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火索
作為一個在蝦米網上播放時長超過 66000 小時的重度用戶,徹底對這個情人死了心,是在看到她出的 2015 個人年度盤點之后:盤點延期、內容幾無共鳴、設計平庸至極,明眼人一看就知是個敷衍了事的交差作品。這些都還沒有構成導火索,而是我在刷微博時第一次看到有人分享他的個人盤點時,通過鏈接看到如下的一些頁面:
是的,我知道,又是「mobile first」,甚至「mobile only」的原則。可我實在不會相信,任何有尊嚴有熱情的制作者,會容忍這樣的東西面世。所以我猜,現在蝦米的工作人員,越來越多是抱著「打工者完成任務」的心態在做事了吧...
下一戰
也許大家會說這個例子「情懷味」重了點,那我們談點實際的。版權為王、優質正版數字音樂需要付費,這個從去年底開始算是確定下來的新的「大勢」。拿 Rihanna 的新專輯 舉例,在各大音樂平臺,你都需要付費購買這張數字專輯。同時,在任何一個平臺,你都可以通過付費聽到,不存在「獨家」的說法。也就是說,這個時候拼的就是體驗了。蝦米的體驗怎么樣?我們看看下面的三張截圖好了。
從評論中看,第三個問題,蝦米工作人員通過人工的方式進行了補償。但這里的重點在于:假如第三次世界大戰在即,你還拿著二戰時的武器裝備,你不死誰死?!
通知系統
順著付費收聽這個話題,我們再談談「下架」相關的體驗。各家都有下架,既然新的游戲規則是獨家版權,那我們就只在這個新框架下討論。前幾天,蝦米的通知有更新,點開一看,張學友的新單曲 <停格>!點進去一看,是這樣的:
因為版權問題下架我沒意見,那你推送給我干嘛?蝦米你意識不到通知系統的重要性嗎?你以為是版權、下架導致你的用戶不滿,這事和你無關,其實你錯了!是你自己不知道怎么戴著鐐銬跳舞!通知系統除了這種無用推送,還有「音樂人把自己的公告欄信息清空然后你給我發通知說我關注的音樂人公告欄有更新」,我在電腦上看過的通知在手機上還得再點一遍才能消掉紅點...... 蝦米,你的通知系統爛透了!
精選輯
對蝦米的美好記憶,還包括她的精選輯。那個時候,網易云音樂還沒出來呢。今天再來看,客觀來說,蝦米的精選輯是不是已經敗了?比數據,我們在首頁推薦歌單中隨便選幾個,播放數/收藏數/分享數/評論數,比得過嗎?更主要的,網易云音樂的歌單已經成了事實上的歌單制作工具,羅永浩開發布會分享歌單用的云音樂,知乎、簡書、豆瓣上推薦音樂的文字最后多會附上云音樂歌單的鏈接,很多音樂愛好者在微博上分享歌單時會用云音樂..... 當你的競爭對手在社會化傳播上碾壓你時,不管你們現在的優劣如何,你的敗勢,是已經注定了的。
專題
作為一個音樂產品愛好者和音樂愛好者,國內音樂服務中有三個欄目讓我非常尊敬:蝦米的專題,網易的音樂人訪談節目《超級面對面》,和落網的專欄。我懷疑在不久的將來,可能只會有后面兩個了。自從有了「獨家版權」那檔子事以后,蝦米的運營策略就像著了魔一樣,全力主推自家的寶貝,變著花樣翻來覆去地出專題,客觀性、專業性以及價值逐漸減弱,明顯能感受到越來越像是流水線作業,是的,「打工者為了完成任務」的感覺。最近又發現現在蝦米專題只能在 App 上打開了,電腦上輸入專題鏈接會跳到對應精選輯的頁面。大概是節省制作成本吧,我想,反正用電腦上蝦米的人越來越少了。實用主義原則下的產物,做最有收益的事情,無可非議。但蝦米不再是那個蝦米,我也不再喜歡你了。
最后的話
蝦米的核心團隊在流失,蝦米優質的編輯團隊遲早會流失,蝦米優質的社群也遲早會流失,而蝦米會變成阿里旗下的下一個千千動聽。我對那時的蝦米如何毫無興趣,倒是想知道,那些優質的音樂愛好者,能去哪兒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