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別人談話應(yīng)該注意什么”
我曾經(jīng)找“與別人談話時候的注意事項”。翻了很多書和文章后,我得出一個結(jié)論
和別人談話時候,只要做好一點就足夠了,那就是“傾聽”。在和別人談話的時候要“傾聽”,也就是少說自己,多聽別人表達。雞湯一點的說法就是——“上天賜給我們兩個耳朵,一個嘴巴,就是讓我們多聽、少說”
嗯,我喜歡這種一本正經(jīng)的看似有道理實則毫無邏輯的話
之后我又去找“傾聽時候的注意事項”,這次就比較困難了。主要困難有兩點
1 大部分的書里說的都是“和別人談話的時候,要多傾聽”,但是“如何傾聽”,沒說
2 一部分書里說的是“注意自己的預(yù)期”、“做出認真聽的樣子,不要有玩鑰匙這類的小動作”,“耐心聽別人把話說完”…… 我自己實驗過,效果并不好
終于,在《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xí)慣》和《談話的力量》兩本書里,我找到了比較好用的方法
?“傾聽”中兩種常見錯誤
很多時候,我們之所以做不到“傾聽”,是因為我們犯了兩個最常見的錯誤——
1 價值判斷
2 告訴對方該怎么做
比如下面的例子
1.認識的一個小孩割破了手指,并開始大哭。
a.“這并不是什么大的傷口。”? ---價值判斷
b.“別哭了!沒那么疼的。”? ? ---告訴對方該怎么做
c.“你的手指一定很疼吧?”
2.鄰居抱怨說:“看來我別無選擇,只有讓我媽媽搬來和我一起住了。”
a.“你媽媽要來和你一起住了,難道你不開心嗎?”? ———價值判斷
b.“你應(yīng)該這樣想:她養(yǎng)大了你,現(xiàn)在該你回報她了。”? ---告訴對方該怎么做
c.“她這樣做會對你的生活產(chǎn)生一定的負面影響吧?”
3. 朋友和你說:“真不想工作了”
a.? “你怎么能這么頹廢呢?”? ——價值判斷
b.? “不工作怎么活下去?再者,即使不工作也能生活下去,那也應(yīng)該去工作啊,這樣才活的有意義。所以快打消這種念頭吧,回去好好干”? ——告訴對方該怎么做
c .? “怎么了?遇到什么不開心的事兒了嗎?明天我叫幾個哥們把你們老板打一頓”
我們稱以上3個例子里的a、b回應(yīng)方式為”自傳式回應(yīng)“,選項c為“積極聆聽”。我們只要把自己帶入到被對話者的角色,就能明白c選項是聽起來比較舒服的回答。那么你和別人聊天的時候,是否經(jīng)常有“自傳式回應(yīng)“呢?
? “自傳式回應(yīng)”的實質(zhì)
我個人對兩種“自傳式回應(yīng)”的解釋如下:
價值判斷——以“你自己的價值觀”判斷別人的對錯
告訴對方該怎么做——讓對方根據(jù)“你自己的行為和動機”行事
所以,自傳式回應(yīng)就是把“你的想法安在別人身上”。雖然你在談?wù)搶Ψ剑珜嶋H上談?wù)摰倪€是你自己。
我們都知道一件事,和別人談話的時候,“一味地只談自己”是不對的。那“自傳式回應(yīng)”其實就是另外一種形式的“只談自己”
“自傳式回應(yīng)”和“一味只談自己”,實質(zhì)上是“并不關(guān)心對方感受”的行為,所以大概率無法讓對方暢所欲言——因為說了也得不到理解。最終導(dǎo)致對方?jīng)]有了談話的興致。
談話的5個境界
我個人把“和別人談話”這一行為分成5個境界,從低到高分別是——
第1境界:給別人開口說話的機會
第2境界:你真的在認真聽別人說話,并且讓別人感受到“你在聽他說話”
第3境界:讓別人感受到“你聽懂了他的話”
第4境界:讓別人感受到“你理解他的感受和想法”
第5境界:判斷別人是否需要你的意見和建議。有時候別人只是想找個人傾訴一下,這時候你能做到第4境界就足夠了。如果別人需要你的意見和建議,你就給出你的意見和建議。
對5個境界的一些解釋:
1 “一味表達自己”的人,屬于第1境界都沒達到的人。
2 “傾聽”之所以是很重要的談話,是因為只要做到“傾聽”,最起碼跨越了“第一境界”。
3 “自傳式回應(yīng)”的人,屬于沒完成“第2境界”或者“完成了第2境界,但是沒有到達第4境界”
4 我覺得,“第4境界”是談話中產(chǎn)生質(zhì)變的一個境界
5 怎么做到第4境界“理解別人的感受”
我有一個好方法,可以很好地做到“理解別人”,那就是“不加自己判斷”地探究“他為什么這么說?他是怎么想的”
有一次我過地鐵安檢。一個30歲左右的戴眼鏡大哥可能著急上班,自己的包沒過安檢就想沖過去,被地鐵工作人員喊他,“這位先生,請您過一下安檢”。“眼鏡哥”怒目而視工作人員,“我又沒有帶違禁物品!過什么安檢,再說我著急上班,你瞎攔什么”
我的第一反應(yīng)就是“眼鏡哥的素質(zhì)太差了”,人家地鐵工作人員雖然要保證“乘客不能帶違禁物品”,但是他們需要親自檢查每個顧客的物品才能確保啊。你自己知道你沒有帶違禁物品,但是地鐵工作人員不知道啊。如果每個人自己說自己沒有帶違禁物品就可以過安檢,那恐怖分子也可以這樣過安檢了,那地鐵還能安全嗎。 還有,“眼鏡哥”對工作人員態(tài)度這么差干嗎?可能他認為地鐵工作人員就是給他服務(wù)的“下等人”。但是在我看來,地鐵公司是一家給所有顧客提供運輸服務(wù)的公司,地鐵公司為了保證顧客安全,是有權(quán)要求安檢的。你不安檢,“對不起,本公司不給您提供服務(wù)”。
后來我強迫自己想,為什么眼鏡哥會是這個反應(yīng)?我的猜想是這樣的:1 眼鏡哥覺得自己沒帶違禁物品就是符合地鐵公司的要求,不需要他們進行安檢? 2 眼鏡哥覺得地鐵公司是國家機構(gòu)而不是一家公司,所以給他提供服務(wù)是天經(jīng)地義的 3 我著急上班,你還攔著我安檢,這不是給我找不痛快嗎? 雖然”眼鏡哥“的這幾個想法我認為是錯的,但是他會認為是對的。他按照自己認為對的理念行事,是符合他自己的邏輯的。所以我特別理解他態(tài)度不好。
如果按照我的第一反應(yīng),我可能會對他說”您的素質(zhì)太差了,不占理兒還亂吼”(“不占理兒”就是我對他按照我自己的“價值判斷”——是按照我的理念解釋對方);如果是按照強迫我自己想“眼鏡哥為什么會是這個反應(yīng)”,我可能會對他說“我理解您上班著急,而且他們還攔著您,讓您安檢,明明您就沒帶違禁物品嘛,安檢出來也是沒問題的,白白浪費時間”(這是按照對方的理念去解釋對方)
有人說,你這不是厚黑嘛。明明知道對方是錯的,還按照對方的說。心機太深了。說實話,我對這個說法無力反駁,因為我確實不知道怎么才能讓眼鏡哥改變態(tài)度——如果徹底讓他改變態(tài)度,可能需要改變他的很多想法才行。
如果說現(xiàn)在就勸說讓眼鏡哥安檢,怎么說服他呢?
一個說法是“你的素質(zhì)太差了,不占理兒還亂吼。乘客必須安檢,這是坐地鐵規(guī)定,不安檢就只能換別的工具了。你就安檢一下吧!”
另一個說法是“我理解您上班著急,而且他們還攔著您,讓您安檢,明明您就沒帶違禁物品嘛,安檢出來也是沒問題的,這不是白白浪費時間嗎?我看他們工作人員這么堅持,您就大人大量,委屈您配合他們一下吧,畢竟后邊還有這么多人排隊,我覺得您也不忍心讓后邊的乘客等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