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任,還是必要的。
但放到生活里,就要在策略上重視,行動中輕視。
不是誤導大家不信人,而是不可全信。如果貿(mào)然全信,生活會給你生動難忘的一課又一課。
一諾千金。公認的道理執(zhí)行起來往往最難。
許諾,在一定的情境下,自始就有了折扣。
比如,在酒桌上,酒壯慫人膽,什么都敢說,亂下保證,大開金口,誰還管明日,且把今日之氣氛,今天的面子當時的譜擺足了再說。就像這種,能有幾分可靠,怎可全信?
還有一些承諾,摻雜了虛榮心作祟,硬著頭皮硬上,超出了能力范圍,又怎能期待有幾分效力?
再有就是那種純粹的敷衍,就是吹牛皮,自打開口說話,就聽不到一絲真誠,完完全全的忽悠,這能指望?
即便是一本正經(jīng)的人一本正經(jīng)的承諾了一本正經(jīng)的事,可能因為一些客觀原因,也很可能違背了初衷,讓承諾打折甚至落空,反倒這還是最靠譜的。因為至少信這個人。
所以對于承諾,我們該信多少呢?
不到板上釘釘,不到看見兔子,萬不可壓上所有的賭注,活在別人給你謀劃的那個虛浮的承諾里,就像蓋樓,別人的承諾就像地基,你把前提選錯了,上面的主體越大,風險越大,損失越大,空中樓閣只存在于神話故事里。
自己也經(jīng)歷過很多類似的慘痛,最終才會有這么痛的領悟。
記得當時買房子,初來乍到,剛畢業(yè)沒幾年,面對高企的房價,加上農(nóng)村人進城的寒酸,即便是首付都需要東拼西湊,定了日期,各方尋錢,這個承諾五千,最晚啥時候,那個承諾兩萬,最遲不超過幾,一番辛苦打探,一通死皮賴臉,終于在口頭上湊齊了首付,心里當時美滋滋。待到日期臨近,大部分款項到位,也有幾位,因為這那一些不可抗的因素而夭折,還有個別后來就改了說辭,推倒了自己之前的承諾,還一通說辭,一通道理,對于這種,懶得聽,懶得講,只是不自覺中的狹隘思想將其放在心底一個尷尬的位置。幸好有個提前量,還可以轉寰,不然,當真耽誤了正事。
還有類似,之前別人的承諾,被有意無意的記在心里,當真遇到事情,想起了在哪個部門還認識某某,想到了之前的承諾,硬著頭皮找上門去,結果,時間早已把承諾化作浮云,甚至輕飄到?jīng)]有留下一絲痕跡在心間,即便是你這個人,都已經(jīng)在別人那里模糊了記憶,你還期望他當時亦幻亦真的承諾?還是省省吧。
反觀自己,何嘗不是?
最基本的比如守時。奇了怪的是,我們兄弟們都沒有時間觀念,這不是好事。這是守諾最基本的表現(xiàn)。一葉知秋,細節(jié)決定成敗,一個細節(jié)可能就決定了格局。這是一定要改的。
另外,當真遇到興頭上或者酒桌上,興致所至,信口開河,甚至到了第二天都斷了片,你覺得所承諾的能有幾分真誠,幾點功效?還有就是一些想當然,能力范圍以外,或者需要曲里拐彎的再找關系才能達到目的的,大嘴一張,和真事一樣,到底能不能行?你說了能算?你只能管的了自己(甚至自己都管不了),還是少來夸口為好。如果到時辦不到,履行不了諾言,尷尬內(nèi)疚不說,信譽和名聲都無處藏身。何苦呢?
不要過分依賴他人承諾,也不要過于熱心去給人承諾。
不是不熱心,不是沒愛心,而是萬一給人畫了個餅,到最后圓不了夢,不是毀了人家,耽誤了別人,還砸了自家招牌。
就像圣經(jīng)里說的:舌頭在百體里也是最小的,卻能說大話。
管理好自己的舌頭,慎重自己的承諾,對雙方都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