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小時候是不知道有“圣誕節”這個節日的,那個時候最開心的就是“六一”兒童節。因為就只有在“六一”這天,老師才會收起嚴肅的面孔,與我們一起開心地游戲。而我們,也可以光明正大的在上學期間不上課,一天玩到晚,更開心的是還能賺取糖果。放學回家的路上,跟小伙伴們比賽,誰贏的糖果最多,誰就最厲害。
那個時候的快樂真的好簡單。
在我真正意義上“過上”圣誕節是在初中。
到鎮里去讀初中以后,才知道圣誕節對別人來說是個這么熱鬧的節日。那個時候盲目跟風,就知道是圣誕節,也不知道圣誕節究竟是個什么節日。跟著買禮物送同學,也收同學的禮物。
初中,送的都是賀卡,相互友好的同學之間互贈賀卡,在每張賀卡上寫上自己最真摯的祝福。再就是送給偷偷喜歡的人巧克力,結果便是滿城風雨,也低調不起來。那個時候大家都是情竇初開的年紀,而巧克力更是被灌輸了更多的含義,所以只要一看見巧克力出現,便是起哄聲壓蓋整幢教學樓……
而同學之間,開始是最普通的賀卡;而后發展成封面有閃閃發光的磨砂,或是展開就能立體的圖畫;最高級的就是集前二者為一體,再加上有圣誕歌聲的小喇叭了,當然還有個閃彩光的小燈泡。那時一個圣誕節的賀卡,就得花掉我辛辛苦苦存的幾個星期的零花錢。因為相好的朋友太多,而有時沒有準備給朋友,朋友卻送給了我,覺得心里過意不去,又重新去買。
現在看著抽屜里還有疊得厚厚的賀卡,雖然感覺自己當時幼稚,但臉上還是會不經意地露出笑容。
到了高中,除了知道圣誕節之后,又知道了一個新的節日,那就是———平安夜。而且平安夜比起圣誕節來似乎要更隆重。
“平安夜記得要吃蘋果才能平平安安哦”,那幾年,幾乎被這句話洗腦了。于是朋友之間瘋狂地互送蘋果,三塊錢一斤的蘋果,賣到5塊錢一個,甚至班干部們還要在這天組織起來給班里的同學每人發一個蘋果。
記得最搞笑的一個片段就是我們在高一的時候,那個平安夜,我們寢室里幾個女生說要在十二點整吃蘋果,當然吃之前得先許愿,這樣愿望就會實現了(雖然現在想來很可笑)。結果我們大家都調了十二點整的鬧鈴,想著先睡會,到了點再起來吃。誰知道一睡就睡到了天亮(現在回憶起來很羨慕那個時候的睡眠質量,現在有一點動靜就睡不著真的很折磨人),除了一個女生之外。一個女生在十二點準時吃到了蘋果,當然是迷迷糊糊當中摸到了蘋果就拿起來啃,啃到一半發現忘記先許愿了,之后由于蘋果太大,啃了半天沒啃完,也是啃得夠嗆。第二天說起這個事情來,我們都笑瘋了,一個是對自己的睡眠質量感到驚訝,另一個就是對那個女生的啃蘋果事件感覺搞笑了。
就這樣送蘋果送了三年,吃完沒留下任何痕跡。
上大學以后,圣誕節最熱鬧的就不是校園,而是學校周邊的各種商店了。當然學校里面還是會有社團在搞氣氛的:蘋果+玫瑰。
商店里圣誕樹奪目迷人,飯店里推出各種圣誕情侶套餐,大街小巷全是圣誕歌曲循環,真是熱鬧非凡。
但,卻又沒那么熱鬧了。
工作以后的圣誕節,雖然自己能夠親手去裝扮圣誕樹,去張羅組織活動,但氛圍是沒有的了。只是人多的時候開心一下,轉眼人散了,開心也就跟著沒了。關于禮物,同事之間相互客氣一下,也送一個蘋果,但這種蘋果就只是蘋果,已經不甜了。
或許是沒有了那種“需要存錢存好久終于有足夠錢能給朋友買禮物”的那種喜悅了吧。可能是少了期待感,也可能是會一直陪著你,跟你一直純真下去的人都不在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