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我所理解的,活著的意義
文 | 張宗超
與讀者書:
人生沒有標準答案,比我說的更重要的是你的思考
“活著意義在于讓你的生活變得有意義”,這是我讀過最讓人心塞的的話,沒有之一,而且是一句正確到讓人無話可說的廢話。
對于大多數人而言,壓根就不知道意義所在,又如何才能讓生活變得有意義呢?這就好比每次做高考志愿填報輔導時的橋段,每次有高考的同學問及我:“哪個專業好?”我會反問:“你喜歡什么專業?或者說,你想畢業后從事什么樣的工作?你對哪方面感興趣?”絕大多數時候,得到的答案是很冰冷,又讓人很無語的三個字:不!知!道!
真的,這很尷尬,非常尷尬,無藥可救的尷尬,而且這也是中學教育中的弊病之一,在此不深入談及。
在繼續往下寫之前,我必須要說明,我所理解的意義,只是我所理解的意義,并不代表活著的意義僅限于此,另外,我還是有必要講個故事。
早上起來,還沒來得及洗漱,長輩就先發問:“來,你和我說說,你現在做的是什么工作?能不能長久?你結婚這事,考慮的怎么樣了?不能再拖了,年紀不小了……”
因為年輕,所以回家都是一件比較尷尬的事,無可避免要談及還不愿談及,但長輩特關心的一些問題,難道活著的意義就是,畢業后,找工作,然后,結婚成家?一切就如完成一個使命,按事先安排好的出場順序活著?似乎不是。
上次在店里,有個孩子過來店里,剛好有個同學過來找我談事,問了一句:“張老師,你孩子?”
“不不不,這是路過門口,自己跑進來玩的孩子,我也不知道是誰……”還好我反應快。
……
吃完午飯,聽叔和面臨高中畢業的弟弟談辦理身份證的問題,“你身份證要記得辦理,以后考上了要用,考不上,去打工也要用……”難道活著的意義就是,在“經驗豐富”的長輩安排下,收斂自己的主觀思考,放下自己的夢想,規規矩矩的按照很現實的方式活著?畢業后,要么大學,要么打工養活自己?似乎也不是。
我是一個愛折騰的人,還沒畢業就放棄考慮教師、公務員的發展道路,和不夠理解我的人,每次談及工作,都覺得羞愧,他們似乎擔心在我面前談及自己是老師之類的穩定工作,會被我瞧不起。
這是我需要澄清的一個很重要的問題——我從來沒有瞧不起任何一份工作和職業,如果非要有點什么,那也只是因為我不喜歡穩定。難道活著的意義就是一定要不求安逸的折騰,直到人生出彩,轟轟烈烈的活著?似乎還不是。
那活著的意義到底是什么?有一次,在我的讀書群,有個同學提了一個哲學性問題:“我不知道我活著的意義是什么?”頓時群里就熱鬧起來,出現了不少哲學家,群里熱熱鬧鬧的談活著的意義,卻沒有任何結果……我在一旁看了一會兒,我真的不知道該怎么切入,因為在我看來,在沒有任何行動和追求的前提下,卻大談特談活著的意義,是最沒意義的一件事。
說到這兒,你應該感受得到,我今天談這個話題,真的備有壓力,畢竟每個人的三觀不同,對這個世界的解讀不一樣,所理解的活著的意義也不一樣,縱然我寫了萬字,也未必會有一個關于活著的意義的結果。
可我還是想談談,說白了我就是想很自我的和你說說,我所理解的活著的意義,我并不希望改變你對生活的態度,也不希望你由此懷疑人生,僅是客觀而又自我的與你談談這個很嚴肅的話題。
在我看來,活著的意義從來不是意義的本身,而在于行動,在于選擇一種自己喜歡的方式活著。同時,生活的意義不是談出來的,也不是憑空想出來的,而是需要經歷過后才懂得。可以肯定的是,每個活著并且努力追求一種積極、向上的生活方式的人,都是有意義的。
我所理解的活著的意義到底是什么樣的呢?
第一,我所理解的活著的意義在于要有所追求,而且是正向的,積極的追求。
活著,總是要有所追求的,沒有追求,根本無法談及有意義的行動,就如我前文所說的,活著的意義不是意義本身,也就是意義沒有標準,而在于行動,在于選擇一種自己喜歡的方式活著的行動。
這些話聽起來的確很自我的,但認真想來,并非如此。越長大就越會發現,自己并不是一個人,需要考慮的人還有很多,最明顯的就是家人,可這絕不是放棄自己的追求的理由。
畢業那年,有一個同學和我說,畢業后就回家,在離家最近的地方找份工作,不想離家太近,后來,她的確在理解最近的地方找了一份工作,每個周末都能回家陪爸媽。
于她而言,能夠有一份安穩的工作,并經常陪伴家人是一種很有意義的生活方式,也是活著的意義,因為她按自己追求的生活方式活著,這是活著的意義。
另一個朋友,畢業兩年,生活并沒有看起來那么體面,卻一直在拼,因為他希望自己能夠折騰出自己不一樣的人生,能夠在事業上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雖然生活給了他很大的壓力,但他一直很樂觀的努力著,追求著,為了所想要的生活方式不懈努力。
于他而言,能夠有自己值得追求的一件事,并為之努力去拼,本身就是很有意義,這也是活著的意義。
回家工作,是為了多陪家人,也不希望自己有太多的孤獨,出門在外打拼,是為了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后,還能更好地陪家人,二者沒有對錯,不過是一種選擇,都能讓個人找到活著的意義。
第二,我所理解的活著的意義還在于,即便沒有人支持、認可的情況下,也要敢于堅持自己的選擇,堅持做好選擇的正確的事。
“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2015年4月13日,河南實驗中學教師顧少強,留下一封辭職信,轉身離開那座生活了將近35年的城市。寥寥10字主體,一下子爆紅網絡,被網友譽為“史上最具情懷的辭職信”,收藏于實驗中學校史館。
今天無意間看到關于這件事的文章,兩年過去,顧少強的確按她所說的,去了很多地方,包括但不限于大理、重慶、成都黃龍溪、杭州、烏鎮,并遇見了愛情。
現在,還有不少畢業生在父母的期望與自己的夢想中糾結,不知如何是好——父母期望畢業后找到一份安穩的工作,即便工資不高,都沒關系,穩定才是最重要,而自己渴望去做一些自己想做的事。顧少強卻辭掉工作,到處去看看,這樣的選擇,在很多人家庭是不被接受的和認可的。
可在我看來,“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并到處去看看,就是顧少強活著的意義,這樣的意義不關乎他人的看法,也不關乎主流觀,而是選擇自己想要的生活方式,并為之而努力。
就如顧少強說的:“其實辭職不是因為勇氣,而是對自由生活的渴望和底氣,當然我要的也不多。”(參考文章:《【薦讀】寫下“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的女教師,現在怎么樣了?》)
我沒選擇在體制內工作,家人對此很不滿意,每次談及工作,都以不愉快收場,即便如此,我一直選擇自己所想要的方式在努力,從某種角度看來,我的確很自私,可我也并非完全不考慮家庭,而是我認為考慮家庭,并不代表放棄自己想要的生活方式,也不代表就一定要按家人的安排活著。所以即便在外,我也經常抽空回家,同時想辦法做大自己的事業盤子,以至于能夠支撐我的某些夢想。
我做很多事都有一個習慣,只要我認定的,哪怕十個人有九個反對,我也要把它做好,然后把支持我的人集中起來,一起把事做好。這個世界不僅大,而且無奇不有,沒有誰能做到讓每個人都喜歡自己,包括自己說的話,自己做的選擇,這絕無可能。既然如此,又何妨背負著一些不被認可和理解的壓力,去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方式呢?
反正我是這樣想,也是這樣做的,這對我來說,就是活著的意義。
最后,我所理解的活著的意義更在于學會爭取,主動爭取自己所想要,即便是一種生活方式。
我問高中的弟弟說:“如果考不上本科,你爸媽讓你去打工,你去嗎?”他說:“讓我去那就去吧。”我強調性的反問了N遍:“那?就?去?吧?!那就去吧?那就去吧……”
且不分析高中畢業直接出去打工的利弊(ps:事實是,以當下的社會形勢來看,讀書還是農村孩子上升的有效通道,也是比較靠譜的機會口,而高中畢業直接出去打工,競爭力真的沒法談),我說另一個故事——我認識一個同學,高考畢業填報志愿前,和我了解的很多,我強烈建議填報她所喜歡的學校,最后她選了一個比較有把握的學校。
這個有把握不單是成績的把握,更是因為家里的親戚說,報了之后可以幫忙調劑專業……結果,讀了一所不是特別中意的學校,直到畢業,專業還是填報時的專業,自己喜歡的學校和專業,只能成為壓在心底不敢說的秘密。
我高中畢業時,我的第一志愿就是我特別中意的學校,即便當時我的成績報該校稍有懸殊,但我還是把它放在第一志愿,最后我的確沒有被中意的學校錄取,可我從來都不后悔,因為我爭取過,我為此努力過。(ps:畢業后我到該校做過一場小型的演講活動,我還特意提及過此事,那也是我第一次走進自己高中畢業時特中意的學校)
活著的意義不在于為了活著而活著,也不是為了他人的看法、想法而活著,而是學會爭取,并且能夠主動的爭取自己所想要的。如果自己所想要的都不敢爭取,都沒有爭取過,哪活著明顯就無法談及意義,而只能是完成他人意志所賦予的使命。
回到高中畢業打工的問題來說,如果是我,在我堅定自己必須要上大學的選擇下,我會杜絕一切影響學習的生活方式,比如玩游戲、聊天。然后全身心投入學習中,利用好最后的時間,爭取我想要的目標——上大學,上好大學。
即便我努力之后,也無法考取一所好的本科學校,只能錄取到專科,我也會主動爭取支持,繼續學習提升自己,為自己找到更好的上升機會和事業發展通道,畢竟專科本身也是完整的學歷,它并非本科的殘次品。
賺錢是一輩子的事,而真正用來學習的時間確實非常有限的,放棄年輕時有限的學習機會,去迎合無限的生活模式,才是最蠢的方式。所以我堅信能夠主動爭取,本身就是活著的重要意義,而且是最有意義的意義。
總之,我所理解的生活的意義,就是活出自己,用自己喜歡的方式活著,即便周遭聲音再嘈雜,也能堅持所選,愛自己所選,勇敢的追求正確的選擇。
附一張我昨天去摘橄欖時拍的照片~還比較有感覺吧?
推薦閱讀:
《【薦讀】寫下“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的女教師,現在怎么樣了?》
文 | 張宗超
愛讀書 | 愛寫作 | 愛學習 | 愛思考
寫人生規劃 | 職場 | 自我成長的年青作者
讀書群咨詢微信 | 1207910681QQ | 2174314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