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懶同學秘籍】寫博士論文就像…

過去一年寫博論,無疑是我精力最集中、狀態最高亢的一段人生體驗。我寫論文大致經歷了三個階段:像跑馬拉松,像上班,又像打游戲。

寫完一本兩百多頁的學術作品,需要周密計劃。時間、精力、技巧,缺一不可。

最開始的三個月,我先把自己的生物鐘調整到跑馬的備戰狀態,生活得特別節制。

第二個階段出現在我完成數據收集,正式寫作的階段。

半年時間里,沒排課,也不需要上班,隨便一件小事都有可能分散精力。夏日的溫哥華,晚上九點天都還亮著。我住的地方,不遠處就是天體海灘和國家森林。

為了不讓自己流于度假模式,我給自己定了一個像上班族一樣的寫作日程:每天幾點起床、幾點開寫、中途休息多久都嚴格規定。不管白天多累,晚上10點前必須躺下,9點以后手機和iPad都關機,提前跟男友約好,他來監督,9點一到就“沒收”我的手機。

到了快要完稿的最后階段,人已經相當疲憊。我因為長期一個人在家里寫論文、很少社交,精神恍惚,眼看馬上就要完稿,卻開始拖拖拉拉。花了半個月校對參考文獻,雙倍行距,60多頁,實在是體力活兒。我安慰自己說,已經到這個時候,不能出差錯,所以由得自己慢慢來做這項工作。

幸虧有男友及時提醒:此時心情放松,效果更佳。把該做的事想成是游戲通關,而不要老覺得它是鴻篇巨制,無論怎樣也寫不完。每完成一小步,給自己一個小小的獎勵自己,比如周五去餐廳里去吃個早午飯,然后上午留在咖啡館里寫寫博客。

有規律的號外并不全是浪費時間,每周拿出半天,跟平時的節奏不太一樣,既有樂趣,又激發創造力。

寫博士論文期間偶爾發發博客,相當于鼓勵自己:寫作也可以是很好玩、值得期待的事

走過這一程,我越發覺得讀博士只是職業生涯的一個片段,把人帶入深刻的覺知。寫論文的幾個月,人心是實的。生活圍繞著這一件事,人能入境,寫作本身也像修禪

這過程中,我有三重悟道,跟大家分享。

1. 像訓練跑馬一樣 鍛煉寫作技能。

學術寫作是門技藝。寫博士論文將是你人生中第一個必須全力以赴發揮最大能力,才有可能完成的任務。

學術論文,篇幅可能相當于幾十篇課程作業,但比寫一篇篇作業要難得多。難度差別多大呢?我估計,相當于月經和生孩子的區別吧……

把學術寫作當成一項專注意志和寫作精神的訓練來完成。以下想法可能對你有幫助:把寫論文想象成跑馬訓練。你以前能跑5公里、10公里,現在要訓練自己成為跑下全程42公里的馬拉松選手。

跑馬拉松的基本規則是:別在比賽當天做任何不同平日的事情。

對于你已經在使用的任何寫作軟件,無論它是什么,你都要持續使用它。

現在想想都覺得自己愚蠢。我在一年多的寫作過程中換了好幾遍寫作軟件。先是聽朋友說Mellel非常適合處理長文檔,于是放棄使用Word,后來又因為喜歡蘋果電腦自帶的查字典功能,改用Page。我還一度試過Scrivner,這個軟件對寫第一稿果然是最好的,像簡書一樣Markdown,隨時都能寫。當我得意洋洋的分享給一個我參加的博士寫作群時,有個歷史系的交換生告訴我他覺得Latex更好用…

于是,你可以想象,我換了一個又一個軟件,這中間費了多大周折。

事半功倍不是好事嗎?我們會從其他人那里聽到各類花俏的編輯工具,更不用說文獻整理軟件和時間管理小應用。

好工具的確能幫你節省時間。跟上時代、享受科技給生活帶來的便利,使用這些開發軟件沒問題,但你必須清楚主次:你寫論文的時間總量非常有限,你要專注于這個過程,不要被很多小工具所誘惑。這就好比聰明的馬拉松選手絕不會在比賽當天換跑鞋。

讓你完成論文的哪里是什么工具,這世上沒有絕對的好工具,想去西天取經,騎馬和開車都行。工具從簡。先完成,再玩花樣。

寫博士論文要求有副好身板,這一點跟跑馬拉松也很像。許多學生把精神生活看成是研究生學習的全部,不讓大腦休息,夜夜笙歌,吸大麻,我有一個同學因為酗酒影響精神狀態,強制休學送往戒酒機構,還有人長年累月到本科生宿舍獵艷新生寶寶。不鍛煉,吸大麻和酗酒問題,在研究生院比比皆是。

博比·菲舍爾,有史以來最偉大的棋手,他所擁有的一切成就都源于最強大腦。除了下棋,他還熱衷于網球、游泳、跑步等運動。他認為,是科學的發展、運動補充心理活動使他成為更好的球員。所以,如果你在乎你大腦的靈敏度,你就應該進行身材管理、堅持鍛煉,讓心智處于巔峰狀態。

問題來了,有人問“沒時間鍛煉怎么辦?”簡單的回答是:你不一定非去健身房,可以做最簡單的運動—— 穿著睡衣在家門口散步、在客廳里作瑜伽。

寫博士論文最像馬拉松的是整個過程:漫長的閱讀、研究、寫作過程。其中你面臨的最大難題就是你能否專注。

怎樣才能就一個主題寫上五到十個章節?這是個挑戰,尤其是你動筆前對整體只有一個模糊的概念。你以為自己想清楚這些素材如何組合在一起,然而動筆開寫了一陣子,卻發現你之前想的都是錯的。

為了避免陷入這種糟糕的境地,想象馬拉松比賽前一天你會注意到哪些事,按照這些提示來準備論文吧。

你需要確定身體狀況良好,已經熟悉跑步路線,有隊友、教練、值得信賴的朋友。畢竟,你不是一個人在奮斗!你需要知道前方會遇到什么狀況,才好采納有效策略應對你的論文馬拉松。

2. 把寫論文當成上班一樣。

有個故事聽起來可能覺得傻里傻氣的:一個博士跟朋友晚上喝完酒,正打算回家,不小心路過攔路搶劫的小偷,對方用槍指著他,他卻懇求:“別開槍!我還沒寫完我的博士論文!”

聽完這故事,我反正是被逗樂了。這難道不是很多博士的條件反射嗎?在某種程度上我認同這哥們的態度,作為一個博士研究的候選人,沒什么事兒比論文更重要了。

論文的研究與寫作,無論算不算是崇高的追求,說到底仍是一項工作。它定義了你是誰,你怎么生活,不管是好還是壞。

咱先說壞的。

跟絕大多數年輕人一樣,你邊讀博士邊尋思著拿什么來付下個月房租。信不信由你,不管你是在中國還是在北美,圖財最好別選讀博士這條路。大多數人,在讀博士期間日子都過得緊巴巴。

你得下個決心靠什么來養活自己。你應該選你擅長的事來做,但別讓自己陷進去,以為做學術是種使命,或是多么高尚的人生目標,讓你比別人高一等。我告訴你吧,當你還沒寫完博士論文就心想著自己未來的“學術生命”,還是省省吧,蠻不是那么回事。

就當它跟你的父母每天上班一樣,是一份工作,寫論文就是一份工作,是這樣的,別想太多。你得每天花上6-8小時在這件事上面。

你應該有個計劃,每一天的工作從什么時候開始,做到什么程度算是結束。你得提前打出預留的時間,就算遇到生病和意外事件,你也不會錯過在截止日期前提交論文。

你應該有個固定的工作地點,這地方完全屬于你自己,盡量別去一大堆人的共享辦公室,那是糟糕的選擇!跟別人共用辦公室,你很難不讓自己分心,一旦選好了一個完全受你控制之地方,你就要保證自己每周的大多數時間坐在那里工作。

你還要有自己的上司來監督你的工作,這個人可能是你的導師。一般情況下,學生寫論文需要向學術委員會提交一項計劃。這可以是正式的,也可能是非正式的,總之計劃是為了說明你預期花費多少時間、分幾個步驟完成。

這份計劃相當于你和導師達成一個協議、一個約定,書面協議便于導師或委員會幫助你按時完成每一個步驟

一個博士朋友的遭遇告訴我有一份正式的計劃書是多么重要:他在準備寫論文之前,跟導師在辦公室匆匆見面口頭承諾自己要開寫了,于是他埋頭工作了八個月,電郵提交了他認為的第一稿。郵件發出一個月都沒有收到導師的回信,他有些疑惑于是又發了一封郵件提醒導師。還是石沉大海…

后來他才知道這位導師竟然換到另一所大學任教,沒有提前安排好這位博士學生。一年半后,在一次國際會議上,我的朋友在會場遇見了這位前導師,導師驚訝的問:你怎么在這里?一切都好嗎?

天啊,那哥們都要瘋了!他說:我當初考你的博士生可沒想到你會不辭而別。我都要一鼓作氣準備好寫完論文畢業,卻找不到你…

導師也很驚訝的看著他,滿臉抱歉的說:可是我沒有收到任何正式約定,也不知道你已經準備畢業了啊!

聽到這里,你大概跟我一樣覺得這導師對學生不負責任,可是這件事也讓我們領教導師有多忙,忙到決定你命運的事也未必排進導師的時間表里,所以一定要有正式的計劃書、由導師簽字認可的合約,保護你,和導師同步。

3. 萬不得已時,你還可以把博士論文當成一個游戲來玩。

就像跑馬拉松和工作一樣,你對寫博士論文是認真的,但千萬別忘記其中的樂趣,適當的時候,你要學著把它當成游戲——你隱約感覺到自己能通關,只不過試了一陣沒成功而已。沒關系,繼續打!

說寫論文像打游戲并不意味著你不重視它。正相反,荷蘭歷史學家約翰·赫伊津哈在他的《游戲者》(1938)一書中說:設計游戲和玩游戲本身,都是很嚴肅的事業。

首先,游戲得有玩家。當然,你就是那個玩家,你甚至可能會陷入一種身份危機,學著如何讓自己的表現更像個搞科研的,像個學者。難道說你玩了這個游戲(我指的是讀博士),你的身份就只是博士研究生了嗎?

你可能不同意,不過有研究表明太癡迷于工作是不健康的。某種程度上講,這話有道理。然而你可能會發現無論你做什么,去哪里,和誰在一起,都會帶著你的論文。它永遠在那兒,像一個沉重的負擔,你既無法適應這份沉重的壓力,又無法擺脫它。

肯定有人跟你說過“把工作和生活分開”。許多人會建議你:優先考慮家庭,伙伴和孩子。這樣做聽起來合情合理。

理論上這么說沒錯……一旦你開始從事研究,你就能體會到什么叫“身不由己”。可以這么說,所有的時間都用來寫論文也不夠。你所面對的,是一份需要你百分之百投入、甚至讓你與日常社交隔絕的不同尋常的工作。

過去兩年多里,我總是隨身帶著個B6大小的筆記本,它跟我時刻在一起,我會把筆記本帶到浴室里,我會凌晨2點醒來,打開燈躺在床上看會兒書,或者跟朋友聚會到一半,突然想到什么觀點,馬上離開人群,寫到電腦備忘錄里。

這就像玩一個游戲著了魔,當然這種感覺是你能控制的,而且樂趣只有你自己知道。這種健康的精力集中的狀態,你想盡量保持。

如何把自己鍛煉成一名游戲高手?答案也簡單:

不怕追求完美主義,但要學著把任務分解。

人之所以糾結無非是因為:你“必須做的”和“你打算做的”兩者矛盾。

如果你能把論文寫作分解到最基本的層面,那么你每天只需要做兩件事:讀和寫。只要你一路上都按計劃讀寫,當然能寫完論文,可偏偏我們很多人總有一種感覺,就是我們要為了完成論文做另外一些事,比如深入的閱讀某幾位作者的著作,重新熟悉一種引用格式,或是注冊某個寫作培訓班。

校園里每天都有各種各樣的誘惑,我指的是“好”的誘惑,各種講座、國際會議、免費的補習班。長期接觸這些資源,難免讓一個研究生產生一個錯覺,那就是:如果自己不能寫出一兩篇“像樣的”論文,或不能在同行面前牛逼哄哄的展示自己的研究,就只能算平庸之輩。

然而,面對這些預設,人很容易崩潰。

我曾經遇到一個讀了11年英國文學的博士生,他每天清晨都要在自己的老式打字機上敲下一首詩,才肯正式開始一天的學習。無論是說話、走路還是穿著,他把自己想象成一個大學教授,每天都按照這種印象生活。



作為博士生,讓你能畢業的就是一件事,寫好你的論文!

可你偏偏覺得寫論文還不夠,你給自己設定了一個博士階段不可能的任務。我把這種心態成為“完美強迫癥”。其實我們心里知道,天天去跟別人討論,這樣做只會耽誤你完成論文,但卻在不知不覺中,把大把時間花在討論、上進階課、聽大咖講座上,因為你太想要為自己建立一副學霸形象了,以至于你偏離了該做的事。

理想狀態下,我們應該把每天完成一定工作量當成唯一的目標。不管你寫得怎么樣,先把規定的字數寫完,該讀的章節讀完,再干別的。

很多博士生最反感的一句表揚話就是:“你雖然不是最聰明的學生,但你是最勤奮的。”

學術,就像一場游戲,有贏家,也有輸家。

在大學里待久了,你會發現,這個圈子里充斥著好多性格矛盾的高人。很多特有想法的人,在各種學生討論會上夸夸其談,可就是不愛(會)發表。他們就是沒有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展現出來,所以永遠在學術生態圈的最底層。

“想要完成”和“未完成”之間,是天壤之別,就像勝利與失敗,一眼就能看穿。

古有云:能完成的就是好博士論文。

A Good dissertation is a Done dissertation.

還有一句話送給你,無論你是不是博士,這話都靈著呢。

只要你選擇了努力工作,你會選擇了完成。

Choose to work hard, and you will choose to finish.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