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時明月征文作品《夢之初·人間世》

【竹墟·心齋[1]】(動畫版20黃金牡丹中出現的宅院,名字為本文原創添加)

《夢之初·人間世》睿小福

? ?曉夢已經十年未回過心齋,而這里卻仿佛被時光遺忘了一般,此次出關倒是勾起不少前塵往事。

這樣長的時間,對有些人來說是足以橫跨生死的,而對于她來說,十年光陰足夠讓她從一個孩童成長為一代天宗掌門,也足夠她遠離人間世事。

——————————————閃回————————————

第一幕入夢 人間世·北冥

? ?曉夢始終記得拜師那日師父北冥子對她說的話。

北冥子說:“你的天資極高,心境卻略顯浮躁,若不能潛心修煉,只怕會荒廢自己,若日后入關更要好生修行。”

這是曉夢第二次見到北冥子,第一次是在她擊敗幾位長老的時候。只是那時候離得太遠,她也并無心去看他。現在看來,他的師父和傳說中的仙人一樣,都是滿頭白發,不同的是他總是莊嚴肅靜的樣子。而不像仙人一般能夠三頭六臂,年幼的曉夢骨子里帶著一副傲氣,她始終認為所謂的謙虛不過是投機者的虛偽,無能者的借口,所以即使是面對仙風道骨的北冥大師,她也沒有因其名氣而畏手畏腳,相反她總是憧憬著能從這位師父那里學到在常人處學不到的本事。

行過拜師禮,曉夢跟隨北冥子來到道家清修之處——淵潭。這淵潭本是南夢溪[2]匯聚的最大的一片湖泊,周邊綠樹環繞,極為僻靜,更因其是道家圣地,尋常弟子是不得擅入的。

“師父為何要等五十年才收徒弟?收徒弟,也不是很難的事。”與長大后的曉夢不同,八歲的曉夢總是有很多問題。后來她回想起來:也許是小時候的話太多了,長大后反倒是懶得和人說了。

走在前面的北冥子依舊淡然:“是嗎,在你看來是很簡單的事?”

曉夢走的不緊不慢,接著說道:“當然,我才疏學淺,尚曉得拜師不難,師父道法高深,收徒怎么會難?”這是試探,曉夢眼波流轉,嘴角掛起一絲笑意,不知這位大師要如何接招。

“若有一天你能收徒授業,為師再來與你討論。”北冥子一副四兩撥千斤的架勢。

曉夢走在他身后,暗自挑了挑眉,自知剛剛這話的意思。

“師父應是比幾位長老們更有修為的人,師父的名字也特別,可是來源于原四大家族(東方、南宮、西門、北冥)的北冥[3]一族?還是說師父的名字是出自《逍遙游》:北冥有魚,其名為鯤……”

北冥子:……

一路再無話,直至來到修行的宅院北冥子自動屏蔽這個小丫頭各種不痛不癢的問題,淵潭中各類走獸只覺得今日的白發老爺爺比平日冷了不止一兩度,自覺紛紛避讓,而新來的小姑娘則是神清氣爽滔滔不絕的說著,卻總是沒有什么表情。直到一只松鼠試圖向她拋來一顆松塔抗議,結果被她用眼神嚇退了。不過所幸,淵潭總算恢復了往日的平靜。

自曉夢拜師以來,經常會有人問天宗弟子“北冥大師何故收一個小女娃為徒?”,而弟子們給出的理由不外乎是“天資聰穎,年僅八歲卻深諳道家至理,為可造之材”亦或是“功力深厚,以一人之力擊敗幾大長老,潛力無限”此類話語。

而這些話或多或少還是傳到了北冥子那里,這位已經過了幾十年閑云野鶴生活的老者此刻卻很想親自回答,關于當初的收徒……確實草率了些……

也許是剛拜入師門的緣故,曉夢對一切都是好奇的,自從來到師父清修的淵潭她想要問的問題總是很多,更多關于眼前這個人世的問題困擾著她。而北冥子這幾日也深刻體會到自己當初一時愛才而產生的后果是多么嚴重。

但是拋開自己的小弟子的好(話)學(癆)不談,她的很多問題深刻的讓他有些欣喜的。猶記得那日曉夢交上來功課卻遲遲不走,思索良久的她終是問出了口。

“師父,作為修道之人一定能保證心無旁騖嗎?師父當時說要讓我潛心修道,心無旁騖,但是如何才能真正身心合一?身為修道之人為何會有那么多人身陷塵世紛擾?”她言辭有度,眉頭緊鎖的樣子讓北冥子明白:這些日子里,她從未停止過思索,只是礙于年齡尚小,涉世不深,以至于參悟不透。

北冥子捋了捋長須道:“夫道不欲雜,雜則多,多則擾,擾則憂,憂而不救。[4]”說完便用余光掃了一眼曉夢,曉夢似乎有所觸動,稍稍抿了抿嘴唇,但還未真正參透,有時候讀書是一回事,修行悟道又是另一回事。而后者總是比前者難上千百倍的。

“明日隨為師一同去拜會你師兄赤松子。”但愿在真正入關前,她能有所醒悟。

此刻的曉夢嘴上說著“是,師父。”內心卻早已風起云涌,師父的一番話她明白,卻未能真切的進到心里。對她來說,這實在是令她心煩。來到淵潭的一個月里,她深刻的體會到:相比較竹墟而言,這里已是另一番天地。即便是清修的淵潭也是過于吵鬧了,所以更多的時候她選擇去深山里,在那里或許能尋得一兩個安靜的地方。她的耳朵在竹墟的時候被鍛煉的極為敏感,她甚至能聽到一顆露珠落下的聲音。而這在道家很多人身上都是不可能的,如今自己的功力越發深厚,她所尋找的答案卻遲遲沒有解答。

“身為修道之人為何會身陷塵世紛擾?貪念嗎?”她自說自話,“師父說夫道不欲雜,雜則多,多則擾,擾則憂,憂而不救。可見欲念為萬惡之首,擾人心緒,應該……是這樣的吧……”

八歲的曉夢看著淵潭平靜的水面,揮劍激起一道漩渦,驚得一眾魚兒四散逃亡,前幾日的心法自己已掌握了七八成,曉夢的心情似乎好了一些,四處張望了一下,開始大聲背著《逍遙游》“北冥有魚,其名為鯤——”自從那天師父因為這句話變了臉色之后,曉夢總是時不時的背上兩句聊以消遣。

北冥子看著潭邊自己弟子,一聲輕嘆。他已多年遠離塵世紛擾,但他十分清楚:曉夢的出現對于道家來說,或許是一個轉機。只是他明白“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他眼神清亮,須臾數十年的等待中他固然是老了,卻始終一副運籌帷幄般的從容模樣,總讓人覺得這位大師背后藏有很多未解的秘密。

看著潭邊百無聊賴地背著《逍遙游》的曉夢,北冥子略顯無奈地搖了搖頭“不知誰能讓這丫頭懂得凡塵之苦……”

第二幕清夢 人間世·青玄

多少年過后,曉夢想起原來她與青玄的初見已經是很遙遠的事了,那年青玄十九歲,曉夢八歲。論歲數她是該尊她一聲姐姐。可是若論起輩分,她應該是她的師叔。

曉夢那時剛拜在北冥子門下,許是年齡尚小的緣故,依舊會對很多事很多人側目。那一日便是如此,曉夢跟隨師傅來到天宗明虛堂,拜見當時的掌門師兄赤松子,行過拜見之禮的曉夢現行離開,只留赤松子與北冥大師兩人堂中談話。

“大師新收的弟子怕是大有修為,只等她日后在天宗發揚大道,教化世人。”赤松子放下茶杯,若有所思道。

“曉夢資質自是極高,只是······她還未受過人世羈絆,只怕難懂天宗奧義所在,為俗事所擾。她若只研習劍術而無修為,豈非枉作道家弟子。”北冥大師淡淡道,面前的茶杯泛起氤氳。

“她尚未閉關,難說結果。”赤松子捋了捋胡須,身旁所持的雪霽在陽光下晃動著別樣的光。

“只看她自己的造化。”頓了頓,北冥抬手揮散吹進屋中的樹葉,行云流水間是一位沉寂多年的老者無聲的期待,“也許上天自有安排也未可知啊。”

“近日城內風波不斷,先是帝國捉拿叛逆,引得城中各處遭受盤查,后是人宗弟子無故失蹤。天宗與人宗雖有嫌隙,但到底是唇亡齒寒,不能不警惕啊。”赤松子隱約覺得有大事將近,“天宗的教義本是不問世事,終究還是被亂世所誤,無法施展。”

“我雖久居淵潭,卻也有耳聞······赤松···”北冥子思索片刻,看向赤松子道“我記得你的首席弟子是叫青玄,對吧······”

冥冥之中,她們的命運早已注定交織在一起。

【明虛堂院中】

? ?曉夢走在廊間,春日晴好的天氣,只見一名身著道家服飾的弟子守著一觀魚盆,口中念念有詞,那人便是赤松子坐下的弟子——青玄。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5]”青玄手持幾朵玉色桃花,一朵一朵放入魚缸中,只是那桃花太重,只一碰水面便沉入缸底。

“落花歸土,何苦攪得魚兒不得安生,當真癡人。”八歲的她靜靜地看著沉入缸底的桃花,搖頭說道。

青玄也不惱,直到終于有一朵桃花安然浮于水面才說 “心若不靜,花便不能停于水面。我放花是為靜心,而非挽留落花。”說完便把手中折的一只花枝遞到曉夢面前。“修身之路,講求自然平和,這花這草都是修行”。她笑的溫暖,手持花枝立在斑駁的樹影中。

曉夢接過花枝,思索片刻道“花停于水,心靜于無,你可知是為何?”曉夢把玩著手中的花枝,想著淵潭滿山都是枯燥的綠,不如回去把這花枝插上。

“花停于水實為無風,心靜于無是為無欲”青玄淺笑,。

“這話不錯。”這一次輪到曉夢嘆服,此人的境界委實不俗,想必應是那首席弟子。

自此,便不時和青玄談天論道,而曉夢雖占了輩分上的便宜,但在青玄眼中卻并未因此過于尊崇。這也是曉夢愿意和她來往的原因,她不來,青玄便也不擾她,相處的很是自在。

【半月后,淵潭】

等到適宜栽種的季節,曉夢和青玄用心的挑了一塊土質松軟的地方,曉夢將花枝插入泥土中,青玄幫她培了培土。兩人坐在山前巨石上的那尊玉缸面前,青玄的功力顯然沒有曉夢深厚,浮于水面的桃花不過寥寥幾朵。

青玄從未過問曉夢的來歷,曉夢對自己的身世亦是閉口不談,曉夢自己覺得這沒什么,亂世之中誰沒有過故事。

“曉夢,你可知名劍秋驪。”

“知道。”曉夢盯著浮花,神情似有所動。“劍譜上排名第九的,問這做什么?”手指撩撥著缸中水,一個小小的漩渦便起來了,“心若止水果然不是那么輕易就能參透的。”

“秋驪劍包含道家至理,你日后定是要有自己的佩劍,秋驪劍未嘗不是一把好劍啊。”青玄看著曉夢,神情很是溫暖卻又認真的奇怪。

“怎么這樣唐突,我的佩劍當然我要自己選······”曉夢不以為然道。

“師父倒是說起過師兄赤松子的佩劍雪霽,那是排名第六的名劍,也是天宗與人宗輪流執掌的掌門信物。”曉夢暗含笑意,似有挑釁之意。

“看來你的眼界是真高啊——”青玄攤了攤手“還未出師,便惦記上我師父的佩劍啦——”

那日的風里伴著淡淡的桃花香,陽光下曉夢稚嫩的面龐上是滿滿的志在必得,一旁的青玄笑的花枝亂顫。而后很多年,每每想起,曉夢都覺得那樣的日子恍如隔世。

【十五日后】

曉夢曾想:亂世之中誰沒有過故事。但是她沒想過,青玄的故事最終讓她斷送了自己的性命。

“你可知道,你這一去害得何止是你一個人,你背后是整個道家天宗!”曉夢手持木劍神色復雜地看著面前的青玄。

“知道,可我不得不去。”青玄的臉上還是掛著溫暖的笑意,只是眼神中流露出的堅毅是往日見不到的。

“我曾以為你是可造之材,沒想到依舊是癡念太多,枉入魔障。”

“你忘了,你說過世人均是俗人······”青玄的眸子中映照出曉夢的身影,她頓了一下,眼神有些許晃動,繼續道:“不是所有人都像你一樣是從竹墟一腳踏入道家大門的,我比你年長十一歲,這十一年中嘗過國破家亡、看過生靈涂炭。你年紀小,但你應該懂,畢竟我們都是······”青玄一襲黑衣欲言又止,月色下劍鞘發出駭人的光,卻絲毫沒有拔劍的準備。

“執迷不悟。”青玄查過她的過往,曉夢手中的木劍卷起陣陣綠葉,周身氣流大動,當初她就是憑此木劍擊敗幾位長老,若是她想,自然是能攔住她的。

“曉夢——”北冥大師不知何時已經立在巨石之上,天青色的袍子在月光下仿佛散著寒氣一般。“這是她的選擇。”只此一句,別無他話。

“師父······”曉夢明白她不可能違抗師命,但是她更明白:青玄的做法只是徒勞,她在送死。

巨石上的北冥子沒有再看兩人,他想起那日與赤松子的談話——

(回憶)

“我記得你的首席弟子是叫青玄,對吧······”北冥子思索片刻,看向赤松子。

似是早已料到一般,赤松子嘆道“世人皆道此為亂世,卻不知最易亂的就是人心,大師高見,能洞悉世事,可否為我解惑——”赤松子手持茶杯,終究又放下了。

? ?“道法有云: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自荊軻刺秦以來,這場黑暗中的戰役就打響了,只要有了合適的名義,人心浮動在所難免。只是······”北冥子飲盡杯中茶,盯著杯底的茶葉。

“依大師所言,反叛勢力只是一時的人心浮動,尚不能成氣候?”赤松子似是不解。

“赤松何來此話?”北冥子笑道。

“大師說‘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

“老夫并未有所指,不過閑來談天罷了——你再不喝,那茶可要涼透了——”北冥子瞧了瞧院中,不見曉夢身影。

赤松子似有所悟,釋然一笑道“有時候這茶,是值得一等的。”隨后飲了一口。

【北冥子所說的‘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是雙重隱含義,其在《道德經》中比喻來勢兇猛,卻不會持久。而原文最后一句為“天地尚不能久,而況于人乎?”,赤松子第一次理解中錯以為北冥子是在說反叛者的下場,而后明白北冥大師原意為‘不論是這大秦帝國還是之前沒有足夠力量的反叛活動,看似轟轟烈烈,但都是不能持久的。’當然,即使北冥大師說這樣的話是不能證明他的政治立場(或者是否愿意參與政治)這一點的。】

(回憶結束)

荊軻刺秦后,尚有大大小小的反叛爆發于各處,卻最終以失敗告終。而近來,人宗弟子無故失蹤,天宗弟子中也有異動。集結力量是反叛者的第一步。他當然知道結局,這場沒有根基的叛亂可爭一時,卻不可爭一世。最重要的是,他要讓曉夢看清這場局——這場如浮萍一般,用生死為代價的局。

“回去——”北冥子說道。

曉夢:“是”。兩人交錯間,青玄道“玉缸中的花我已放滿了,去看一眼吧。”沒有對視,只是短短的、不著邊際的一句話。曉夢停了一下,只是短短一瞬又跟上北冥子的腳步離去。

她知道,下一次見面便是陰陽相隔了。

第三幕 曉夢 人間世·曉夢

(曉,明也。——《說文解字》 ? ?曉,慧也;快也;智也。——《廣雅》)

【三日后,淵潭】

那一場刺殺成為了街頭巷尾百姓們的談資,反叛者盡數處決。關于青玄,曉夢只聽聞她是當場被影密衛將領所殺,其余的便不知了。

“師父,上次我問您的問題,仿佛要有答案了。”曉夢看著滿缸浮花,怔怔的說道。

“是她給了你答案嗎?”北冥子背對曉夢,月光下他滿頭白發也被照亮。

“也許吧。”她曾經一度以為師傅北冥子會給她答案,但是在等待中青玄成為了那個向她拋來答案的人。就像她拋來的那枝桃花在淵潭的土地中生根一樣,青玄用她的死在曉夢心里種下了一顆種子。

青玄走的那一夜,她忽然想起兩人初見時自己說的話。

“落花歸土,何苦攪得魚兒不得安生,當真癡人。”這是曉夢和青玄說的第一句話,后來想起她真是一語道破了青玄的一生:當真癡人。

從道家弟子的眾說紛紜中,曉夢盡力拼湊出了青玄的故事:身為亡國之女卻沒有在修行中度化自己,與同是亡國之人的人宗同族一起行刺秦國高官失敗,當場伏法身亡。

“青玄作為師兄座下的得意弟子,為何會看不破這塵世中的紛亂不過是過眼云煙,無論是人宗與天宗,秦國與六國,行刺與被殺,這一切在天道萬物面前都是渺小的存在,達生之情者,不務生之所無以為;達命之情者,不務命之所無奈何。[6]這么淺顯的道理,她竟看不透嗎?”她的情緒有些許起伏,八歲的她急切地想要明白。

一切好像又回到原點一樣,還是沒有答案。

“死生為晝夜。[7]何況人心浮動,難明其意。”說完,北冥子揮手掃去巨石上的落葉,那葉子紛紛灑灑地舞著,最終聚成一個‘道’字,午夜的淵潭只留曉夢一人。遠處,不知是何鳥獸傳來陣陣悲鳴。

而巨石上的那尊玉缸中的桃花不知何時已全部沉入缸底,成為魚兒嬉戲的玩物。曉夢抬頭望著滿天星辰,良久,呢喃道:起風了。

“花停于水實為無風,心靜于無是為無欲”這也是青玄說的,曉夢在心中默念。

曉夢撿起地上的一枚落花放入缸中,玉色桃花一如那日一樣沉入缸底。曉夢看著水中自己的倒影,她是在難過嗎,她不知道。生死對于她來說原本就是小事,手指滑到缸底,曉夢覺得這缸的一角是被人墊高了,以至于自己的桃花沉入了水中。

她記得最后的最后,青玄說:“玉缸中的花我已放滿了,去看一眼吧。”

似是電光火石般的頓悟,曉夢將手深入缸底摸索中,是一小卷裝在絹布中的竹簡,展開后青玄的字映入眼簾。

(此為青玄獨白)“曉夢親啟,你現在一定在想我為何會陷入紛擾、枉送性命對吧,莊子有云:無以人滅天,無以故滅命。你曾問過我是否知道花停于水,心靜于無的原因,我也回答了你,看起來我們對問題和答案都很滿意······但是后來我發現了我們所忽略的地方,因為從一開始我們就假定現世安穩。花停于水,心靜于無不應該是我們的問題。花為何會沉入水,心何會不歸于平靜才是我們該解答的問題。花沉入水是因有風,是因水不平。心不靜是因心中有念,是因意難平。我曾想將一切交給天道輪回,順其自然,卻發現時間不能平復一切,那些虛無的執念在時間面前遠比有形的事物來得持久。上古有神鳥精衛欲填東海,可見人神均有欲念······卻不只限于欲念,曉夢······”

而后的一切,曉夢已記不清了。她只知道自己在巨石上望著書簡坐了一夜,山前和青玄移植來的桃樹開得正盛,桃花落得她滿頭滿身。她在想也許她的問題從一開始就錯了,像她和青玄的問題一樣。她盯著落花,微微緊了緊衣襟,

“今夜的淵潭果真很冷。”月色在她眼中變得模糊了,八歲的她即使倔強,即使驕傲,卻也還只是八歲的她。

曉夢告訴自己“月色微涼,天地之法始終無情。世人愚昧,萬物生靈終有歸處”,所以,她不是在為誰惋惜,而是明白了“原來···有些道理,明白起來是會傷情的,還好,我···本是那無情之人”。

【清晨】

“師父,弟子····明白了。”曉夢立于北冥屋前,迎著走來的師父說。

“明白何事?”北冥輕描淡寫地說道。

“弟子的問題從一開始便是庸人自擾,我問身為修道之人為何會身陷塵世紛擾。現在想來,修道之人亦是人,既為人,便會有生老病死之苦,所以身陷塵世不是選擇,而是與生俱來的宿命。”她眼眶微紅,整夜未眠。

“那為何要修道呢?”北冥子饒有興致的看著她發間的落花,這一夜,她到底是想清楚了一些。

青玄說過“這花這草都是修行”,她繼續答道:“世間萬物均有自己的道,所謂修行不過是在人世中前行。生命從一開始便是一場永無止境的修行,只不過有些人意識到了,有些人沒有。所以才會有人怨天尤人深受苦難,心境不到,則萬事皆苦。”

“此話不錯,曉夢——”北冥轉過身,古樸的木盒映入眼簾,“打開它。”

“這是——”曉夢的眼睛盯著這把閃著微光的劍,當時她還說自己的劍當然要自己選,而此刻誰又能說這不是命中注定。“如果你不那么傻,也能看到我執掌秋驪的那一天”曉夢喃喃道。

“天地生機,在此秋驪,好生修行吧。”北冥子看著若有所思的弟子,她需要時間,用來成長,用來遺忘。

曉夢將衣襟上的落花放入缸中,朵朵桃花浮于水面,一朵不沉。

北冥子點頭道“入關吧,是時候了——”。

微風吹散了浮云,卻沒能撼動滿缸的浮花。

自此,曉夢閉關十年。青玄的名字再也沒被她提起,人間世事已很少能讓她駐足側目。

——————————————閃回————————————

【竹墟·心齋】

沉寂了十年的心齋在曉夢回來的那一天變得稍稍有些生機了,園中的花樹正值花期,打掃的小弟子們不禁感嘆眼前的美景。

曉夢看著落入泉水中的花瓣,聞得天空中傳來幾聲鳥鳴。

“師尊聽,不知是什么鳥,叫聲竟如此奇特?”一個年幼的小弟子看著曉夢,卻見師尊不知為何正在出神,許是沒聽到自己的問題,便欠身退下了。

“或許是精衛吧——”良久,直至四下無人時,曉夢盯著浮于池中的幾枚花瓣淡然說道。她的聲音很輕,聽不出什么起伏。“當年沒有攔住你,也沒有攔住小靈[8]——”那孩子和你很像,空有天資卻執迷不悟。后半句話,她沒說出聲。

現在,她或許明白為何師父北冥子要時隔五十年才收徒了,卻也無心再和他探討什么了。

房門外,一個小弟子恭敬道“師尊,公子扶蘇與相國李斯大人到了······”

曉夢起身,手中的秋驪隨著她的步伐輕柔的舞著,“走吧——”

“師尊向來不問世俗,當真要見嗎?”一個新來的小弟子不解道,一位年長一些的道家弟子示意了她一眼,嚇得她立刻閉了嘴,師尊的脾氣她是知道的。

“形莫若就,心莫若和。[9]”曉夢的聲音虛無縹緲,似是化于萬物之中。

故事就是這樣開始的,而后一切不過是人世間的寥寥數筆。

注釋匯總:

(1) ? ?心齋是曉夢舊時居所,此名取自《莊子·內篇·人間世》:“回曰:‘敢問心齋。’仲尼曰:‘若一志。無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無聽之以心而聽之以氣。聽止于耳,心止于符。氣也者,虛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虛。虛者,心齋也。’”

(2) ? ?南夢溪,位于終南山(太乙山)腹地。

(3) ? ?出自百度百科‘北冥’中對北冥姓氏的介紹。四大家族:東方、南宮、西門、北冥,同出自百度百科。

(4) ? ?出自《莊子·人間世》仲尼曰:“嘻,若殆往而刑耳!夫道不欲雜,雜則多,多則擾,擾則憂,憂而不救。古之至人,先存諸己而后存諸人。所存于己者未定,何暇至于暴人之所行!且若亦知夫德之所蕩而知之所為出乎哉?德蕩乎名,知出乎爭。名也者,相札也;知也者爭之器也。二者兇器,非所以盡行也。

(5) ? ?出自老子《道德經》第二十五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6) ? ?出自《莊子·達生篇》。生之情者,不務生之所無以為;達命之情者,不務知之所無奈何。養形必先之以物,物有余而形不養者有之矣;有生必先無離形,形不離而生亡者有之矣。生之來不能卻,其去不能止。

(7) ? ?出自《莊子·至樂篇》“生者,假借也;假之而生生者,塵垢也。死生為晝夜。”

(8) ? ?小靈,出自《羅生堂下》中潛入陰陽家尋找妹妹小衣的男性角色。原為天宗弟子,此文中作為曉夢弟子。

(9) ? ?出自《莊子·內篇·人間世》,蘧伯玉曰:“善哉問乎!戒之慎之,正女身也哉!形莫若就,心莫若和。

(“形莫若就,心莫若和”為曉夢對待帝國的態度,外表雖看似贊同,內心卻有自身的堅守。此為《莊子·內篇·人間世》的處世哲學。)

【作者的話】

感謝各位老師愿意抽出寶貴的時間閱讀,也謝謝老師們能為我提出指導意見幫助我進步,十年秦時路,不忘赤子心!

十年,對于曉夢來說是閉關修行,參悟道義,回歸自我的時光。

十年,對于秦時這個大家庭也是摸索成長的寶貴過程,謝謝老師們讓秦時變得越來越好,作為月餅,我也會努力成為更優秀的人,十年歲月有你陪伴,真好。

[1]曉夢舊時居所,此名取自《莊子·內篇·人間世》:“回曰:‘敢問心齋。’仲尼曰:‘若一志。無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無聽之以心而聽之以氣。聽止于耳,心止于符。氣也者,虛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虛。虛者,心齋也。’”

[2]南夢溪,位于終南山(太乙山)腹地。資料來源:百度百科。

[3]出自百度百科‘北冥’中對北冥姓氏的介紹。四大家族:東方、南宮、西門、北冥,同出自百度百科。

[4]出自《莊子·人間世》仲尼曰:“嘻,若殆往而刑耳!夫道不欲雜,雜則多,多則擾,擾則憂,憂而不救。古之至人,先存諸己而后存諸人。所存于己者未定,何暇至于暴人之所行!且若亦知夫德之所蕩而知之所為出乎哉?德蕩乎名,知出乎爭。名也者,相札也;知也者爭之器也。二者兇器,非所以盡行也。

[5]出自老子《道德經》第二十五章。

[6]出自《莊子·達生篇》。“生之情者,不務生之所無以為;達命之情者,不務知之所無奈何。養形必先之以物,物有余而形不養者有之矣;有生必先無離形,形不離而生亡者有之矣。生之來不能卻,其去不能止。”

[7]出自《莊子·至樂篇》“生者,假借也;假之而生生者,塵垢也。死生為晝夜。”

[8]小靈,為《羅生堂下》中潛入陰陽家尋找妹妹小衣的男性角色。原為天宗弟子,此文中作為曉夢弟子出現。

[9]出自《莊子·內篇·人間世》,蘧伯玉曰:“善哉問乎!戒之慎之,正女身也哉!形莫若就,心莫若和。

“形莫若就,心莫若和”為曉夢對待帝國的態度,外表雖看似順從,內心卻有自身的堅守。此為《莊子·內篇·人間世》的處世哲學。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