覺得昨天的自己有點幼稚,但是我感恩那個過去的自己,更是喜歡這個新生的自己,喜歡這個越來越坦然的自己。
越來越喜歡這句話,你掉進去了,叫挫折,你爬出來了,叫成長,感恩每一段經歷,不管是好的還是壞的,感恩每一個人,不管是愛我的還是恨我的,我終將跨過那一條鴻溝,成就真正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