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意練習》,你真的理解了么?

最近公司要舉辦乒乓球比賽,我憑著自己的三腳貓功夫,也湊熱鬧報了名。因為時間緊迫,報名后只有一周就要開賽,公司還專門請了教練進行了3天指導。我跟著教練練了3個下午,具體說來是3小時,學會了發旋球,分辨對方發的是上旋還是下旋,并學會用不同的招數接球。雖然成功率不是百分百。但是作為一項無意中玩了20多年,打發自己從小到大體育課無聊時光的運動,20年抵不上3小時,確實引起了我的思考(也證實了格拉德維爾的1萬小時理論值得商榷)

心理學家Anders Ericssen的暢銷書《刻意練習》中提到了有效的“刻意練習”的4個條件:
1 有定義明確的目標;
2 專注的練習;
3 即時反饋;
4 離開舒適區。

細細想來,自己這3個小時的練習可不就是“刻意練習”嘛。

1 定義明確的目標。教練將提升乒乓球技能細化成了“上旋球如何發”、“下旋球如何發”“上旋球如何接”“下旋球如何接”等明確的目標,并現場演示各類球是如何發的;

2 專注的練習。教練和隊友都在旁聽圍觀,必須專注啊。一個技巧,練習10次球還上不了臺子,就只能到乒乓球臺下待著了。

3 即時反饋。這個是教練的最大價值,也是考驗一個教練是否優秀的重要指標。動作做得對不對,哪里不對,為什么不對。教練在旁邊看兩個回合就一清二楚了。比如,我一開始只會發一種不帶旋轉的球。教練教了我一個兩手在空中交叉的下旋球方法,但是輪到我實際操練的時候總做不好,教練發話“發球要先全身放松,再突然發力,這樣發出去的球才有力度”這句話過后,果然我的命中率大大提升;再比如,經常發球過高,對方接的舒服,教練又說了“發球時,球的位置離臺面越近,球越低”這些技巧,自己從來沒琢磨過。因為把乒乓球只是當做一項純娛樂活動,從來沒有打過比賽,也沒有系統深入思考該如何打好,全憑自己一瞬間的本能反應。

4 離開舒適區。會發各種球,會分辨各類發球,什么球用什么接法。。。這些可不是以前自己從沒想過,也不會的技能嘛。只有離開原來熟悉的舒適區,才能成長。所以也難怪自己打了20年還不如一個學了1年的6歲小朋友。我是在原地打轉,人家是朝著目標往前走。

一而十,十而百。推及開來,其他的習得性技能也能夠通過貫徹這4個要點的刻意練習而快速掌握。比如樂器類,鋼琴,吉他等。選一個好老師非常重要,事關刻意練習的二大關鍵點:制定合適的目標,提供即時的反饋。合適的目標是夠一夠就能達到的,既能讓你離開舒適區,又能通過訓練掌握而獲得繼續學習的動力和熱情。而即時的反饋則是在你出錯的時刻及時發現,并傳授正確的操作方法。有的教練自己玩的好,但不會教,也不能算好教練。

好教練的這兩點特質直接決定了刻意練習的另外兩大由個人決定的特質。你在練習的時候是否專注,是有你的學習熱情決定的,來源于是否有合理明確的學習目標;而離開舒適區則更是由“定義明確的目標”直接決定。所以,在學習技能之前,找一個好教練會讓你事半功倍。身邊實在沒有,在網絡上找到“大家”的文字性總結和視頻,為自己制定階段性的目標,并實時“對標”,也是不錯的方法。

所以,不要再說“羽毛球還要學嗎,拿起拍子就會打呀”。只會一種發球、一種接球動作,接球全憑本能,一遇到刁鉆的球就蒙圈,您那距離會打還遠得很哪。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