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我們小的時候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是不健全的,容易受到外界很大的影響的,父母承擔著養育,教育我們初期的六七年。接受九年義務教育開始,三觀便是教師的責任跟義務了。接受了學校的教育,并且我們的年齡漸長,進入叛逆期,我們便不在認同父母的觀點,還會把父母劃為老古董,封建思想之流,在不同的領域跟父母展開了一次次的思想的交鋒,觀點的辯論。
? ? ? 1、學好數理化,就能走遍天下都不難?
? ? ? 父母所在的年代是一個流傳“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難”觀點的世界,父親也恰恰是一個數理化都不錯的學生,考試的分數也很高,思維也很嚴謹。做服裝不僅僅是需要心靈手巧,也需要對數字很敏感的,父親心思縝密可能是因為跟這個有關系吧。而我是90后,對什么代數、物理、化學,完全是不感冒,如果你問我數理化的課程我是怎么過來的,我可以回答你,睡過來的。與之相反的是,我對文科出奇的愛好,很小的時候,就能把半文言文看懂,對語言的解析能力也遠超對理科的偏好。
? ? ? 我絕對不能認可父親所認可的這個道理,我只能說“求同存異”的角度來說,這個理論可能在某個時期來說管用,而我所處的時代,是一個你說話能力強,溝通能力強就吃香的時代,我不否認那些需要理科生的行業可能生存壓力要比文科生更容易。我只能說,起碼我要找適合我的道路,我需要父親理解我的選擇,我從一開始就不認同學理科是我的出路,或者是對我的未來會發揮更為積極的作用。對我而言,甚至理科對我最大的貢獻就是,我會加減乘除即可。由此我跟父親最大的爭吵來源自我身邊的大部分同學都選擇了理科,不管是自愿的,還是被迫的,只有我第一時間表達了我的選擇。
? ? ? 爭吵就此展開,父親自然希望我去克服內心的障礙,放下愛好,放下厭惡,展望未來,相信學習理科在未來會嘗到好處。我自然聽不進去,到現在還在孜孜不倦的跟父親對比著我那些同學的境遇,要么就是回家當司機,要么就是家里有人進了政府……一項跟學理科的好處都不沾邊。尤其是我一個同學,跟我差不多同步的情況下,被家人逼著補習了,整整三年,浪費了青春三年不說,畢業了還是進了政府上班,而我早已經多于他工作兩年,經驗積攢了不少不說,人生遠比他精彩得多。
? ? ? 結果:我不否認理科推動了世界發展,是做實業,國家進步的最大推動力。而如今世界發展瞬息萬變,強調的是個人,而我又是一個主觀意識很強的人,想要成為一個自己想要的人,想要做自己喜歡的人,想要把握自己的人生,想要自己為自己做決定。如今我工作三年,總能因為自己些許的文采獲得一定的青睞,我從我的堅持中獲取了自己想要的更多東西。我不否認父親的看法,但是我不能因為認同父親的觀點,而委屈自己做自己不喜歡的事兒。
? ? ? 2、你有你的金剛鉆,我有我的瓷器活兒
? ? ? 來北京上學前,父親反復叮囑我,不要當什么班干部,給學生們工作操心,沒用,學好知識就行了,別的別多想了。結果我在北京三年,班干部一直都當著,社團做到了社長的位置,學生會還兼任著年級分會部長。由于父親是服裝廠廠長,手下200多個工人,他小50歲的年齡,自然是什么人都見過,什么事兒都經歷過,肯定是看不慣我的行事風格跟反對我做學生干部這一決定。
? ? ? ?而我呢,針鋒相對,認為首先這是我的自由,其次是起碼這也鍛煉了我的能力,本身我就沒有指望過我幫助過誰,就非要人家感激我,我要的是這份經歷留作回憶;要的是這份歷練,在未來不管我做什么,我都想起來以前我面對困難的時候是如何解決問題,以及在管理的過程中遇到的問題,我如何更好的處理人際關系等等。
? ? ? 結果:父親只是希望我能專心的學習,不希望我因此受到任何的叨擾。而他并不知道,我對學習不感冒,本身那時候三年學習的課程也不難,我經常都是名列前茅的,因為學習好不好,最終都要工作,而失去一次人生的歷練,則是會遺恨終生的。每次關于這個話題的提起,我都會告訴父親,對于那三年,我懷著是玩的心態去做的,結果我玩的很好,很嗨皮。最終沒有從學校走工作,那也是我的選擇,因為我不能認同那學校分配的工作,也許對于別人來說是上天賜予的機會,對我來說20歲人生結束了。如今,三年已過,回憶起那段經歷依然心潮澎湃。
? ? ? 3、您就我一個孩子,還要我去做電工或者是跑到山西內蒙那些沒有人煙的地方去上班么?
? ? ? 因為來北京上學是父親做的決定,就業方向是鐵路或者是供電局,而我偏偏就痛恨這個行業,也不喜歡這個行業。在我玩了三年,做了三年學生干部之后,玩夠了,就該上班了,我卻偏偏拒絕了別的學生想去的專業班,想去的公司,比如說北京的京港地鐵,比如說集通鐵路等等,我選擇拿了畢業證回老家。由此跟父親最大的一次爭吵就誕生了,爭吵了多次,我見我吵不過父親,我就說了一句話,現在想想這句話改變了父親,也改變了我的命運。
? ? ? “您就我一個孩子,還要我去做電工或者是跑到山西內蒙那些沒有人煙的地方去上班么?”后來父親承認就是因為這句話,內心一下子心疼兒子了。靜下心來想想,難道不是么,今后的生活就是一年見不了幾次(父親公司在北京,家在河北),我們能見到幾面?如果春節我也回不了家的話,是不是代表著我基本上跟父親活著也等于是再難相見?
? ? ? 結果:父親變得尊重我的選擇,也感受到了兒子大了有些事兒,只要不違背原則問題,做了,有自己想法還是沒問題的。而我也能深深的感覺到,每次爭吵其實都是父親對我的愛,父子之間沒什么大不了的,只要溝通,學會技巧,不要意氣用事,頭腦一熱就不管不顧的做出決定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