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發動靖難之役,與建文帝的朝廷軍隊一路廝殺,基本沒有什么大的失手,打到濟南時,卻遇到了一個克星——一介書生文人的鐵鉉。
鐵鉉,河南人,國子監的“三好學生”,授予禮科給事中,擅長斷案,朱元璋聽說后,賜其名曰“鼎石”,將他比作國家的柱石。
建文初年,鐵鉉升任山東布政司參政。李景隆北伐時,鐵鉉負責北伐軍的糧餉供給,鐵鉉是文人,打仗并非專長,朱允炆讓他負責后勤工作,算是個不錯的人事安排,鐵鉉的物質保障工作也完成的很好。但因李景隆太草包了,被朱棣打的四處亂逃,建文帝的第二次北伐一敗涂地,而朱棣又緊追不舍,山東諸多城池失守。
李景隆逃到濟南時,留在山東的最高長官就是鐵鉉,還有李景隆北伐大軍的參將盛庸。鐵鉉便主動去見盛庸,兩人將濟南城里僅有的六萬人馬迅速組織發動起來,發誓要與濟南城共存亡。
濟南城上下眾志成城,抵抗住了燕軍的瘋狂進攻,朱棣造反以來遇到了最難啃的骨頭。朱棣久攻濟南不下,很惱火。而朱允炆的一顆吊著的心也放了下來,終于看到了挽回敗局的希望,便提升鐵鉉為山東布政使,“遣官慰勞,賜金幣,封其三世”,并命令盛庸取代李景隆出任大將軍,再接再厲,擊退燕軍。
老狐貍也有上套的時候
濟南由于鐵鉉和盛庸的合力死守,朱棣怎樣發瘋的攻城都打不進去,硬的不行,就來軟的,朱棣讓人寫了勸降書,射進濟南城,勸導鐵鉉和盛庸要識時務,趕緊投降。鐵鉉手下有個文人,寫了篇《周公輔成王論》進行一一駁斥,也射進燕軍軍營。朱棣一看軟的也走不通,便還是下令硬攻,結果圍了三個月,可就是拿不下濟南,特別憤怒。朱棣萬萬沒想到,鐵鉉這個書生那么厲害,越想越生氣,朱棣的獸性被激發出來了。
建文二年七月,朱棣在濟南城外轉了一大圈,忽然一個壞主意來了,他令人攔壩筑堰,將濟南城郊的各條溪水匯聚起來,然后準備用大水來灌淹濟南城。
朱棣這一招夠毒的,畢竟濟南城里還有不下10萬的生命呢。當城里的人得知這個消息后,大家都惶惶不安,鐵鉉卻正定自若,跟人說:“無恐。計且破之,不三月遁矣?!?br>
鐵鉉沒說大話,他確實有錦囊妙計——找了一些大嗓門又能哭的人,讓他們故意晝夜啼哭,并要哭著說:“濟南魚矣,亡無日矣?!弊詈每薜寐曇粼酱笤胶?,越真越好,要讓城外的燕軍聽到后,以為城里人真被即將的淹城給嚇哭了。與此同時,鐵鉉又挑了1000多個濟南人出城,跪在地上向朱棣“求饒”說,:“奸臣不忠,使大王冒霜露,為社稷憂。誰非高皇帝子?誰非高皇帝臣民?其降也。然東海之民,不習兵革,見大軍壓境,不識大王安天下、子元元之意,或謂聚而殲之。請大王退師十里,單騎入城,臣等具壺漿而迎。”這幫人說的情真意切,使得一直狡詐兇狠的朱棣也上了套了,命令手下人退兵十里。
退兵后,按照約定,他“率勁騎數人渡橋”,直接到了濟南城下。而“降民”還真守信用,他們打開了城門。守城的軍士和城里的居民頓時全上城頭,俯視著燕王的到來。再來看朱棣騎著高頭大馬,撇著嘴,趾高氣揚地走向城里。突然一塊大鐵板從城門上重重地砸了下來,砸到朱棣的馬腦袋上,雖沒砸到他,但也夠嚇人的,朱棣大驚,心想上當了,急忙換上隨從的馬匹,調頭就跑。這時埋伏在吊橋邊上的守軍趕緊去拉吊橋,以切斷朱棣的歸路,誰知可能是將士們太激動也太緊張了,一片忙亂之中居然沒拉起來,讓朱棣給跑出去了。話說朱棣一路驚魂來到了自己的營地,恨的那叫一個牙癢癢,直到造反成功了,還在恨鐵鉉。
死人靈位也能用來打仗
朱棣立即下令全體將士,晝夜圍城進攻。他們運來的火炮,對準濟南城沒命地轟打,濟南危在旦夕,10余萬生命危在旦夕。
這時,書生鐵鉉心生一計:你朱棣口口聲聲自稱是你爸爸的好兒子,現在我就考驗考驗你說是是不是真心話。鐵鉉下令讓人在一塊塊木板上寫上“高皇帝神主之位”幾個大字,然后叫士兵們拿了這些牌位,掛到朱棣炮轟的城頭上。燕軍將士看了傻眼了,那是高皇帝的神位,誰敢轟啊,轟了就是亂臣賊子,就是十惡不赦。朱棣再狂妄也不至于膽大到此程度,自己是以“大孝子”、“維護祖制”的名義起兵的,怎能打自己老爹的靈牌,這以后傳出去“靖難”事業咋進行啊。不能犯渾,趕緊下令:停止開炮。
鐵鉉見這招很靈,叫手下將士向朱棣邀戰,罵朱棣和燕軍,使勁罵。朱棣聽到后,人都要瘋了,但還是無計可施。此時鐵鉉又使出一招絕活,乘著燕軍疲憊之際,派遣濟南城里的壯士出其不意地去騷擾和襲擊燕軍。朱棣狼狽不堪,但又無可奈何。
擅長打仗的武夫朱棣碰到了人生的克星——書生鐵鉉,不過好在朱棣腦子還算靈活,并沒有一條道走到黑,在濟南城外轉悠了整整三個月后,惶惶不可終日的朱棣帶著無比的怨恨和無奈,下令撤軍回北京,濟南戰役以朝廷軍的勝利而告終。
鐵鉉與盛庸乘勝追擊,收復了不少失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