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丫丫老師在晨會上給我們分享了“情緒管理”的干貨,這對我而言,是非常需要的。一直以來,自己在情緒管理能力上比較欠缺,也存在一些認識上的誤區(qū),因此,今天的課程對我有很大的觸動,歸納如下:
1、知行合一才是王道。知道但做不到,是多數(shù)人的常態(tài)。作為一個媽媽,我從未放松對親子教育的學習,但平常看書、聽課雖多,并沒有深入地檢視和反思自己的問題所在。這里有個錯誤的觀念,就是把目標盯在如何解決孩子的問題,沒有意識到自己才是一切的根源,因此,常常是生硬照搬書上的方法,效果并不持久。其實知識不是越多越好,學多少不重要,重要的是執(zhí)行,讓理念能真正落地,知行合一才是王道。上了親子班以來,感覺自己學會了轉變視角,意識到要首先解決自己的問題,檢視和反思的意識正在覺醒。
2、情緒是人生成長的正常現(xiàn)象,要允許孩子有情緒的產(chǎn)生和釋放的需要,作為家長要接納孩子的情緒,重點是如何引導孩子去正確地表達和釋放情緒,家長一定要以身示范,言傳身教。一個大吼大叫或者以暴制暴、摔打東西的的父母,只能教出同樣的情緒反應的孩子。不要害怕出現(xiàn)情緒,要認識到出現(xiàn)情緒是引導孩子做好情緒管理的最好時機。
3、家長權威是有限的,不要把權威浪費在日常的瑣事上,家長要保持愉快而穩(wěn)定的態(tài)度,平常做到溫柔地堅持,才能在關鍵時候,在原則性問題上運用好家長權威。
4、不要低估孩的觀察能力,不光是大人會去比較孩子,孩子也會去比較大人,他們會羨慕親子關系良好的家庭,渴望擁有能夠尊重孩子、理解孩子并與孩子保持良性互動的家長。
5、愛,是所有親子教育的基礎。所有的管教都要以愛為基礎。其實,孩子的不良行為往往是其需要得不到滿足,然而孩子并不清楚自己要的是什么。理解了這一點,就不難接納孩子的不良行為,甚至能保持一份覺察,去有意識地去讀懂孩子行為背后的需要,給予孩子應有的回應。丫丫老師建議的每天上學前和放學后,根據(jù)孩子的愛語來表達父母的愛,會讓孩子被愛的需要得極大的滿足。孩子情緒好了,才會專注,學習能力才更強;相反,得不到愛的滿足的孩子,會出現(xiàn)學習障礙、暴躁易怒等許多行為問題,甚至走向極端。
6、“你要對錯?還是要結果?”如果你明確自己要的是結果,就不會執(zhí)著于對錯的爭論,目標明確了,情緒控制能力也會隨之提升。我過去常常會執(zhí)著于對錯的評判,其實對結果(問題的解決)并無幫助,因此,要常問自己:“你要對錯?還是要結果?”,把精力投放到解決問題上面。
7、只有當孩子感覺好,才能做得好。這個理念簡單而有效,對我而言,要徹底摒棄只有讓犯錯的孩子感到羞辱或難堪時,才能教育孩子的錯誤觀念。其實,當孩子犯錯并感到愧疚懊悔時,就不需要懲罰。愧疚感會把孩子引領到正確的方向上去。然而,一旦你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開始大吼大叫,批評指責羞辱孩子時,她的愧疚感就抵銷了,孩子并沒有從錯誤吸取教訓,下次還會再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