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書訓練營03:積極傾聽
·書籍:關鍵對話
·目標:學習者拆書后,能夠理解非語言信息如何接收和識別
【R片段】對非語言信息的積極“傾聽”
非語言信息常常比語言信息更加難以正確理解,因為同一個信息(比如微笑或者交叉手臂)可能傳達著完全不同的幾種意思。因此,最好通過下面三個步驟來檢驗你的理解是否正確:
1.告訴對方你所看到和聽到的、借以得出自己結論的內容。
2.試探性地告訴對方你對其動作的理解。
3.問對方你的結論是否正確。
例如:
1.“我問你是否愿意一起去我學習結花邊的課堂,你只是輕輕地說:‘聽起來好像很有意思。’然后就轉移了話題。我覺得你不是真的想去,對嗎?”
2.“你剛才說喜歡你的職業,可是又皺了皺眉頭。是不是有什么令你不太滿意?”
3.“你不停地打哈欠,我覺得你是不是想回家了?”
I·拆書家講解引導
一般來說,“傾聽”就是用耳朵聽。但是在現實溝通中,考慮到當時的情景或者彼此的情況,很多關鍵信息人們不會主動說出口。因此為了達到更好的溝通效果,就需要我們學會“傾聽”(識別)對方的非語言信息,比如說一個眼神、一個表情,甚至一個簡單的身體挪動等等。
具體如何去做呢?
1、表達出你觀察、感受到的對方的表現,從而得出你認為的這些行為代表著什么。
2、試探性地說出自己得到的結論。
3、確認自己的判斷是夠符合實際情況。
A1·描述自己的相關經驗
想一想,你過去和人交流過程中有沒有這種忽視別人非語言信息遭遇的“尷尬”或者“郁悶”呢?
大概回憶了一下,過去似乎并沒有在交流中忽視這種非語言造成的尷尬(也可能真的被忽視的那些,至今還執迷不悟沒有發現)。于我而言更常見的是過度解釋了對方的非語言信息。
發現這個問題是在和男朋友的溝通中,我會根據他的語氣做出猜測和判斷,比如不夠熱情便判斷是有些生氣,但往往據此調整我的行為或者為他為什么生氣時,對方一頭霧水。是自己根據一點非語言信息就開始了大量加戲。工作中也會遇到類似的情況。比如會根據其表情,語氣語調等猜測對方是否認同等等。
A2·以后我要怎么用
掌握這個拆頁以后,了解具體什么場合可以如何使用這個技能呢?
對我來說,識別出非語言信息后怎么做出正確的判斷是需要提升的地方。
過去我只是單方面根據自己的經驗和理解做出解讀,看到這個拆頁后發現我缺少了一步求證的環節。即當我做出這個判斷時,我需要跟當事人判斷我的解讀是否正確。這樣才是針對于對方這個人做出的解讀,而不是根據我的經驗對所有人做出全部類似的判斷。
在生活中,當我做出一個解讀并準備采取相對應的行動時,我可以先與對方溝通一下。比如媽媽是個比較情緒化的人,有時候情緒到了就會講話大聲慷慨激昂,我往往會采取回避的方式冷處理。下一次我可以開玩笑似的問一句“媽媽你這么激動是很不滿嗎”。或許媽媽給到的答案是她自己都不知道她講話似乎很大聲。但是我應該有意識的問一下,這樣才能了解不同人的非語言信息模式,也可以更有利于我們直接的信息和情感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