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劇《西部世界》有一個情節,機器人產生了意識,她相信自己是有血有肉、有自主意識的人類,而不是由工程師編程的機器。為了證明她是機器人,研究員拿出她的控制板,進入到神經網絡菜單。此時在屏幕上顯示著,機器人即將要說的話。研究員念了出來,機器人震驚的發現,她說的每個字都是在重復研究員的話。連她的驚訝、反問也是絲毫不差。
人的控制板就是大腦。
人的意識是大腦結構的產物。大腦上面有無數的神經元,這些神經元相互連接,有的形成穩固的連接網絡,我們可以稱之為“組塊”。當思維活動經過穩定的網絡,身體上表現出來的行為也是固定的。在這種情景下,外在表現出來的行為就是習慣。整個過程過程像長江入海一樣自然。與機器人不同的是,大腦具有可塑性,即通過刻意練習,神經元可以形成新的組塊。大腦已有的組塊就是通過身體的不斷練習,使得神經元一遍又一遍建立新的連接形成的。就像水不斷沖擊,會形成新的河床一樣。新的組塊是長在腦子里的,永遠不會忘,不需要花費額外注意力。學會的走路的正常人,再也不用走路時考慮先邁左腿還是先邁右腿。
人生來不是白板。在成為受精卵的那一刻,人就被預安裝了操作系統——基因。人的基因一半來自父親,一半來自母親,基因里包含里人的無數潛能,同時也規定了人的物種特性——具有元認知能力,可以理解“我知道 你知道 我知道”含義······基因是潛能,提供合適的環境,人就可以將之變為現實。比如說,小孩會說話的,但“狼孩”不會說話,也理解不了人類的語言。不同的環境下的小孩,掌握的語言詞匯也不同。英文環境的小孩說英語,漢語環境的說漢語。我相信,人所經歷的一切都會在大腦上留下印記,即個人的發展狀態對應著大腦的發展狀態。一個人掌握的技能越多,也就意味著他的大腦里的形成的組塊越多。也就是說,你能理解的東西,我不一定能理解。有時候,為什么溝通這么困難,是因為你說的話,我實在是聽不懂。
在這個意義上,只要是讓人的潛能,人的自我得到伸展的,拓寬人的自我體驗,都是好的,都是有益的。
身體是靈魂的寄所,也是人和世界交流的唯一媒介。身體衰退,思想可能趨于完善,“不知老之將至”。身體死亡,靈魂無處寄托,不再和世界發生直接的聯系。所以,身體是人生一切成功奮斗成功的基礎。健康的體魄,充沛的精力,是工作、生活的基石。工作再忙,生活再累,也必須進行合理身體的鍛煉。
世界是客觀運行的,每個人所做的每件事都會產生影響。這些影響對物質世界來說沒有好壞,不論是宇宙進入熱寂狀態,還是產生了一個新的恒星,這都是物質遵循客觀規律運動的結果。但是,這些影響,對人來說有好壞。在文明的框架下,首先,舒展自我是好的,再者他人舒展自我是好的,再其次這個世界變得更適合人們生活是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