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共享讀書摘要:http://app.yinxiang.com/l/AAxZsk_1oMJCJpo29ozJtSrnW5K5uux_BzU/
在適當的情境下看適當的書,這是我看完這本書最大的感悟。不是同一個關注點,讀者就和作者發生反應上的偏離,有點牛頭不對馬嘴或者對牛彈琴的感覺。一本商業的書,我卻把注意力放在了人生這個主題上,可能是因為最近我一直都困惑這個吧。
這本書廣受好評,說明其是一本好書,起碼在商業這個領域來說給了很多人啟發和思考。就是帶著這樣的初衷,拾起了這本書。這本書是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其實,我一直很尊敬中信出版社,但是又很少看中信出版社的書:之所以尊敬是因為中信出版社總是站在時代前沿,之所以很少看是因為我總覺得商業不確定性太大,出版超過一個月就失去大部分商業上的作用了(因為作者寫這本書可能就花了一年的時間,而他的想法大概是一年前的想法了)。
之前看過一本我覺得至今為止看到的最棒的一本商業(不是經濟學)的書,叫《光環效應》,雖然時間已經很久了,但是印象實在很深。這本書通篇即向我們說明一個道理:商業永遠不能像數學一樣準確。這本書例舉了很多曾經久負盛名的針對商業或者針對管理學方面的著作或者期刊文章,包括《追求卓越》之類的大神級的書。《光環效應》告訴我們,這些書里面曾經一直贊揚的公司,真正保留下來的寥寥無幾,并非公司變化太大,相反有很多公司失敗就是因為那些被許多作者贊譽頗深的“品質”,比如固執的領導者、精細的管理架構、隨機應變的公司戰略……不勝枚舉。為什么被無數管理學家、商業專家贊譽不斷的公司會失敗呢?為什么有的雜志會在不同的時間針對同一家企業進行截然不同的評論,甚至是針對同一個領導人的同一個性格呢?
我想原因可能有以下幾個:第一,如《光環效應》這個名字,那些贊譽之詞大多是在公司蓬勃發展如火如荼的時候發表的,其實這里面帶著很多的偏見,因為光環效應而產生的偏見;第二,商業分析基本都是馬后炮,其實結果出來了,原因想怎么推都好了;第三,商業本非科學,并非使用的數據多就準確,相反,商業更多的是一個隨人的意志很容易轉移的領域,領導者的一拍腦袋可能就騰飛了一家企業(或者敗了一家企業);第四,研究者同樣帶著主觀色彩參與商業的研究和討論中,其針對一個課題選取的案例基本是按照自己的標準來操作,并無公理可循,這樣的結果必然受時間、地點、人物的影響;第五,我覺得最重要的就是,世界這么復雜,憑什么跟著你一個人的思想走?
回到這本書,之所以尊敬這本書,更多的是因為這本書的作者彼得蒂爾。和他形成對比的,是那些沒有成功過的所謂的成功專家、沒有管理過大團隊的所謂的管理學家、從沒有創業成功過的創業家……彼得蒂爾創辦過PayPal,是Facebook的第一個外部投資者,其創辦的founders fund基金為為LinkedIn、SpaceX、Yelp等提供天使資金。相比較于分析各個企業的成敗興衰(其實所謂的成功和失敗秘訣,企業老板自己都不知道,不然怎么公司的發展還是比思考的快呢?),談談自己在行業摸索中的經驗反而讓人覺得心妥。寫商業書的人,書里面是不可能不表現出自以為是的,即使是很謙虛的人,只要他是世俗意義上的成功者,書里面或多或少都包含著自負。這本書也不例外,從第九章的標題“基礎決定命運”就可以看出,所有的一刀斬在理科生眼里都是不負責任的。但是,并不影響我對作者的尊敬和對書里面重要觀點的贊同和思考。
書中將發展分為兩種:水平發展和垂直發展。作者認為全球化是水平發展,而科技進步是垂直發展,而其中其最主要推動作用的是科技進步。我認為,創新也可以類似劃分:模式創新和技術創新,無疑技術創新才是真正的社會發展源動力。書中關于商業第二個讓我覺得特別贊同的觀點就是,作者認為投資過熱會造成新的經濟泡沫。從最近一段時間投資市場的稍微冷卻我們也可以看到有很多投資者開始不那么瘋狂了。之前我一直很奇怪,包括在北京實習的時候,為什么那么多創業者,為什么那么多投資人,為什么那么多錢?這些資源竟然多到了雜亂的程度,甚至需要FA這種新機構的幫助,張口閉口就是幾百萬上千萬,突然覺得原來我們生活在如此有錢的社會里面。投資人的大手筆,創業者不滅的熱情,反觀我們身邊的知名企業,我們手機里面僅存的幾個APP,到底這些錢都拿來干嘛了?當大家都一股腦的鉆進這個圈子,難道不會造成資源的巨大重復和浪費嗎?類似于滴滴快的燒錢不賺錢的企業比比皆是,大家都說關注的是未來收益、是未來對市場的大份額占領,可是未來到底多遠?到底要花多少錢培養一個行業老大才算極限?當這些大筆大筆的錢花的無影無蹤的時候,房地產也沒有便宜一些呀,這些錢花的理性嗎?
每一次的狂歡,都可能帶來悲劇。
有錢人不知道應該拿多余的錢做什么,于是交給了銀行或者基金,銀行和基金不知道拿錢做什么,于是交給投資機構,投資機構不知道拿錢做什么,于是給了創業者。。最后,我們似乎把整個社會的很大一部分財富交給了這些創業者,期待他們給我們的生活帶來更多的便利,或者金錢。如果資源是一定的,那么這樣的做法無異于賭博。
萬眾創新是很棒的,但是萬眾創業到底是好是壞還值得考量。當改造社會的熱情變成了殺紅了眼的燒錢者,創新的本能也就失去了許多。競爭的目的不是干掉對手,而是提升自己。競爭應該是以對手為參考、為動力,重點還是自身的進步上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