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底線,就是給空間 ——談我的教育觀

常有人問我,作為家長該如何教育孩子?對這個問題其實很不好回答,因為孩子千人千性,每個孩子都不同,我無法給出一個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教育法則。應該說,針對每個孩子的具體情況家長應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任何一種在別的孩子身上獲得成功的教育方法移植到另一個孩子身上未必適用。在此,我僅想談一點不是教育方法的教育方法。

我以為,教育孩子的前提是家長必須拋棄自己的期望。什么是期望?期望就是希望孩子成長為家長所希望成為的那種人。我總覺得家長這樣的出發點本身是帶著自私的心態的。我們為什么會有對孩子有所期望,無非是因為我們自己沒有成為那一種人。而當初我們自己從童年走過來,沒有成為理想中的自己,要么由于我們力有不逮,要么是我們不愿意成為那種人。而今我們面臨著自己的孩子,我們就不能繼續我們曾經的痛苦。孩子只要他能感受到快樂與幸福,并且不危及他人,將來成為什么樣的人都無關緊要。很多家長痛苦的根源就在于他們希望孩子通過某種途徑去成為他們理想中的人,但是孩子總是不配合。所以痛苦的根源在家長自身,這一點我們要認識清楚。

其次,我認為要拋棄成功教育的信條。當前社會上流行著太多的成功教育的理念,總認為人活一輩子,總得做出一番事業或者出人頭地或者衣錦還鄉或者光耀門楣方能算是成功的人生。但我總覺得這里邊我們家長肯定受到了蠱惑。人這一輩子一定要成功嗎?一定要活得比別人風光體面嗎?一定要獲得他們的傾羨嗎?其實都不需要。人活得是否幸福快樂,全在于自己的感受,全在于自己的心境,別人的評價真的不是主要因素。當然,那些始終視凌駕于他人之上為幸福的人除外。

所以,我的所謂的教育方法其實是最偷懶的方法,就是任其發展,少加干涉。我說的是少加干涉,不是不干涉。我的干涉就是給孩子設定底線,至于底線以上的事情全由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說了算。我認為,給孩子設定底線是防止其誤入歧途,由其在底線之上自由發揮則是給足孩子自主的空間。這樣他就很少會有壓抑感,至少他可以在底線之上做出自己的選擇。

幾年來,我給孩子先后設置了這樣幾條底線。最早的一條是在家里買了電腦的時候,那時候兒子剛上幼兒園, 我跟他說,除了大型的,永遠打不過關的網絡游戲你不能去玩,其它的都行。因為我認為這種大型游戲是很容讓他沉迷其中無法自拔而對他產生不利影響。到上小學時,我給他增加了兩條,一是毒品一輩子不能碰,二是在學校里不論發生好事壞事,都必須說實話。很多人都很奇怪我為什么會想到毒品的事。其實也是湊巧,當時剛好是禁毒宣傳,我覺得毒品確實能徹底地毀掉一個人,所以就想到了這一條。至于說實話這一點,我覺得這是一個人該有的基本品質。你可以不說話,但是你不可以說謊話。幾年下來,孩子已經上初三,這些所謂的底線其實幾乎都是沒有要求的要求,所以孩子很容易做到,他也覺得毫無壓力。

到初中后,除了前面已有的三條,我只增加了一條,就是要絕對注意安全。這種想法想來也是朋友們最容易接受的。

對于學習成績,我是頗為相信天分論的。讀書有天分,似乎總是在我的教師生涯中得到驗證,當然,我不排除那些經過勤奮努力而取得好成績的孩子們。同時我又確信,那些經過一個階段的努力而成績得到飛速提升的孩子,他們也必定是具備極佳的讀書天分的,只是在以前他們并未將心思放在讀書上,在某些因素的激發下,他們就忽然想到讀書了,結果就把書讀好了。所以,我總以為,天分還是在孩子的讀書成績上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換一個角度來說,很多家長在為孩子的成績不佳而苦惱不已時,我們是否想過,孩子的讀書成績真的沒有我們預想中的那么重要。誠然,成績是敲門磚,成績決定了將來能夠讀什么樣的大學。我們在這樣為孩子著急的時候有沒有想過,讓孩子在一個平凡的崗位上過一生或許更能輕松快樂呢。蘇東坡所謂“高處不勝寒”,在人人向往的高端職業中或許有著很多讓你的孩子無法承受的壓力,你的孩子本來就不應該屬于那個圈子,我們作家長的又何必一定要把孩子往那個圈子里趕呢?

中國受幾千年的儒家文化的影響,儒家是積極入世的,總是宣揚個人應對社會產生作用,在過多地強調社會性的同時忽略了人的個體。在此我并不想臧否傳統文化,只是提醒家長們要多站在孩子的幸福的角度來思考問題,或者有時候也須反思自己的思想與行為。我相信,每一個善于反思自己的家長都會給孩子們一個寬松、快樂且屬于孩子的未來。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