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了一則TED演講,韓雪講的《積極的悲觀主義者》,她的解釋是“作一個悲觀主義者,意味著你放低對自己的要求,接受可能會失敗的事實。積極就意味著你拼盡全力,要去贏得這場游戲 ”。我一邊看一邊在對照自己,好像身上很多這樣的影子,而且極度認同這個人生哲學。
幾年前所謂的“創(chuàng)業(yè)”開公司,我那時的心態(tài)應該是消極的樂觀主義。對創(chuàng)業(yè)的前景一片憧憬,想象著在30歲之前實現(xiàn)財富自由,馬上就可以去做很多自己夢想要去做的事情了。然而在具體的公司業(yè)務上,卻并沒有像很多創(chuàng)業(yè)團隊那樣竭盡全力,幾乎沒有一次通宵達旦的經(jīng)歷,也輕視了一些重要問題,沒有迎難去解決。結果當然是一年都沒有撐過,游戲就結束了。不僅收獲得很少,心理落差十分之大,甚至從某種程度上否定過自己。
年輕的時候我們總容易高估自己,總是夢想著前景一片大好,但腳步卻沒有夯實,這是典型的“消極樂觀主義”。看到別人的鮮花和掌聲以為自己也很容易就可以獲得,而在努力的過程中卻不愿吃苦,不愿意費神費腦去面對、去解決這些問題。
在我看來,一個人的成熟就是從“消極的樂觀主義”到“積極的悲觀主義”的過程。
很多小孩,特別是那些家境較好,但缺乏良好教育的孩子,錦衣玉食的生活讓他從來就不懂得如何擔憂未來,而對于當下就更沒有壓力,也就無所謂努力奮斗了。而另一面,我們反觀那些在我們看來取得一定成就的人,基本上都是時時刻刻充滿著危機感,華為的任正非甚至自己唱衰自己的公司,“華為的冬天”“下一個倒下的會不會是華為”,可從來沒見過他們放松自己,反而是步步為營做好充分的準備。
拿我現(xiàn)在做公眾號來說,我沒有期望在短時間內(nèi)迅速漲粉,也沒有期望多長時間內(nèi)容就可以變現(xiàn)。我知道自己看的書不多,知識儲備也乏善可陳,表達也很一般,所以我需要做的是大量地輸入以及刻意練習的輸出。即使我的公號短時間內(nèi)帶來不了收入,但這個輸入和輸出的過程我人本身得到了迅速地成長,我甚至沒有跟任何人提起這件事,因為大部分人都會說,現(xiàn)在做公眾號越來越難了,我當然知道難,但我也相信“時間的朋友”,我不想幾年過去之后,再回頭感嘆“唉,要是幾年前…… 就好”。我放下了對不確定未來的執(zhí)念,但我又非常肯定當下的每一份付出,既不會在未來的某一天因為沒達到預期而灰心喪氣,又時時刻刻在積累每一個當下。
積極的悲觀主義,因為悲觀看待結果,料想到最糟糕結果,做好心理準備,可以讓自己的壓力得到放松;選擇積極面對,無論如何都不會輸了過程。這便是我認為最適合我的人生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