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1. 樣樣東西的價格都知道,對價值一無所知。
S2.錨點只影響價格。
或者說,錨點影響的是那些沒有直觀判斷標準的事物的價格,因為價值從《國富論》等傳統經濟學觀點來看,是取決于勞動價值的,但是這個又是個抽象概念。
S3.我們對比率敏感,對價格愚鈍。
反應在現實中就是,你對這個東西多了一塊錢,少了一塊錢很敏感,但對于它最開始的定價,你完全沒概念。
S4.通貨膨脹是滑頭老板最好的朋友。
很簡單的例子:一年過去,你的工資漲了10%,相較于去年,通貨膨脹了10%,所以你的購買力還是原地踏步。
S5.“討價還價”不過是文雅一點的勒索,邏輯和最終結果沒什么關系。
S6.對比引發了情緒,情緒影響了行動。
這個在現實世界中例子太多了。
08年金融危機,德國億萬富翁因為自己的資產大幅縮水撞火車死了,但是他的資產還剩10億美元。
S7.在人們從事大量交易的文化中,人們似乎具備公平分享的準則,而在成員不怎么交易的文化里,準則是這樣的:給你多少你就拿多少,還有,我不指望你給我任何東西,所以哪怕是一點點也能讓我滿足。
我們國家就是這樣一個不怎么交易的國家,“重農抑商”,所以上述的準則對很大一部分思想傳統的人來說,就是那樣的,那種享受嗟來之食的人性。
S8.“非線性定價”,指價格不是一條直線,而是隨著消費量變化。
這里很容易會讓人想到供需關系來決定價格的走勢,但是之后行為經濟學,以及更多的是從心理學帶來的概念不斷的沖擊這這條直線,直到把他分段。
S9.“客戶想要什么”并不是一種特別明確的東西,它是在現場建構的,許多在意識看來無關緊要的細節都可以對其產生影響。
這個理論可以對應人們的沖動消費,對于做產品的人有幫助—— 場景搭建。從而達到自己的目的,但是要牢記上面的點——錨定只對價格有影響。所以電商類產品或涉及到支付的產品經理可以好好理一下流程,注意流程所構建的場景是不是一個適合,或者說誘導支付的場景。
S10.成功的商店利用高價物品來創造“混合著憤怒與幸福的復雜感受。”
這句話很有意思,其實也透露這錨定的作用,憤怒是處于在櫥窗中那些對于大多數人怎么努力都買不起的東西,渴望得到,得不到,轉而憤怒。然后這個幸福的感覺就又很奇妙了,這個場景大多是這樣的,在經過了櫥窗中高價商品的心靈折磨之后,偶爾去店里買一件自己可以支付的但是其價格又遠超實際價值的物件,還感覺很幸福。
S11. 操縱零售的奧秘:1,避免極端。2,權衡對比。
針對第一點,我們有這樣一個策略:高,給一個更高的對比,低,給一個更低的對比。
大多數人都會或多或少的避免極端,選擇中庸,所以這個很有效,例子也一大把。
第二點就很簡單了,給商品賦予很棒的效用,無法讓人拒絕。
S12.奢侈品定價的藝術,就是要量化產品對消費者的價值,不考慮成本,競爭或者市場價。
自己創立一個世界,然后把它塑造成一個人們心中的天堂,然后大眾就會擠破頭進去。
S13.菜單心理設計的目標是把顧客的注意力引導到盈利的項目上。
S14.商品的分拆、有效捆綁,能混淆視線。
舉個例子:餐廳經常會推出新的組合套餐,就是讓老用戶找不到那些之前已經記住的性價比很高,但是對餐廳來說利潤很薄弱的菜品。
S15.菜單的排版。
只說一點:價格最好不要在同一條線上,因為這樣會讓客人把重點放在價格上,而不是菜品上,這樣的話,你精心安排的大利潤的菜品就不會有那么多人選擇了。
S16.在人們心中,抽獎和排隊要比高到沒邊的市場價更公平。
為什么呢?這時候供需關系決定價格已然失效,前景理論占了上風。
S17.“交易效用”:當消費者認為物品的真實價值高于其銷售價格時,購買它會帶來正交易效用,反之會帶來負交易效用。
正交易效用讓你越買越多,負交易效用讓你看一眼都感覺多余。
S18.畢竟不管產品有多么不同,人性始終大同小異。
現代人覺得舊時代的電視廣告是傻子才會上當的東西,但是他們依舊被新時代的包裝——網頁廣告所左右。
S19.意外之財給你帶來的驚喜不取決于金額,得到的次數才會影響。
這條現在應當做適當的修正,因為現代人被各種各樣的意外之財教育了很久,比如紅包,可以說是讓大眾普遍提升了錨點,金額的底線上升了。“多次少量”不適用了,現在需要的是“多次適量”。
S20.傳統的方式:價格是隨著供需關系變化的不斷變化的數字,這個關系滿足一個方程,必定有一個利潤最大化的解。
新方式:分段的價格。價格不是一個連續函數,是一個分段函數,分的段還挺多。
S21.心理定價最有利的工具是統一費率偏愛。
人們對于自己的花費都或多或少的會感到后悔(確定性效應),把費用變成一樣的會顯得沒那么痛苦。
S22.學術研究表明:消費者總傾向于極大的高估自己對各項服務的使用程度。
最簡單的例子就是去餐廳點了一大堆東西,最后剩了一大堆東西。
S23.20世紀初的折扣卷熱。
又是一個舊時代的產物,現代人的免疫力強了很多,不過還不至于免疫。
S24.短信騙局
短信的價格是由多少入了這個圈套,愿意給它付費的消費者人數決定的。它實際的成本是0。
S25.“一元店”,“十元店”不斷的遭受著通貨膨脹的沖擊。
當然了,因為通貨膨脹,固定金額的購買力越來越低了。
S26.魔力數字9。對于精明的購物者,魔力價格包含了很多信息。
9結尾和5結尾,在你看來只有4分錢,但是在商家來看,這個4分錢乘以幾千幾萬,就很多了。
S27.確定性效應:買了東西之后,總會找各種各樣的原因后悔。
免費,完美的規避了確定性效應。
S28.湯姆·索亞的小把戲成為了21世紀頭等的商業模式,叫web2.0。比如說:Google,YouTube,Facebook,Twitter。
他們搭建了一個平臺,把它吹捧成天堂,普通人蜂擁而入,是不是很面熟,和奢侈品一個道理,同樣的,賺錢的人,都不是忙著粉刷互聯網圍欄的人(用戶)。
S29.只有在存在反饋的情況下,經驗才是管用的。
要完成的是預測,在本書給房子定價的例子中,讓有經驗的人判斷是否是合理的標價,經驗是可行的。但讓其給房屋定價,又會回歸和常人一致的情況了。
S30.只見樹木不見森林,這是人們常犯的錯誤。
如果有心的話,時間和其他成本又會成為必須承受的代價,況且還有那么多想遮住你眼睛的人在。
S31.許多求職者的對工資的談判策略:
· 讓雇主開價
· 不管多少,都說不夠,要提高20%
· 只要提高10%,就同意。
實際情況是,先報價的一方很占優勢,把第一個報價的位置讓給別人,很傻。
S32.Donald Trump的例子:
每當我給誰修什么東西的時候,我總在原價基礎上多加5000或者6000萬美元。我的手下進來,說成本7000萬美元,我說1.25億美元,給我1億我就修。基本上,我做的是莊下流事兒,可他們確認為我做的很棒。
S33.孤立評價結果時,人們往往更注重人際比較而不是最大化個人所得結果。
最大化個人所得才是“理性”的選擇,實驗證明:黑猩猩比我們理性的多。
S34.前景理論:人們面對收益都厭惡損失,面對損失都樂于冒險。
S35.睪丸酮會讓人激進,催產素會讓人慷慨。
小技巧:無名指長于食指,睪丸酮濃度高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