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24詹晶明聊爸
有一天,我在講座開始的時候問大家:“同學們,有誰是沒有說過假話的嗎?”沒有一個同學回應我。好吧,我又繼續問:“那有誰能保證別人不說假話嗎?”
——“這怎么可能?!我們無法保證他人不說假話。”幾乎大家一起回應到。
我笑笑,再追問了一句:“那我們可以保證自己盡量不說假話嗎?”
——“恩,可以的。不說假話真的很難,但盡量不說,我們還是可以努力做到的。”
也許這就是我們很多人的人生
謊言、假話總是難以戒除掉,盡管我們每個人都知道——謊言和假話是毫無意義的,虛無的,終究會被戳穿的,但我們為了暫時緩解內心的壓力,痛苦,或者獲得自己所期待的名利或機會,還是會毅然決然地選擇撒謊,甚至自然而然地撒謊,這是一個多么深淵的人生之難呀!
為什么說,這是一個無比深淵地人生之難?無須聊爸列舉,只要我們想象一下,假如有一天,你突然發現,你被你最親愛的人,最信任的人欺騙了,那感受是什么就知道了,對嗎?——無比痛苦,無比絕望!
再如果,那個一直欺騙我們的人,是我們自己的孩子的話呢?
我一直都有一個教導,對于我的孩子——誠實、勇敢、善良。我常常告訴我的孩子,人的一生如果沒有誠實做基礎,那就不會用真正的勇敢和善良。因此,一個人一生最要堅守的戒律就是——不說謊!
因此,從孩子上學讀書的第一天開始,就教他必須記住、做到《弟子規》中的這兩句勸誡——
奸巧語,穢污詞
市井氣,切戒之
奸巧語——居心叵測的花言巧語。
穢污詞——臟話惡語黃段子,猥瑣挑逗,罵罵咧咧。
市井氣——唯利自私的世俗惡習和習氣。
人為什么要用【奸巧語】?無非就是想把自己的自私真實目的,用聽起來很合情合理的謊言包裝起來,引誘他人同情,或者同理來贏得利益。
能這樣做到的人,聰明嗎?尤其是我們的孩子能做到這樣子,我們有稱贊過他們聰明嗎?所以呀,我這些年就是怕別人稱贊某個孩子聰明,十有八九都與這樣的事情有關,是嗎?
有一位媽媽在辦公室,很得意地夸自己的小兒子很聰明,說——
“這孩子太精,太聰明了!昨天帶他出門,走回來的路上,在快到一個小賣鋪的時候,他就跟我說——媽媽,你也好熱了吧!還故意放慢了腳步。——剛開始,我還想孩子真懂事,知道體諒媽媽,就回應孩子說——沒關系,我們快到家了,到家就好了。
孩子沒有說話,卻把頭偏向了小賣鋪,這么我們就路過了,可不一會,我們又要路過一家小賣鋪時,孩子的腳步更慢了,說——今天真的好熱呀,媽,你說我們如果有什么吃,就會很快不熱了呢?——但我沖口而出冰激凌的時候,突然發現,孩子原來一直在看小賣鋪。孩子也即刻接上了我的話說——真的嗎,媽媽?那我們買一個試試好嗎?”
這確實是聰明的了,可是這聰明用在哪里呢?我們有發現這個問題很嚴重嗎?這不就是【奸巧語】嗎?難道我們父母,在贊美孩子這樣的惡習為“聰明”的時候,沒有感覺到后怕嗎?
我看那媽媽的表情是沒有感覺到后怕的,因為她根本就沒有意識到,孩子這樣的聰明其實就是撒謊,欺騙。她更關注的是——孩子懂得拐彎抹角的思維,卻忽略了孩子實際上是在用花言巧語掩蓋其叵測的居心。見利忘義的品行,其實也就是這樣一點點培養出來的喲。
我孩子小時候,也犯過這樣錯,不過我根本就不理會他,反而故意去打亂他的誘導,讓他知難而退——
記得那年孩子大約上小學二年級了,我們住在南京,周日去夫子廟逛逛,他見到很多攤位上都在賣各種各樣的大水槍,十分的誘人,其實他已經有好幾把水槍了,可是孩子嘛,見到不同的,或者更大的都會被誘惑住。
他就眼睛盯這一把超級大,而且很酷,酷似水炮的水槍問我:“爸,那是什么?”我看看,也問他:“寶貝,你是問那個大的東西嗎?”
兒子回應說:“是的,是的,就是那個大的東西,爸爸,那是什么呀?”
——我也不知道哦,長得那么奇怪,估計不好玩。
兒子只好用故意的疑慮口氣,說:“哦,這樣呀?”
——恩,我們那天看看有沒有其他小朋友玩它,如果其他小朋友也不玩,那肯定不好玩,如果看到其他小朋友玩了,就知道它是什么了,你說呢?
此時,兒子也真的只好做罷了,答道:“是的哦,看看別人怎么玩,就知道它是什么了。”
這件事情,就這么過了,不用戳穿孩子內心說謊的動機,而事實上,“奸巧語”往往并不是以說謊開始的,如果我們過于敏感去猜測,甚至表現出很強烈的反應,那對孩子是會有很大傷害的,因為,我們的出言,一定是不信任他的,這是我們父母在化解孩子奸巧語時,要特別注意的地方。
假如我們沒有注意到孩子的奸巧用心,很大意地順著孩子說下去,結果就是另外一個樣子了。我再示范一遍,一遍爸爸媽媽有個心理認知——
——爸,那是什么?
寶貝,你是問那支大水槍嗎?
——哦,爸,那個是大-水槍呀?怎么我看起來不像我們家的水槍呢?
哦,那是因為這把水槍的造型是按照小鋼炮的樣子造的,你看看……(我們開始為孩子解釋那把打水槍的造型結構,心里想,這是在增加孩子的新知識)
——哇塞,太厲害了!爸爸,他的名字是不是應該叫【水鋼炮】呢?
哦,當然可以!
——爸爸給我買一個好嗎?我只有水槍,沒有水鋼炮耶!
(無語了吧?因為我們很多不給孩子買玩具的理由是——家里有,現在孩子用奸巧語破了這個規矩的限制,我們是不是只好給他買呢?)
說了這么多故事,是不是讓我們做父母的覺得:教育孩子真不容易呀,隨時都有可能犯錯誤,或者嚴重錯失,或者主動把孩子給教壞掉了?哈哈哈,其實也沒有這么難了,只要我們從四個方面,堵住孩子說謊話的源頭,孩子的“奸巧語”就難以被滋養出來了。
一
為圖利而撒謊
前面的案例都是我們的孩子為貪圖利益而撒謊的,所以,我們要多加小心,要時刻很敏感地注意到,孩子說這些話,最終的目的是不是想得到好處,如果是,那就是撒謊!
我們的對策就是不要讓孩子從中獲得他期待的好處和利益,多有幾次這樣的應對,孩子自然就會認為這樣的撒謊,沒有什么作用,也就自己不這么說了。
二
為好玩而撒謊
在孩子的教育過程中,我們是不是也常常用“逗著玩”來與孩子玩耍?比如那一個原來裝有食物的空盒子,去騙孩子親我們,等孩子親了我們,拿起盒子充滿期待地打開時,發現里面是空的,我們就哈哈大笑,說:“耶,怎么是空的?沒有什么了呀?”
孩子雖然很失望,但看見我們這么開心地笑,這么夸張有意思的問,他覺得這是一個游戲,也開始玩了起來,笑了起來。親愛的爸爸媽媽們,你們知道嗎,這件很娛樂的撒謊,已經教會了孩子撒謊,他很快在有一天之后,就會用同樣的方式撒謊來騙我們,然后他也很開心。
最后的結果是:原來騙人,是很好玩的一件事情,所以,有的孩子就學會了惡作劇的習性,所以,之后,就有發生像在飲料瓶里換裝墨汁,無意中幾近害了同學生命的各種惡作劇發生。
這樣的潛移默化教育,我們后怕嗎?
三
為逞能而撒謊
有的孩子從父母長輩那里學會了攀比的習氣。為什么說是孩子學會的攀比習氣呢?因為,攀比不是孩子一出生就有的,而是在日常生活中,通過父母,或者長輩經常性地用羨慕,贊美地口吻說他人的情緒中,體會學習到的——原來我們的爸爸媽媽,或者叔叔阿姨他們更愛他那樣的人——或者漂亮,或者有錢,或者名牌,或者聰明等。
于是孩子為了也得到這些特別的贊美,就會像那個樣子去模仿,最快捷的模仿就是直接說自己也可以做到那個樣子,或者說自己就是那個樣子的,對嗎?比如說——
我也很聰明呀,對嗎?
你看我的辮子是不是也很漂亮呀?
媽媽,我也會唱那首歌的!
久而久之,如果得到了不真實的認同和贊美,孩子就會很快學會吹牛這個習氣,用吹牛去逞能,那不就是把撒謊晉升為夸夸其談,夸海口嗎?
宋朝宰相,史學家司馬光,在他小時候跟他姐姐比賽剝核桃,他剝得比較慢,明顯會輸給姐姐,此時,家里的仆人看出了司馬光的心思,就趁他姐姐被爸爸叫出去有事的功夫,悄悄地教了他用熱水燙一下更好剝皮的小訣竅。
等姐姐回來看見他越來越快,就問他:“弟弟,你好厲害哦,誰教你的,怎么就能剝這么快呢?”司馬光看了看那仆人,說:“這個很簡單呀,我早就會了的呀。”
司馬光的父親聽到了,即刻走了過來,呵斥他說:“有多少本事說多少話,假話逞不了能的!”司馬光低下了頭,紅著臉,承認了是仆人教的,從此,這一坦蕩誠實的人品就一直保留在他的人生之中——
平生所為之事,無有不可語人者
四
為避責而撒謊
很多孩子一犯錯就緊張,害怕,擔心父母會責罰,打罵自己,就自動地開始編撰各種理由,或者撒謊來推卸,逃避責任,不敢承認自己的錯誤。關于這個問題,我們父母是比較容易發現的,所以,聊爸就不舉例來說明了。
但這個問題的核心,是父母如何處理孩子的犯錯責任與鼓勵孩子真實面對的問題。對于幼年的孩子來說,他們犯錯往往都是無意的,所以,不是什么惡,不必太追究責任,只要強調規范就好了。
也就是說,不要跟孩子太多強調他的這個錯會給父母,家人,或者小伙伴帶來多少多少麻煩,或者難過等,而是要多強調,他不能這么做——這個規矩和條例。其實,這也是聊爸的一貫教育理念,對幼年的孩子少講道理,多立規矩,時間長了,孩子經歷多了,對規矩后面的道理會更容易自己理解和認同的。這樣也不容易讓孩子對自己犯的錯過于緊張,甚至害怕而選擇撒謊回避的言行。
現在我們有了這四個方面的認識,對于孩子撒謊的問題其實就可以得到解決了,哈哈哈,當然,其實真正要解決的不是孩子撒謊的問題,而是我們自己對撒謊的認知和堅守誠實的問題,對嗎?
記住,我們和孩子一起記住《弟子規》的勸誡——
奸巧語,穢污詞
市井氣,切戒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