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近日,一篇題為《幼升小的牛娃怕不是愛因斯坦轉世》的文章在朋友圈中廣為流傳。原來,一場名校幼升小引來8000人報名,經過網選、機考、面試三輪,最終只錄取60人,錄取的概率是0.0075,競爭如此激烈,堪比高考考清華北大了吧。
競爭如此激烈,家長們使出渾身解數精心撰寫了“牛娃簡歷”。牛娃們不僅說話早“三個半月我開口說話”,更是“懂得核反應堆”“學微積分”,平時玩的游戲都是在爸爸的帶領下學會的編程。
“托班的時候就學會了時間管理,懂得核反應堆、堿基配對以及RNA轉錄,和爸爸一起聽微積分學會了函數和極限,平時喜歡的游戲是編程,會用Swift語言編寫代碼……”這和我們只會玩泥巴過家家的的童年相比簡直是天壤之別。
其實幼升小競爭激烈的事件并不是這一件,去年就曾廣為流傳的“普娃”“牛娃”“超牛娃”的學習標準。從識字量上普娃的700字和超牛娃的1500字,就差了兩倍還多,超牛娃的英語口語做到熟練的交流,而普娃只是簡單的閱讀水平。
去年15位考上重點小學的牛娃家長自述也同樣火起來了,其中一位叫老鼠頭尖尖家長曾言,孩子語文上識字2000+(這個我專門逐個測過),自主閱讀沒問題,拼音認識,可以拼讀,開口說話比較早,口齒伶俐,表達能力較強;數學方面100以來加減法較為熟練,多位數加減法需要打草稿,表內乘除法,能理解負數的概念,一年級奧數自學。
牛娃的家長到底是不是在揠苗助長,在家長的自述中并沒有過多的體現,大家卻更關注的是結果。一些人認為這些超牛娃們被家長過早的教育違背了認知發展的規律,過早的教學訓練并不適合孩子。但保不齊這些人轉過身就趕緊給孩子報了各類補習班,決不能讓自己的孩子輸在起跑線。
2
誠然,人類的成長是有一定的規律的。那位“三個半月我開口說話”的媽媽以自己孩子的語言能力超前而自豪,但是仍是支持和質疑兼并。從出生到兩歲這個階段是寶寶的簡單模仿期,又叫即時模仿,一些最簡單的動作和聲音都是在這個時期形成的。三個半月的孩子學大人開口講話并不常見,但也絕非奇葩,破壞了兒童的成長規律也無從談起,只是每個人的認知能力不同的一種表現。開口早晚,只要是在一定范圍內就好了,不要強求,也不要保留。
皮亞杰曾總結說經驗是人成長的一個重要因素,包括數理邏輯經驗,它是主體自身動作協調的經驗。皮亞杰經常以一位數學家回憶童年時期獲得這類經驗的故事來證明這一觀點:沙灘上玩石子,把10粒石子排成一行進行數數。發現無論從哪一端開始數,其結果都是10。然后再把石子用不同的形式排列,結果數出的數目仍然是10。從這個例子可以看出這位數學家從小對數學就保有濃厚的興趣,在玩耍中通過自己的實踐證實了10粒石子無論從什么方式排列總數都是不變的,這比從別人口中直接告知要更深刻更有趣。可以說,興趣是一切活動的出發點,兒童階段是人的一生中對外界保有最大熱情的時期。
3
有的孩子喜歡探索世界,有的孩子喜歡扮演大人,有的喜歡交朋友,也有喜歡獨處的,就像央視曾制作過一部名為《零零后》的紀錄片中一個名叫一一的小女孩。
這部中國第一部連續十年跟蹤00后孩子成長的系列紀錄片一共五集,《一一的世界》中只有兩三歲的一一顯得很特別,她只喜歡獨處“一個人玩挺好的”“我有權利選擇”。
采訪中,有個性的一一在大人的“勸說”下放聲大哭,她認為自己并沒有什么錯,她很享受一個人的世界,而一一的父母卻并不覺得女兒這樣有什么錯,因為她們本身也是安靜的性格。
被視為獨特的一一,長大后并沒有成為孤立的人,她也有了自己的朋友,還會參加一些公益活動,而她這種恬靜安逸的性格也讓她很受歡迎。現在的一一很明確自己的性格,她可以和朋友有正常的社交來往,又可以保證自己的世界不被打擾。
4
超牛娃和一一,或許只占少數,但是他們和大多數孩子一樣都是對周圍所認知到的世界的一種模仿。那位老鼠尖尖尖家長的孩子學前識字2000,已經把很多四五年級的孩子甩在了身后,這其中可能只是小朋友比其他孩子更喜歡讀書認字。而一一也是模仿著父母的性格,說出了她有權利選擇交朋友與否這件事,而這種享受孤獨并沒有誤導一一,反而讓她長成了一個自立果敢的女孩該有的樣子。多過的干預孩子的成長,讓孩子被迫接受超前知識量,剝奪他的選擇權利,這才是真正的揠苗助長。
每個孩子生下來都是一張白紙,父母就是作畫的人,白紙變成什么樣,關鍵在父母。
童年稍縱即逝,尊重孩子的個性成長是每個父母都應該做到的。尊重孩子的天性,不是強迫,不是壓抑,不是放縱。如果一匹小馬兒想要自由地奔跑,那他的背后一定是一片藍天綠地。一個快樂的童年,背后一定是一個敢于放手的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