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雖然說能熟背中學階段零星學過《示兒》《書憤》《游山西村》,然而對陸游的感情只是浮淺的,單一的敬佩,這幾日手捧《一樹梅花一放翁》,才算更近一步地了解了他,在字里行間讀出了一個更立體更真實更偉大的詩人形象。? ? ? ? 讀到他中年入戰場,而后幾十年"抗金殺敵”的夢想卻無實現的機會,所以對小學所學的那一句"鐵馬冰河入夢來"才有更深刻的理解;讀到《劍客行》"一身獨報萬國仇,歸告昌陵淚如雨"才明白他為何塑造一個人就可以為國家報仇的劍俠,那是他理想抱負的寄托。
雖年少聰慧,滿腹才學,卻多次因奸臣秦檜打擊排擠而落選。這是命運的一劫!因父輩的政治原因而科選連連飽受失敗的打擊,不公又怎樣?出身不可選擇!有些東西注定是來考驗人的性情與意志的。
陸游自言"六十年間萬首詩",無論是對戰爭的立場,還是田園的一草一木,詩句都生動傳神,富有色彩和張力,那是他的心在呼喊,心在歌唱。仕途的坎坷沒有阻擋他對詩的熱愛,或許換一種視角來看,是挫折成就了他的詩,恢復中原的志向如一主旋律,貫穿他無數的優秀詩作中。人生的失,何嘗不能成為一種得?
一種情懷,可以成就一個人。"丹心尚誰明""投筆取封當努力""一寸凄涼報國心"輪囷肝膽與誰論"擊胡的心永在!報國的志誰解?盡管無人懂,即使無法實現,但一直不放棄,一直不消減,讀著他,心在痛,而涌起更多的是欽佩與敬慕!
? 人生的無助與無奈是難免的,往往需要的是自我的救贖。陸游借助詩歌來排遣,哪怕是練書法,也要借此事抒豪情,成就了一首《醉后收卷》,留”須臾收卷復把酒,如見煙塵萬里清"于人間。
磨難是苦澀、痛徹心扉,然而走過了,體驗了,并轉化成有意義的東西,磨難才算不白遭受了。陸游的詩很多是血淚的控訴,是自我審視后的獨白,個中的痛他自己經歷了,及時地記錄了,才流傳于后人,他的苦成為了后人品鑒的藝術。正如曹雪芹生前飽受貧窮僚倒死后作品熠熠生輝,梵高生前備受精神苦痛的折磨身后畫作成為藝術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