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是一部講爵士樂隊鼓手的故事,不如說是一個狠毒老師培養牛逼學生的故事。
當然這里有個前提是,老師得夠毒,學生還要撐得住。用一句俗話說就是:老師虐我千百遍,我待老師如初戀。
這部電影真的做到了,而且讓我異常震撼。
震撼之于,我瞬間腦補出了三部同類型的電影《浪潮》、《放牛班的春天》、《死亡詩社》。
如果沒看過的,可以抽時間看下這幾部電影,其中以《死亡詩社》最具代表性。
好了,言歸正傳,我們來說這部《爆裂鼓手》。
說這個故事之前,我們首先要了解另外一個人——查理·帕克
查理 · 帕克 (CharlieParker)
綽號 “Bird(大鳥)”,1920 年 8 月 29 日生于美國堪薩斯州的堪薩斯。
是爵士史上最偉大的中音薩克斯風手,更是爵士史上最才氣縱橫的薩克斯風手。 帕克是一位極具個性的音樂家,14 歲時中途輟學,一心鉆研音樂。
1955 年 3 月 12 日,帕克在紐約州紐約市逝世,年僅 35 歲。
這里不是要說他的身世,而是要講一個發生在查理·帕克身上的故事。
故事大概是這樣的:
查理·帕克在最初與他的好友喬·瓊斯合作時,雖然當時查理·帕克已經小有名氣,但在一次演出時,因為查理·帕克的表現并不是那么好,喬·瓊斯異常生氣,當眾直接將镲片砸到了帕克的頭上,喬·瓊斯的舉動讓帕克非常難堪。
在這之后,帕克并沒有怨恨喬·瓊斯,而是暗暗發誓再也不要被嘲笑。于是他開始重新認識自己,刻苦訓練,最后就成為了20世界最具影響力的爵士樂演奏家之一。
之所以講這個故事,主要是因為這個故事在整部電影中有著非常重要的承前啟后的作用。
故事主人公安德魯·尼曼是謝弗音樂學院爵士樂團的鼓手。
在一次深夜練習的時候,被學院最有名指揮老師弗萊徹看到,并進行了一次簡短溝通。也就是這次溝通,讓弗萊徹并對尼曼的演奏能力產生了興趣。
弗萊徹的名氣不僅來源于他的能力和帶過的樂隊的成績,還來源于他的嚴厲、苛刻和粗暴。
他的樂隊練習完全不是在練習,更像是一場戰斗,任何一點瑕疵都是不能被原諒。
尼曼一開始是在拿騷樂隊,后來被弗萊徹粗暴的選進了他正在訓練的錄音室樂隊。在謝弗學院,能進弗萊徹的樂隊不僅是對自己演奏能力的肯定,更是一種無尚的榮譽。所以尼曼為此暗爽不已。
但尼曼不知道的是,他正在走向弗萊徹為他精心設計的地獄之路。
被通知的上課時間是早上六點,可實際上課時間是上午九點。
第一次在錄音室樂隊練習估計就讓尼曼終生難忘。
原本以為自己是主力鼓手,結果只是給主力鼓手翻譜子。
長號樂手梅茨因為無法確定自己是否跑調就被開除了。因為弗萊徹知道梅茨并沒有跑調,但讓他無法接受的是梅茨不知道自己有沒有跑調。
緊接著就到鼓手尼曼這邊的問題了,因為鼓手一直找不到弗萊徹要的節奏,弗萊徹讓尼曼來演奏,但尼曼依舊找不到他要的節奏。這讓弗萊徹大怒,先是對尼曼臟話連篇的漫罵,然后是毫不留情的打臉,連續扇了四次耳光,最后還把嚓片砸向尼曼。
整個練習場就像凝固了一樣,彌漫著厚重的緊張和恐懼感。
電影演到這里,讓我徹底感受到弗萊徹的狠毒,這與《死亡詩社》、《浪潮》、《放牛班的春天》中那三位循循善誘的和藹老師完全不同,弗萊徹的爆裂程度恐無人能及。
或許你還會意識到,這個橋段似乎和查理·帕克的故事有點類似,弗萊徹就像喬·瓊斯,而尼曼就像是查理·帕克。
從這個角度來看,弗萊徹似乎并不是那么可恨,至少他這樣做也是為了他的學生能更快的提升。
但弗萊徹的“暴行”還遠不止于此。尼曼的地獄之路也才剛剛開始。
被羞辱后的尼曼開始苦練,就如同查理·帕克那樣。
然后是林肯中心演奏的場景,因為主力鼓手丟了樂譜,尼曼有機會頂替主力鼓手。演出非常成功,尼曼也非常開心。演出結束后,原主力就被弗萊徹直接換成了尼曼。
正當尼曼覺得在錄音室樂隊的地位逐漸穩固,并慶幸自己的努力付出開始有回報時,弗萊徹又找來了一個新鼓手康諾利,理由是擔心尼曼出問題,可能讓他的樂隊蒙羞,所以他必須兩手準備。
尼曼為此很不爽,但依然默默的忍受著這一切。
電影講到這里,有人一定會想,尼曼為什么能夠忍受弗萊徹如此狠毒的教學方式呢?
答案就在接下來穿插進來的一段家庭聚會。在聚會中尼曼表達了自己的價值觀:
當他們談論到查理·帕克時,父親說:
難道你也想像他一樣在34歲就因酗酒吸毒而身無分文的死去嗎?
尼曼說,比起健健康康的活到90歲,卻沒人記住,他更愿意接受被人們記住,即便34歲就身為分為的死去。
所以,尼曼隱隱覺得弗萊徹是在用一種特殊的方式逼他成長。這種方式一定可以讓自己變的更強。即便他的方式已經讓他接近崩潰,但他還是要堅持下去,因為他想要成為像查理·帕克那樣真正有影響力的人。
說到這里,如果你覺得尼曼一定可以經受住弗萊徹的考驗,最終取得成就,那接下來的劇情可能會讓你大失所望。
因為尼曼崩潰了。
康諾利的出現,讓尼曼倍感壓力,于是尼曼又開始了他的訓練模式。
在臨近林肯中心的演出前夕,弗萊徹又一次給鼓手施加了巨大壓力,鼓手因為打不出弗萊徹要的鼓點,于是整個樂隊都停了下來,等待鼓手打出弗萊徹要的鼓點,以至于整個團隊練習到凌晨2點多才結束。
尼曼在這次高強度的訓練中完成了弗萊徹的要求,但這一切還沒完。就在林肯中心演奏的當天,尼曼因為大巴拋錨,中途租了一輛車到了演出現場,因為時間緊張,他把鼓槌丟在了汽車里。
這讓弗萊徹發現了,本來是可以借別人的鼓槌用一下,但弗萊徹不同意,非讓他自己回去拿,這讓尼曼接近崩潰。
然后緊接著他去拿鼓槌,就在這個過程中,因為時間緊張,他在開車的過程中出了車禍。
尼曼為了這次演出也幾近瘋狂,他從車里爬出來以后,不顧滿臉的血跡,硬是趕到了演奏現場,開始了他的演出。
但這次他搞砸了,他也崩潰了,同時他也把壓抑在內心許久的怨恨發泄了出來。
最后,尼曼被開除,弗萊徹被控告用極端的方式教育學生,他不愿為此道歉,也離開了學校。
故事還沒有結束,最后的高潮正在接近。
尼曼離開學校以后,就沒有再碰他的架子鼓。一次偶然的機會,他在酒吧遇見了弗萊徹,彼此很坦然的聊了起來。
弗萊徹又向他講述了查理·帕克的故事,又提到了喬·瓊斯,他想說,作為一名老師,他有必要像喬·瓊斯一樣嚴厲。
因為他無法接受“不錯”這兩個字,在他看來這兩個字是非常害人。如果當時喬·瓊斯不是扔了镲片,而是說了句“不錯”,就不會有偉大的查理·帕克。
此刻,尼曼心中早已沒有了怨恨,但他還是問了一句,你不覺得這樣太過了嗎?會不會讓下一個查理·帕克灰心?
弗萊徹說: 不,不會,因為下一個查理·帕克永遠不會灰心。
弗萊徹還說:我堅持這樣做,并以此為榮,我不會為此道歉,因為我就是對的。
電影最后的高潮非常精彩,我就不再劇透了,反正強烈推薦你去看。我不知道所有看過這個部電影的人會有怎樣的感受?在這里,我只用一句話來說下自己的感受:請珍惜身邊每個對自己嚴厲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