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 閱讀原書拆頁(39頁)
提高覺察力和責任感最有效的問題應以尋求量化或收集事實的詞語開始,比如“什么”,“何時”,“誰”,“多少"。不建議使用“為什么”,因為它經常意味著批評和引起防御心態,而且使用“為什么”和“如何”時,如果客戶不合格,兩者會引發分析性思考,這可能會適得其反。分析(思考)和覺察力(觀察)是不同的心理模式,根本不能同時應用并同時達到最佳狀態。如果需要對事實準確地報告,對其出處和意義的分析最好暫時停止。如果我們需要以“為什么”開頭的問題,最好表達成“是什么原因......“;“如何”的問題表達成“做這件事情的步驟是......”這里能引發具體和真實的回答。
I 用自己的語言重述知識
人在被詢問某件事的原因時,會自動進入思考分析的模式,甚至可能帶上自我防御的心理,回答的時候就會帶上個人主觀意見,這種回答可能是不夠真實的。如果我們想去了解某件事情的真相,最好是引導對方做出客觀描述,多使用“是什么”的句式,而少用“為什么”的句式。
A1(過去的相關經驗)
九月中旬的時候我和朋友去爬泰山,我們坐高鐵到泰安站,出站后上了一輛不打表的的士。我問司機:“為什么你這輛的士不打表呢?”司機說:“火車站這里的的士都不打表!打表就虧了!”我不相信:“為什么會虧?”司機有點不高興了:“哎呀,我這價錢賺不了你幾塊錢!”(反思)我當時是對不打表這件事有點不滿的,我問“為什么……”,司機也會聽出我的不滿,自然就會為自己辯護,導致對話的進行會產生不愉快。如果我能換一種方式,“是什么情況下,的士會不打表呢?”司機可能會做出這樣的回答:“高鐵站比較偏遠,一路過來乘客比較少,接單機會沒有市區多,打表的話幾乎不賺錢啊!所以火車站這里基本都是不打表的!”如果是這樣的回答,我可能會比較容易接受。
A2(將來如何應用)
我在教育弟弟妹妹的時候經常會說“為什么要這樣做呢”、“為什么不能這樣做呢”這種句式,聽起來有懷疑、批評的意思。國慶回家,我肯定要詢問一下表弟表妹們的學習情況。表妹剛上高中,我會問她,學習上遇到什么困難嗎?覺得哪一科比較難?如果她回答數學比較難(以前她的數學成績稍差一些),那我不能像以前那樣問“為什么覺得數學難?”(這會讓她覺得,我覺得數學不難,批評她學不好),而應該問“哪些方面讓你覺得比較難?你是用什么方法去學習的?”(我關心她的學習,希望能給她幫助)。引導表妹描述出她在學習上遇到的具體問題,然后再給出我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