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牙戒指》是作為“五四”產(chǎn)兒的廬隱以好友石評梅和高君宇的凄婉愛情故事為藍本而寫成的短篇小說。廬隱有獨特的“廬隱式悲哀”的寫作手法,此法在此書中可謂體現(xiàn)得淋漓盡致。故事采用倒敘的方法,以主角沁珠的死為開頭,又以其死結(jié),用一種壓抑悲哀的情感貫穿全文。
“五四”運動把青年一代的思想從傳統(tǒng)的封建束縛中解放了出來,但這種解放卻是不徹底的,它仍然深深的鉗制在人的思想中。小說中的沁珠就是這樣一個人,她是一個知識青年,是五四時期覺醒的新女性形象,但也體現(xiàn)了那時覺醒的女性的矛盾心理,她曾在日記中為自己題了八個字:“矛盾而生,矛盾而死”。她就是這樣一個矛盾的人,一生既渴望被愛,但又因害怕被傷害而不愿愛,不敢愛。
從小說的結(jié)尾來說,沁珠的結(jié)局是悲劇性的。由于初戀受到傷害,她不再相信任何的男人,包括深愛的曹君,直到曹君抑郁而死,她才意識到自己所愛的人是曹君,最后自己也是帶著遺憾離開了人世間。“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這種懼怕心理,是她們對愛的被愚弄的失望和愛恨交織的情感痛苦的表現(xiàn)。
在我看來,她人生的悲劇是由兩個原因造成的:被封建傳統(tǒng)毒害的思想;自憐自負(fù)的性格。
傳統(tǒng)的思想觀念對人的制約是造成人物悲劇命運的很大一部分原因。女子“從一而終”的思想觀念在張沁珠的身上表現(xiàn)的可謂是淋漓盡致。“我潔白的處女的心上,這還是頭一次鏤上你的印象,我覺得這一個開始,對于我的一生都有著密切的關(guān)系” “我只愛過一個人,我所有純潔的少女的真情都已經(jīng)交付給那個人了,無奈那個人,他有妻有子,他不能承受我的愛;我本應(yīng)當(dāng)把這些情感照舊收回,但是天知道,那是無益的。”雖受新思想的熏陶,但傳統(tǒng)思想的影響卻根深蒂固。表面上追求自由戀愛、婚姻自主的她,仍將自己禁錮在“唯一”的思想里——女子需從一而終,這是很可怕的。在通篇的文章中,沁珠一直都在強調(diào)她“從一而終”的愛情態(tài)度,不管是在于伍一起戀愛時的“潔白的處女心”,還是在知道被伍欺騙后的“嫁曹不如嫁伍”,又或是在遇到子卿時的“愛而獨身”,都體現(xiàn)了舊禮教對婦女“從一而終”的不合理要求。伍念秋后,她不愿再愛其他人,所有的情感都需收回。但她不愿從此與“愛”隔絕,不甘寂寞,再加上她的身邊不乏愛慕追求者,于是便成了那個玩弄別人感情的壞女人。在下一段情感的糾葛中,她既害死了曹,同時也埋葬了自己。
再者,她的悲劇性格也是她人生的致命弱點。她時常自憐自艾,高傲且自負(fù)。在愛情的世界里,她作繭自縛,自己給自己畫了一個牢籠,將自己鎖在里面,但又渴望自由,不斷掙扎想要跳出來,把自己弄得遍體鱗傷,直至丟了性命。文中她的日記這樣寫道:“我是自討苦吃,我一生都只是這樣折磨自己,我自己扮演自己成功這樣一個可怕的形象,這是神秘的主宰,所以給我造成了生命的典型。”確實,她的生命是很典型的,終其一生,為愛而生。不得不說,她對造成自己悲劇一生的原因看得很透徹,只可惜她卻始終都沒能走出那個自己為自己而設(shè)的牢籠中。這一切一切的不幸,全是她咎由自取。她的性格的懦弱使她深陷憂郁和悲哀中,心靈異常痛苦。此沁珠對愛情產(chǎn)生懷疑,進而把自己嚴(yán)密地包裹起來,拒絕被愛。總說性格影響人生,果不其然,如果換一種性格,她的結(jié)局也許會很不一樣。畢竟,她還是挺幸福,也挺幸運的。雖出生在一個母親當(dāng)了別人繼母的家庭里,但她的父親卻并不是重男輕女之人,而且很疼愛她,于是她有了走出閨閣,接受教育的機會。失去了伍念秋,后來出現(xiàn)的曹何嘗不是愛她愛到深入骨髓,甚至連生命都可以放棄。更何況,伍念秋不過是個吃著碗里的,看著鍋里的渣男,明明已婚,卻欺瞞了沁珠。見不得別人好,聽到沁珠即將與曹訂婚的消息后,將其戀愛期間的情書公于報紙之上,足見其卑劣。只可惜這個被愛蒙蔽了雙眼的可憐女子無法看清他這個人,仍深陷于其“愛是唯一”的愚蠢愛情觀中。
“忠實地體驗這短短的一生,為愛而生, 為愛而死,無怨無悔,重在體驗生命之愛的過程。” 這就是《象牙戒指》的主人公沁珠性格的核心,也是石評梅短暫一生的寫照。此時,我仿佛看到了林黛玉的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