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宏濤
同樣環境下的人,為什么有的人,大多數時候是快樂的狀態?而有的人大多數時候是不快樂的狀態?
我和老婆就這個話題進行了交流.
老婆說:
可能是因為有些人習慣了快樂,有些人習慣了不快樂吧!比如有的人童年很不快樂,然后她就習慣了這種不快樂,到了成年以后,也還是延續著這種狀態……
我說:你說得很好,的確一個人快樂或者不快樂,大多數時候并不是當時的事情決定的,而是一個人的習慣的思維模式決定的。我現在要從認知這一方面來問你,你覺得為什么同樣的狀態,有些人會快樂,有些人不快樂呢?他們的區別在哪里?即便是童年環境差不多的人,也同樣有人快樂,有人不快樂啊。
她想了半天,說不知道。
我舉例說:比如幾家人生活在同一個地方,然后街邊同時建了一個公共廁所,一個健身房。有的人比以前快樂了很多,有些人則比以前更痛苦了。為什么呢?因為關注點不同。有的人把關注點聚焦在公廁上,覺得公廁怎么能建到我家隔壁呢?這多惡心啊?想想就覺得惡心,惡心得睡不著覺,吃飯也覺得惡心。于是,不僅看到公廁難受,想到公廁難受,睡覺也會夢到家門口的公廁。所以,他會痛苦很多。
有的人呢,他的關注點在健身房。他覺得健身房就在家門口,太棒了!自己隨時可以去健身,不用擔心路途遙遠,不用擔心坐車或開車,只要有一點時間,就可以去健身房健身。不管多晚都不用擔心,出來就是自己家。于是,他比以前快樂了很多。
老婆反駁說:我不同意你的觀點,比如有的人是老人,他不喜歡健身房,那健身房就對他沒有吸引力;他又很愛干凈,那公廁他自然就很難忍受。有的年輕人喜歡健身,觀念開放,不在乎公廁,所以他自然快樂。你讓老人把關注點放在健身房上不可能嘛。
我解釋說:首先我只是隨口舉個例子,在例子里,人物都是一樣的,比如都是年輕人,都是喜歡健身房,討厭公廁在家門前。不同的是,有的人把關注點放在健身房,有的人把關注點放在公廁上。
再比如,有個人早上上班的路上,不小心踩到了一泡狗屎。于是他覺得很惡心。這個很正常,對吧?
如果一個人踩到狗屎還開心,那是不正常。有的人當時覺得惡心,覺得倒霉,然后把屎處理掉以后就該干嘛干嘛,放下了這件事。有的人放不下,處理掉屎后,到了中午又想起自己早上踩到狗屎的事情,又覺得惡心和晦氣。到了晚上,再次想到早上踩到狗屎的事情。第二天,從那里路過,又一次想起……
她說:你別說了,這個例子好惡心。
好吧,我再給她舉例:有這樣一個很經典的例子,一個老太太有兩個女兒,大女兒賣雨傘,小女兒賣草帽。老太太成天愁眉苦臉的。一位鄰居問她:“老人家,你每天為什么都發愁呢?”老太太說:“唉,一至下雨天,我擔心小女兒的遮陽草帽賣不出去;等天晴了,我又擔心大女兒的雨傘賣不出去,你說我能不發愁嗎?”
鄰居勸說道:“老人家,你好神氣呀!一到下雨天,您大女兒的雨傘就賣得特別好;天一晴,您小女兒的店里就顧客盈門了。晴雨皆歡喜,真讓人羨慕呀!”老太太轉念一想,也真是這樣,心情頓覺好多了。
這個故事,前后的客觀條件,也就是外在的東西都沒有變化,但老太太卻開心多了,為什么呢?因為她的關注點不同了。以前是雨天關注賣草帽的女兒的生意,晴天關注賣雨傘的女兒的生意。如今反轉過來了。
同樣,一個人也是如此,天下沒有十全十美的人。男人如此,女人也如此。
在外在條件差不多的情況下,為什么有的女人開心,覺得婚姻幸福?有的女人不開心,覺得自己的婚姻不幸福?原因就在于有些人的關注點在老公的優點上,于是覺得自己幸運。有的女人關注點在老公的缺點上,于是覺得自己不幸,覺得自己不如別人嫁得好!
有個古裝戲劇,叫《禿子勸妻》。講新婚夜,新娘發現丈夫帶的是假發,原來他竟然是個禿子,于是覺得無法接受,覺得好丟臉,然后就尋死覓活要悔婚要自殺。
禿子就勸她:人人都有小毛病,沒有人十全十美。不過我的毛病是露在外面的,有的人的毛病是在內心的。有的人吃喝嫖賭抽,我只是頭上沒毛而已……
如果新娘的關注點始終聚焦在新郎的禿頭上,自然會痛苦不堪。但還好,新娘的關注點不再聚焦在新郎的禿頭上,而是聚焦在新郎的為人上。她發現新郎很幽默、會疼人、沒有不良嗜好……于是,最后欣然接納了新郎。
她說:我認可你講的部分故事,但我不認同你的觀念。比較是人的天性,不可能不比較的。比如我攤上一個不能幫我做家務的婆婆,別人遇上一個能幫很多忙的婆婆,我怎么可能不郁悶呢?我又不是神仙,我自然會對這些不如人的地方不滿意。你讓我改變觀念,去想她好的一面,我做不到。你這是心靈雞湯,你希望一個人只看好的一面,不看不好的一面……
我說:我沒有要你關注好的一面,不關注壞的一面。我只是向你解釋了:為什么同樣的外在條件下,有的人快樂狀態多,有的人不快樂狀態多。
只關注好的一面,不關注壞的一面,的確是雞湯,但這并非我提倡的觀念。這是你自己發揮的,不是我的本意。這也只是我今天要講的第一點,只是列出了基本的事實。
(未完待續,本文會分三次連載,本文是兩年前我和老婆的交流記錄,今天意外翻到,挺有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