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朋友在朋友圈里貼了一張圖,人生只有900個月,此事細思恐極,掐指一算,即將逝去第400個月,時不我待,今天抓緊時間談談精神享受這個話題吧。
近期,搞清楚了一個概念,踏入多年的那個誤區,如今終于可以起身離開,那就是時間無法管理,能夠管理的只有你的注意力,之所以現在每天看電視的人少了,并不是人們不愛看了,只是因為,手機、網絡占據了人們的注意力,注意力是有限資源,且不可存儲和累積的,過期就作廢,不用即浪費。尤其是微信發明以來,朋友圈、訂閱號、群信息等輪番搶奪眼球的注意力,微信上忙得不可開交,還有時間看電視嗎?
自從教老爸玩微信以來,股票不再看了,空當接龍不再玩了,天天抱著手機刷微信,我自從開始寫作以來,確實消耗了太多注意力,觀影、讀書等其他活動時間明顯減少,這就是目前搶奪注意力的戰爭,也是今后商業發展的方向,誰搶占了注意力資源,誰便是今后商界的王者,廢話不多講,先說說正題吧,精神享受是什么?我的個人理解是提升文化修養的方式均為精神享受,例如讀書、觀影、聽音樂、欣賞藝術品等。
首先闡述一個問題,為什么要提升文化修養?以前觀看趙本山的小品,看得樂不可支,有一次聽北京教授講了一堂課,談到趙本山時,對之嗤之以鼻,當時很不理解,近兩年才明白,這是格局的差異,你欣賞的文化藝術,是和你的自我認同聯系在一起的,也就是說,你欣賞什么樣的文化,約等于你是個什么樣的人。以前看書、觀影、聽音樂,純粹隨大流,從眾心理嚴重,哪個流行選哪個?沒有自己的價值判斷,如今看來,浪費了那么多時間,深感可惜。這一年來,讀書、觀影的體驗令我感觸頗深,當你讀了大量的好書、觀看了大師的電影作品之后,對某些書籍和電影確實不愿浪費時間去消耗在這些自認為無意義的事情上,并不是我在“裝”,是因為這些書籍和電影實在滿足不了我目前的審美觀,在此沒有任何歧視和偏見,只是對自己短暫的生命負責。心理學有個概念可以解釋為什么要提升文化修養,這個概念叫做“現狀偏見”,我們有時候會過高評價自己擁有的東西,大部分人的認知被現狀偏見所蒙蔽、誤導,本來可以追求更好、更多的東西,所以我們應該主動欣賞,甚至還要激勵自己去欣賞更好、更廣泛的文化藝術,這和我們平時吃東西一樣,當你吃到特別好的火鍋、燒烤之后,讓你再去其他火鍋店、燒烤攤吃飯,簡直食之無味,活生生地浪費了一頓飯,讀書、觀影也是如此,當你的品味、格局達到一定程度,只能持續提升文化修養,別無他法。
接下來,開始闡述另一個問題,工作、生活之余,如何去提升文化修養?許多人問我,為何天天有這么充沛的精力去讀書、觀影、寫作?說實話,以前靠的是笨方法,熬夜唄,如今看來,熬夜是個非常不好的習慣,對身體機能的傷害極大,最近我看了一篇文章,題目叫做《誰想成為(文化)億萬富翁》,頗受啟發,幫助我以正確方式去讀書、觀影。
這篇文章講述了一名經濟學家如何來欣賞文化藝術的,經濟學家與普通人有兩點不一樣的地方:第一是理性,也就是一定要從對自己有利的目的出發考慮問題,例如這本書是否值得讀,這部電影是否值得看,這也是我為何挑書和電影的原因;第二是高效,即如何高效讀書、觀影,注意力資源稀缺,沒有高效率的方法,就無法完成既定的讀書觀影計劃。
文章從經濟學角度提出了兩個欣賞文化的原則:
第一:你得知道最稀缺的是什么,不是藝術品,而是你的注意力。
收藏藝術品非常花錢,但是欣賞藝術品花不了多少錢,買本書、看部電影、聽一場音樂劇、去一趟博物館,能花多少錢?你真正花費的是時間和注意力。
第二:你得知道,文化其實并沒有那么重要。
我們大多數人并不打算為藝術獻身,我們只想當個欣賞者,要讓藝術為我服務,而不是我為藝術服務。例如參觀博物館,大家常犯的幾個錯誤:
【1】花太多時間看展品的說明文字,而不是展品本身,人們看說明文字的時間常常超過了看展品的時間,你是準備來考試的嗎?
【2】頭幾個展廳看得太仔細,結果沒時間欣賞后面展廳里更好的東西,你的時間有限,應該優先看好東西,上個月初中同學從法國歸來,聊過這個事情,他告訴我盧浮宮如果想參觀一遍,沒一周的時間是看不完的,因此僅僅是旅游的話,去盧浮宮之前,一定要明白你要看什么,因為你沒有那么多時間。
【3】過分關注“別人說好”的東西,你應該關心的是你自己喜歡什么,堅持自己的審美標準,切勿人云亦云。
這里一樣適用于二八原則,將80%的注意力放在20%的事物上,從你的興趣出發,你的鑒賞水平就會慢慢提高,甚至還可能去搞些探索和研究,可惜目前中國人歐洲游絕大部分是走馬觀花,除了證明自己去過之外,又真正帶走些什么?又能帶來哪些收獲?
人生有限,好書、好電影、好畫、好音樂太多,作為一個理性的人,對文化藝術應該更無情一些,果斷放棄大部分,留下小部分,在個人時間有限而文化作品無限的情況下,這是最優化的原則,從自己的興趣出發,高效率地欣賞作品,最終目的是為了提升文化修養,為了完善自我。
一般的欣賞者對文化作品都比較隨意,追個熱門劇,因朋友推薦看一本書,甚至純粹因為單位發了一張免費的電影票而用一個晚上的時間去看場電影,這是赤裸裸地浪費生命,文化是一種非常特殊的商品,很多東西并不是你想看,而是別人想讓你看的,有些人寫書并不是為讀者而寫,僅僅是為了出本書評個職稱或者出個名,有些人自費出書,然后無人購買,到處送書。有些名人推薦書單,往往不是為讀者著想推薦幾本好書,而是故意說幾本高難度和冷門的書,借上報紙的機會彰顯自己的閱讀品味,這就是恬不知恥的“裝”。
許多人讀書、觀影中經常遇到一個問題,擔心這本書或者電影是否值得看,恐浪費時間,最好的辦法是輕易地開始,無情地放棄。看到一本書或者電影,先不要糾結,只要感興趣,拿來就看,如果感覺不好或者不值,果斷放棄,及時止損,新手讀書容易犯一個特別單純的錯誤,以為既然已經開始了閱讀,那就無論喜歡與否都盡可能把書給讀完,好像沒讀完就對不起讀者似的,在這個注意力非常短缺的時代,就算你只看一眼,就已經非常對得起那個作者了,我相信緣分,書、電影、朋友均是如此。
這種讀書方法貌似只有有錢人才能實現,買一大摞書,最終留下的只有一兩本,其余的全部送人或者丟棄,看起來很心疼,看電影也是如此,僅僅好萊塢每年生產大約200部電影,全看是不可能的,不看又不甘心,進入電影院看電影,覺得不好,馬上出來,再買一張票,進入觀看,當然這些建議可操作性不強,也沒有那么多金錢投入,只是一個方法論而已,這在經濟學上稱之為“沉沒成本”。
不知不覺,寫了兩千多字,不再贅述,閑暇之余,為了精神享受做出一點犧牲是值得的,只有當你做出過犧牲,它對你才更有價值,付出了這個沉沒成本,你的人生才更有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