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uck you,Limiting beliefs
認識你的限制性信念,拆解你的限制性信念,重組你的限制性信念,讓你走在愛和平喜悅的路上
01 拿自己做個實驗
麥克.辛格的《臣服實驗》,中提到的“臣服”不是“屈服”,而是放下一部分自我。
這部分需要被放下的自我主要是指舊有的限制性的自我,是一個人自出生到成長之間在經由各種經歷過程中,由意識自我總結出來的固化的有局限性的信念。這里的要放下的限制性信念大都伴隨著痛苦悲傷等消極情緒。
這部分根深蒂固的限制性信念造就了現在的局限住的自我。它們大部分形成之初是在心智未成熟之際出于一種自我保護,且在成長過程中漸漸固化,最終形成了無意識的限制性信念。
寫著上面的字,我突然意識到,這意識(信念),是除卻肉身不同之外,人與人最大的區別。人是社會性動物,從出生牙牙學語到心智成熟,所有經歷大致相似,包括各種關系:父母親朋好友工作生活方式,不同的不過是:父母不同有無兄弟姐妹其他親戚好友工作地點養活自己的方式戀愛結婚生子生老病死...倘若沒有意識覺醒進行創造,人們基本也就遵循從前人類走過無數遍的路,不過因社會發展程度而略不同。
我自身也有很多很多的限制性信念,導致過往的自我活得不太快樂。或者曾經的我認為“我”經歷了若干本不該或過早承受的苦,可是當現在的我有意識的從新的角度再去會看的時候,我釋然了。
我感激過往造就了現在的我,不管那些過往是好的壞的,是伴隨著喜悅、痛苦、悲傷、憤怒、甜蜜、嫉妒、絕望(現在看也沒有那么絕望)...等等情緒而刻印在我的回憶內。
我現在跟世界說:我接受我現在的一切。我感激過往我經歷的一切。
從現在開始,我將不同。
當我說“我自身也有很多很多的限制性信念”的時候,是從另一個角度看待自己,我認識到自己局限性信念的存在。最初受到啟發嘗試去觀察自我限制性信念的,是針對瘦身減肥的事情,自己想去改變對美食的認知,文章《在減肥的道路上,先與美食和解》可查看我過往在減肥路上的血淚史。這篇文章便是我觀察自我行為(節食暴食催吐暴食節食循環),拆解自我信念中對美食的限制性信念,用現有成熟的心智,重建對美食的認知,這樣一個典型的例子。
往后的日常生活中,我將用這一角度繼續觀察“限制性信念”的存在,觀察它在我身上的存在,觀察它在別人身上的存在,觀察別人目的是為了借鑒經驗進而進行自我分析使得自我覺醒,避免當局者迷這樣的狀況出現。或者,通過觀察別人改善對方與自己的關系,使得自我存在更和諧。
觀察限制性信念的存在,這里通常有三種方式:觀察思想,觀察語言以及觀察行動;因為語言及行動是思想的延伸,觀察自己著重在觀察“思想”上,因為我了解我的思想,我“看”得到我的思想;觀察別人便是透過觀察別人的語言與行動,去“看”限制性信念的存在。
舉個曾經發生在現實中的事:一次會議上,甲乙雙方就某些議題進行深切討論,當甲方代表A明顯煩躁并說出帶有情緒化的語言“你到底行不行”的時候,乙方代表B面紅耳赤,拍桌子大聲斥責,而后摔門而去,留下一桌子詫異的人。
這個實例中,A使用情緒化的語言刺激了B,B被一句本無心的語言觸動了情緒,隨后出現“摔門”行動。
A為何會說出了那句話?
B為何會摔門而去?
以前的我,會說:A因為煩躁,B因為受了刺激,感到憤怒。
現在的我,會針對這樣的現象進行拆解:
A在想什么?A的煩躁從何而來?A是要掌控會議局面還是因為想盡早結束會議而趕著去做其他事情?
B被觸發了什么念頭?B經歷過類似的什么?B當時的經歷給他帶來了什么,B選擇摔門逃離而非面對是因為什么?B以后面對相似的事情還是會選擇逃避嗎?
不用我再細說,都可以理解B經歷了類似的事情,且該類似事情伴隨著劇烈的不被滿足(情緒)被B儲藏了起來,被再次觸發時,B選擇了繼續逃避而非去面對解決(摔門),如果B意識到這是他限制性信念在作怪,進而面對它,再用當前的心智重新去認知,便不再會有這樣的痛苦,或者,至少那痛苦會減弱。
這里涉及到限制性信念的產生,它的產生是因為心智未成熟之際以及出于自我保護,處于一種對事情真相的不了解,若在心智成熟的認知下,深植于意識中的限制性信念會被突破,被再塑造,再次面對類似事情便不會觸發如此悲痛的情緒。
我將會持續的去觀察這限制性信念的存在,進而學著去拆解,找到限制性信念產生的根本,當然目的是為了在心智成熟的條件下重建新的信念,使得自我免得再受苦楚,從而達到一種喜悅和諧的存在。
自我觀察及拆解的時候,會發現,當你特意去注意自己的思想(念頭)的時候,它往往會消失或很理智,不存在伴隨不良情緒出現消極感受;但在與人對話溝通的過程里,嘴巴偶爾會突然冒出一些話,話里透漏的思想竟讓自己出其不意,有人稱之為‘說話不過腦子’,有些事后會出現后悔的狀況;但也存在一些話是經過思考后講出來的,比如經過思考寫出來的信件或微信朋友圈里發布的文字,或宗教里的祈禱發愿。這些不同的語言代表了不同的思想。
所以觀察語言的時候,需要注意的兩點:
1.隨口說出的語言;
2.經過考慮后講出來的語言;
02 情緒是個指南針
當限制性信念隱藏無法辨識的時候,注意情緒的存在,我認為情緒是一個指南針,特別是消極情緒,一般伴隨著消極情緒出現的感受,都是限制性信念藏身之處。
先來認識一下“情緒”:
情緒,是對一系列主觀認知經驗的通稱,是多種感覺、思想和行為綜合產生的心理和生理狀態。最普遍、通俗的情緒有喜、怒、哀、驚、恐、愛等,也有一些細膩微妙的情緒如嫉妒、慚愧、羞恥、自豪等。情緒常和心情、性格、脾氣、目的等因素互相作用,也受到荷爾蒙和神經遞質影響。無論正面還是負面的情緒,都會引發人們行動的動機。----百度百科。
當各種情緒出現的時候,便是觀察拆解自我限制性信念的時候。當然這里偏指消極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