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對于高考的記憶,我想很多人其實都差不多。
厚厚的復習資料,滿滿的時間安排,永遠做不完的練習題,令人討厭的模擬考試。這些都只是老生常談的陳年舊事,無需再多說什么。
這里我想結合自己的親身經歷和心得體會,來談一下高中和大學之間的這道“鴻溝”,是不是通過一次高考就能跨越的問題。
應該說上高中時,包括老師們和家長,以及全社會的輿論導向、價值觀,似乎都會給學生黨傳遞如下的信息:
你現在所吃的苦,都是值得的。好好讀書吧,將來考個好點的大學,你的人生才有出路。
甚至還會勾畫出更多的美好藍圖,以至于大學在他們的腦海里,充滿了各種美好的誘惑。
當千千萬萬的學生努力地邁進大學校門,住進集體住宿融入到象牙塔的精彩生活后,困惑來了:
他們除了能接觸到來自全國各地的同學,還可以自由選擇去參加社團或是學生會的一些活動,而且有許多的課余時間供自己安排。看似充實的背后,卻隱藏著許多的焦慮。
在短暫的新鮮期過后,有相當一部分學生會開始感到極度的迷茫與空虛,甚至有人因此沉迷于打游戲,或者看小說、談戀愛、做兼職等等,學習之外的雜事而樂此不疲、無法自拔。
02
記得我上大學時發生過很多的“趣事”,其中有這樣兩件記憶猶新。
第一件是,大一剛開學還沒幾天,在我們班許多同學都還相互不認識之際,居然有兩對男生和女生已經成功地“好”上了,真的是不得不佩服他們下手之快啊。
不過劇情比較狗血,他們最終都沒有修成正果。其中一個男生,臨畢業那會被隔壁班的團支書給撬走了,而另一個男生,則很快就和他小學時的老相好“復合”了。
第二件是,有一次上專業課,早上第一堂,結果有一半的男生都沒來,老師打電話給班主任,然后班主任直接跑到學生宿舍叫我們。
結果走到好幾個宿舍門口,敲了半天就只開了一個,而房間里的那個味道,熏得他只想掩鼻而逃。責問后才知道,昨晚大家在熬夜看NBA,去上課的只是少數膽小的好學生。
一顆本來就不夠明晰的“少年心”,在日子的劇本里逐漸變得孤獨、封閉、麻木、墮落了起來。
03
穿過高考的獨木橋,天之驕子們從高中緊張繁忙的生活節奏中,一下移民到自由美好的大學校園。
按理說,環境的變化必然要求人的思維方式、行為習慣也要作出相應的調整和改變。
可他們從小接受了太多灌輸式的教育,進而導致缺少獨立思考和辨別選擇的能力,所以在大學的自由來臨時會顯得手足無措。
再加上高中時期各種“正能量”信息的滲透侵占,以及大學初始階段學校在思想引導上的嚴重不足。
多種合力的共同作用,讓那么多優秀可愛的青年們,在高中和大學的這道“鴻溝”里,越陷越深。
再結合并反思自己曾經走過的“迷途”,我覺得社會也一直在多方地呼吁,確實也有許多人為此而不斷地努力著。
比如北大著名教授錢理群先生,在對現代大學教育的批評時指出,我們培養了很多精致的利己主義者,而能為社會大眾的集體利益,去真實付出的人真是太少了。
所以他退休后又在南京師大附中,為中學生開設語文課,在喚醒人性的美好,傳播人物精神的路上,繼續奉獻著自己的心血。
04
但真正想要跳出泥潭的捷徑,似乎只有一條路:那就是自救!
是的,聽起來很“雞湯”。但這的確是我畢業三年之后,發自肺腑的心聲。
自救——自己救自己。請不要再傻乎乎地去抱怨了,立馬調整心態和思路,想想自己的未來,到底要走什么樣的路。
踏實而平靜的,去學習、思考、實踐、沉淀,才是王道。請不要再傻乎乎的跟風混日子了,你只需要一點點堅強,獨立,忍耐,自信,然后:
去跑步,吃早飯,睡午覺,上自習,聽講座,做兼職;
思考,嘗試,突破,努力,堅持;
學,玩,樂,立。
05
父母不可能陪伴伺候你一輩子,學校也不會一直留著你,社會更不會讓你輕輕松松地過關。
請珍惜這美好的青春時光——你在大學里播散的每一顆種子,都會在將來的某一時刻開花結果。
而你在大學里所偷的懶,只能是以后重重的打到自己臉上一記響亮的耳光,差距不那么容易彌補。
正如尼采所說:“在自己身上克服這個時代”。
總歸一句話——自己救自己,才是跨過人生,不止高考和大學,這個鴻溝的真正捷徑。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