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叟哉?人焉叟哉?
孔夫子說,看人,從三處著手,就足夠啦。首先,觀察他因何去做這一事;其次,觀察他如何般去做;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點,是觀察他做此事時心情如何,安與不安。
因何去做很重要,西方有句著名的諺語,“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說的就是它,一個小故事送給大家。
印度國王哈里什和獨生子打獵途經一個城鎮,空地上有三個泥瓦匠正在工作。哈里什國王問那幾個匠人為什么在這兒?
第一個人說:"我要壘磚頭。"
第二個人說:"我要砌一堵墻。"
但第三個泥瓦匠回答說:"我要建一座宏偉的寺廟。"
哈里什國王回到皇宮后,立刻召見了第三個泥瓦匠,并給了他一個總督的職位。國王的兒子問:"父王,我不明白,為什么你那么欣賞第三個工匠呢?"哈里什國王回答說:"有智慧的人可以看到事業最后的結果,而不是手頭的任務,因為只有這樣,才會有克服困難的動力。"
你看到的結果越吸引你,你就越堅定。而明確了為何而做就是為了去做,所以,如何去做,更重要。趙括紙上談兵、馬謖言過其實,都在告訴我們“光說不練假把式”。
齊桓公重用管仲,才成就了一代霸業。這使得齊桓公深知人才對于一個國家來說是多么重要。于是齊桓公決心廣納賢才,他命人在宮廷外面燃起火炬,照得宮廷內外一片紅紅火火,以便于日夜接待前來晉見的八方英才。然而,火炬燃了整整一年,人們經過這里時,除了看看熱鬧外,無人進宮求見。大臣們只是面面相覷,也不知是什么原因。
有一天,一個鄉下人在宮門口請求見齊桓公。門官問鄉下人:“你有何才干?”鄉下人回答說:“我能熟練地背誦算術口訣。”門官報告了齊桓公,齊桓公覺得十分好笑。于是讓門官回復鄉下人說:“念算術口訣的才能太淺陋了,不可能接受國君的召見,回去吧。”
鄉下人不卑不亢地說:“聽人們說,這里的火炬燃燒了整整一年了,卻一直沒有人前來求見,我想,這是因為大王雄才大略名揚天下,各地賢才敬重大王希望為大王出力,又深恐自己的才干遠不及大王而不被接納,因此不敢前來求見。我這點本事的確算不了什么,可是如果大王能對我以禮相待,天下人知道了大王真心求才的一片誠意,何愁那些有真才實學的人不來呢?”
齊桓公聽了鄉下人的這一番話,被深深打動,于是馬上以隆重的禮節接見了他。這件事很快傳開了,不到一個月時間,各地賢才紛紛前來,絡繹不絕。
你的做法如何,別人都看在眼里,所以在現代社會,想要懷才不遇是很難的事。做事這門學問就大了,一個人水準的高低就在于他做事的心境。一個小故事把心境分了幾個層次,我覺得分得很好,引人深思。
春秋戰國時代,齊國盛行斗雞。齊王為了取得勝利,專門派人請出生于馴養斗雞世家的紀渻(sheng)子。紀渻子是馴養斗雞的高手,有一套祖傳的方法,齊王是斗雞迷,把紀渻子雇來10天后便召見他,詢問斗雞的搏斗功夫馴出來沒有。
紀渻子稟告齊王說:“還沒有。它近期表現為內心空虛而神態高傲,模樣盛氣凌人。”
又過了10天,齊王傳旨紀渻子匯報馴養情況,紀渻子說仍沒馴成熟。眼下斗雞聽到其他雞的啼聲,看到雞的影子僅只有反應。
又過了10天,齊王又問進度,紀渻子說:“差不多了,馴養已到關鍵階段,斗雞目前的目光過于敏銳,雖有斗志,但心中充滿著傲氣和怒氣……”
又過了10天。齊王問他:“是否可以參斗?”“完全可以。”紀渻子肯定地回答,“現今斗雞雖遇挑戰者向它鳴叫,仍神色自若,視而無見,毫無反應。看上去像一只木雞。”
齊王看見斗雞,只見它昂首挺胸,精神安定專一,不驚不動。連連叫絕:“好雞,好雞!”喜不自勝。他令人把挑戰雞引到斗雞面前,這些雞一看見紀渻子馴養的斗雞望而卻步,腿都嚇軟了,轉身便逃。
這句話的解釋參考了錢老的《論語新解》
如果大家對論語感興趣,可以關注我的文集論語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