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參加了一親子園舉辦的“父母課堂”。課堂上有個這樣的環節,每個人都假裝自己回到了童年時期,然后把其他的兩位家長(都互不認識)當成是自己的父母,對著他們控訴父母曾經對自己的種種不是。
聽起來很奇葩,但組織者的用意絕對是好的,讓參與者能卸下自己的防御層,剖析自己,直面童年時期留下來的人生陰影,實現自我療愈。
大家按分組方式圍著坐,輪流敘述自己在童年時期曾受到的不好對待。場面非常的感人,哭聲一片,悲傷的情緒被抒發得淋漓盡致,有念父母太重男輕女的,有怨父母關系太差、家里如同監獄一樣的,有怪父母太“嚴控”的。外人可能會覺得這般人有神經病,其實都是在小時候受過家庭陰影的,長大后總感覺自己哪里有點不對勁的“正常人”。
我旁邊的一姑娘哭得尤其傷心,哽咽著敘述了小時候被父親暴力對待的事件。一點小事情沒做好就迎來一頓暴打,在村子里,她經常在田野里拼命地逃,父親提著扁擔在后面兇猛地追。母親的性格懦弱,攔也攔不住她暴躁的父親。
受到這樣的對待,姑娘嚴重缺乏安全感,性格自卑又自閉,從小學到大學都無法融入同學的圈子,永遠是孤零零地一個人。在任何場合都找不到存在感。一直到結婚生子了都無法走出那片陰影。
不僅如此,她還會不自覺地把父親對待自己的方式延續到了孩子身上。孩子不聽話時就會動手打孩子,打得孩子才三歲就有了自閉的傾向。她知道自己做法極其錯誤,但總是控制不住。
最后,她說,為什么我總是控制不好自己的脾氣,也控制不好自己的人生呢?
我想說,沒有安全感的人,真的很難控制好自己的人生。
缺乏安全感似乎在當代社會是很常見的一種心理現象。
而嚴重缺乏安全感的人,人生也總是會有各種無法控制的狀態出現。
人能享受興奮、寧靜、愉悅的生活,是心底安全感的體現;人在成年后遭遇的所有問題,都是最初不安全感的變體、外化和泛化。
沒有安全感的女人容易在感情上受挫。
一女友,長相甜美,家境殷實,工作穩定。因為綜合條件不錯,成為七大姑八大姨爭相介紹男票的對象,其中不乏與她門當戶對的“優質男”,但總是相處一段時間后就不了了之了。別人只當她眼光太高,過于挑剔。而她說,我只是覺得他們不能讓我有安全感而已。
她說這句話時,我隱隱感到不妥,因為安全感從來都是自己給的,無法從他人身上去索取。
最后,這個女友嫁了一個各方面都不如自己的“老實”男人,說這樣心里才“踏實”。
婚后沒多久,她老公從部隊退伍回家就失去了經濟來源。然后,她開始負擔各種生活開銷,像養小白臉一樣養著她老公,一養就是兩年。后來,她老公通過各種關系謀得了一份穩定的工作,拮據的日子總算熬到頭了。不想,沒過多久她老公就在外面找了個“小三”,最后兩人離婚收場。
她不但賠了幾年青春,還把幾年的積蓄花得一分不剩。
缺乏安全感導致她會去選擇看起來比較“老實”的一個人,而不敢去選擇自己認為“真正優秀”的男士。
因為看起來“老實”男人讓她覺得風險更小,更不容易受到背叛。
但事實上,從基因角度看,出軌不出軌,對家庭負不負責任跟那個男人是不是“老實”的完全沒關系。
就拿明星來說,文章、陳赫、林丹在事發之前哪一個看起來不老實了?
對婚姻“忠誠”與否,主要是看這個男人對老婆是不是有足夠的愛以及他自身抵抗誘惑的意志力。相反,越優秀的男人反而在“是否背叛婚姻”這一問題上更加慎重。因為他們不會輕易地讓婚姻產生風險,意志力也相對更堅定。
當然不要去拿那些包養小三小四小五的什么山西煤老板來類比,他們是有錢,但不叫優秀。
沒有安全感的男人容易事業不順。
一般人都認為,安全感的缺乏更像是種婦科病,主要發生在女人身上。其實也有不少男人也是缺乏安全感的,表現出來的典型性格是:自卑和保守。
沒有安全感的男人更容易安于現狀,還美名其曰說自己是“淡泊名利,心無所求。”其實是把自己當成了囚籠里的一只鳥。他們不愿意走出自己的囚籠,因為籠子就是保護罩,可以給他們安全感,如果哪一天把他們的囚籠給拿走了,他們就會不知所措,如同美國黑人剛剛解放時的無所適從、斯德哥爾摩受害者不愿意跑那樣。
離開沉悶的單位去創業,畢業三年后再去考研,到海外去留學,去另一個喜歡的城市重新開始,去追求一個各方面看起來比自己優勝的"白富美"......這些想想都挺恐怖的,還是維持著現狀吧。
任何打開“囚籠”的方式,對他們來說都會威脅到他們的安全感,那還不如繼續帶著“緊箍咒”生活下去。
也有少數人像打了雞血似的走入相反的極端。他們從一個城市跑到另一個城市,從一家公司跳到另一個公司,從一個女朋友換成另外的女朋友,各種嘗試,各種折騰,卻發現問題更加糟糕,那個"囚籠"不過是換成了一個無形的形式,對他們如影隨形,他們掙脫的只是“囚籠”的表面形式,始終沒有真正跳出來。
童年的陰影,我們無法逃避。但可以重新建造自我的人格。
安全感為什么會對一個人如此重要呢?
根據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從低級到高級分別是:生理需求,安全感的需要,愛和歸屬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實現的需要。
人對安全感的需要僅次于基本的生理需求,是構成完整自我的重要因素。安全感的匱乏大部分來源于童年時期的一種情緒體驗,而這種體驗會影響人的一生。
因為記憶有自動提取的功能的,術語叫“閃回”。你都不知道怎么回事,它自己就會跑出來,但是它并不會進入你的意識層面。換句話說,你并沒有意識到自己正在體驗曾經受過的創傷,但它的的確確在影響著你。
很多罪犯在施害他人之前,都是先體驗到了曾經的創傷,再象征性地再對其他對象進行報復。
小孩子羞愧地面對父母及其他長輩的指指點點,或被大聲訓話,在他成年之后,每次在經歷大事時就會閃回到小時候被辱的那個場景,感覺自己被推到了眾人面前,被其他人指著說:“你不行,你沒出息,你是個廢物!”,所以他的人生中很少有能展現自信的時候,越是重要的場合,表現得越慫。
人在睡夢中時,也會有回溯到兒童時期的時候。
弗洛伊德在八歲時被父親辱罵:“這孩子這輩子估計是廢了。”于是在他接下來一生的夢里,都向父親列舉自己的成就,其實是在對兒時被辱那一幕持續地復仇。但他自己并不能意識到自己有這樣的做法。
很多人經歷過高考的人,在精神壓力特別大的時候,也會夢見自己回到了高考場上,就像當年那樣緊張不安。
也有很多人會有習慣性的熬夜,不到凌晨一點就是睡不著。這其實不僅僅是生物鐘的問題。
當睡下的時候,一起躺下的還有曾經和你躺在一起的父母。因為從23點到凌晨1點是夢到兒時的時候,也是跟父母最親密的時候。這些夢我們醒來時完全想不起來,但會發生在我們睡夢中的意識里,那些怎么樣都睡不著的人會無意識地避開這一段時光,因為這段時光里藏著許多很不美好的記憶。
小時候,父母與子女之間的親密關系,是安全感的根據地。通常是在三歲以下就建立起來了。母親對嬰幼兒所發出的信號是否敏感,會很大地決定依戀關系是否親密。例如,1歲以下的嬰兒一哭,媽媽就會去抱她。她會認為自己是安全的,被母親接受的,如此她便有了生長力量。如果母親對這種需要不敏感,比如嬰兒做噩夢了不及時去安撫她,恐懼就會誕生,她會認為自己是不安全的,所在環境是令人不舒服的。
每一個孩子都需要在父母親面前被需要、被認同、被關注、被接受,還要有反饋,也就是在呼喚父親母親時能得到他們積極的回應。
很多人的心里都會殘留有童年的陰影。對于50代60代出生的父母來說,他們自身就生長在一個沒有安全感的時代,在幼時他們連最基本的生理需求都未得到良好實現,很多人都是在饑餓中長大的,在人格上亦是不完整的,自然容易出現各種“問題”教育,雖然他們那一代人導致了諸多后輩的心理問題,但他們又何曾不是受害者。安全感缺失既是時代的問題也是社會的問題。
童年的陰霾我們無力避免,但是成年后的我們,可以重新建造自我的人格,重新獲取安全感。
一、多與人互動,多讀書
治愈系的文字和歌曲可以豐富我們的內心,但是治愈效果很差。最有治愈效果的是人,不管是戀愛對象還是心理咨詢師,不管是一同旅行的驢友還是教堂里的神父,他們會通過他們的資格與能力擾動我們的人格,然后促使我們對其進行重塑。
讀書也是一個有治愈效果的舉措,能提供“解釋支持”。所謂解釋支持就是用一個體系的知識進行解釋,通則不痛,痛則不通,通過讀書讓自己“看見”自己的問題,且能夠理清楚自己,這就是一個療愈的過程。其缺點在于,有效的時間比較短,通常只是在當下很強烈。
精神上的治愈本身就是一個持久又細微的過程,很難在短期完成。一般要三、四個月的時間才能看到初步的效果。但是這種效果是很扎實的,越快反而越容易無效。
二、自我察覺,傾聽自己內心深處的真實聲音
自己是我們最親密又最陌生的人,我們作為社會群體的一員,往往會把他人的需求和想法當成自己,時間一長就忘記了自己的真實樣子和感受。
人需要了解自己,經常去察覺自己的內在。有的人很不愛照鏡子,其實是害怕面對那部分陌生的自我,于是跟現實的自己越來越遠,被分裂開來。而當這部分人重新注意起打扮和自我容貌時,就是他的自我意識在慢慢復蘇了。
所謂自我意識,就是了解自己的模樣,自己的感受,清楚自己的特點和個性,明白自己的傷痛點、價值觀和內在能量。
優秀的咨詢師在面對咨詢者時也不會是當一個咨詢者的老師,而是成為他的鏡子,讓他看清楚自己,察覺自我的問題。
閉上眼睛,你心里有自己清晰的樣子嗎?你當下的時刻是種什么感覺?身體各個部分感覺如何?你的發型如何?臉上肌膚狀態如何,紋路如何?有哪里產生了不舒服的感覺嗎?
靜下心來,聆聽自己內心深處的聲音,聽出里面不和諧的地方,找出它的來源,正視它引起內心的騷動不安。
三、讓生活充滿儀式感
“儀式感”其實是對生活熱愛的一種體現,是莊重地對待自己的一種方式。
儀式是通過使用特定的工具,特定的程序,讓精神感受通過可觸摸、可視的實體而物化。簡單地說,就是用實物來取得虛物存在的一個憑證。
比如結婚,加入黨組織等,讓這些看不見摸不著的事物通過實體的儀式外化出來,讓精神通過載體展現出來,也給自我一次深刻的記憶。
生活里多了一些儀式感,其實就會添加了很多生活情趣,同時,也讓大腦接收了一次有能量的刺激。
如結婚紀念日,生日,各種節日,都可好好慶祝下。讓更多的當下能被好好享受,否則哪里能產生那么多美好記憶呢。
一些小的舉動就可以改善生活的質感。使用幾個漂亮養眼的餐盤讓晚餐嘗起來更加可口,一次普通的朋友聚會因為靚麗的出席而變得更加有吸引力。儀式感讓生活變得活色生香。
為什么婚后的生活總是會比戀愛時期要平淡很多呢?戀愛時兩人在一起是有儀式感的,盛裝出門,在約定的時間地點見面,充滿了期待與激情。婚后,不再有這種五彩斑斕的色彩,甚至在結婚紀念日、領證紀念日這種難得的日子也是平常地度過,自然生活也就少了很多樂趣。
帶著儀式感去做一件小事還會消除掉生活上的一些消極情緒。
生活不莊重,心就難安靜。
四、提升移情能力
移情能力指的是設身處地地體會他人感受的能力。具備移情能力的人才是真正通達人性的人。理解他人的感受并不代表我們也要有相同的感受。
比如,我們感受到一個人憤怒的情緒了,不代表我們也要變得憤怒。移情能力讓我們學會理解和欣賞他人的情感,是一項重要心理品質,對人的心理健康有著積極的作用,也利于完善個人的品格。
五、釋放玩耍的天性
眾所周知,愛玩耍是兒童的天性,是他們的本能需要,如同呼吸一般。
其實對于成人來說也是一樣的。只是因為學習、工作和生活壓力,很多人都會把自己的這種天性給壓抑住了。
如果你總感覺自己不夠開心,身體哪里有點不對勁,但又說不上個所以然,也許只是因為你太長時間忘記滿足一下自己愛玩的本能了,你的身體在向你發出抗議。玩耍作為一項生理需求沒有得到滿足,安全感自然也受到了影響。
這里說的玩耍就是真正的玩耍,不是需要每天下苦力堅持的事情。玩耍需要有小伙伴的加入,就像小孩一樣。因為在與同伴相處的過程中,也會引起對自我的探索,并且讓自己有機會開發移情能力。所以周末的時候約上小伙伴一起玩玩吧,城郊的遠足也好,打籃球也好,看電影也好,去植物園也好,選擇哪種形式的玩耍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能在玩耍的活動中感受到真正的愉悅感。
沒有安全感的人生難以被自己掌控好,難以讓自己感受到幸福,所以,努力提升自己的安全感吧。這個責任不在于你的愛人,不在于你的朋友,也不在于你的父母,作為成年人,只有你自己才能給予自己充足的安全感。你需要不斷地自我保護和自我完善。
對缺乏安全感的人來說,這是一條修心之路,也是通往美好人生的必經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