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朋友講起她的寶寶。那天下午她到幼兒園接寶寶,他一反平時的興高采烈而是噘著小嘴滿臉氣乎乎的樣子,把書包往她腳邊一丟自己換鞋去了。老師在旁邊解釋:下午和兩個小朋友玩游戲,說好輸了的要邊轉一圈邊學小狗叫。結果他輸了,開始不愿認輸,想重來,兩位小伙伴堅決不同意。最后哭著轉了一圈,沒學小狗叫,臉上一直是這種氣乎乎的樣子。老師說著語氣帶了無奈,說現在這種情況太多了:一輸就哭,再不就不玩了,有時游戲都玩不下去。回家的路上寶寶還一直說那兩個小朋友不好,問他小朋友哪里錯了,他也說不出來,但就是不好。
也許寶寶只是不愿意學小狗叫,但現在輸不起的孩子的確不少。
有些孩子事事爭先,贏了趾高氣揚,一旦輸了就拿出在家里耍賴哭鬧的“法寶”,這“法寶”在孩子中間當然不靈,反而讓其他的孩子不愿與他一起玩了。如果有幾個這樣的孩子湊在一起,局面的混亂可想而知。也有的孩子確實能力夠強,一路“贏”下來,一旦遇到較大的挫折就成了致命的打擊,甚至精神崩潰,更甚者會放棄自己的生命。
這種心態形成的原因,主要在家長身上。
首先是家長對游戲規則的忽視。
孩子從小就玩游戲,有時他的游戲只能和家里的大人玩,而這時的游戲規則常常會隨孩子的情況而改變。就像朋友家的寶寶,他和爺爺奶奶玩牌時向來只能贏不能輸的,否則會大哭大叫,早晚讓大人換了牌或者承認他贏了才肯罷休。以前覺得不過是游戲,哄他高興就好。現在想來是錯了。游戲是有規則的,而這種隨意遷就孩子的做法實際上否定了規則的嚴肅性,讓他以為一切可以隨他而變。這樣的孩子,在與同伴的交往中就會碰到許多阻礙。
也有的家長本身就違犯游戲規則。曾看過一個材料,在一次幼兒園的親子活動中,許多家長很理所當然地犯規,就為了給孩子爭得作為獎品的玩具。家長想的是:別的孩子有自己孩子沒有多讓他傷心(多沒面子)呀,反正也不是多么貴重的東西,意思意思而已。殊不知,就是這“意思意思”中,孩子也把規則放到了一邊。游戲的規則可以不遵守,社會規則呢?當然也可以不遵守,只要能“贏”就可以。
其次,是家長和學校只看結果不看過程,對過程當中出現的錯誤缺少分析指導。
為什么作弊現象屢禁不止,因為分數是最主要的,而規則可以突破;為什么有的“學優生”心理問題嚴重,一次失誤之后就一潰千里,因為他們把“贏”的目標無限放大,忽略了生命中還可以有其它的風景;為什么同樣的錯誤常常一犯再犯,因為大家只去看犯錯誤的結果而沒有去分析它的原因。
一個游戲之后還會有另一個,哭鬧的孩子似乎并不懂得想一想:我為什么會輸,下一次該怎么贏?
一次考試之后也會有再一次,家長為什么不能引導孩子多思考:這些題為什么會錯,是因為態度還是因為方法,下一次該怎么做得更好?
同樣,高考之后還會有很長的人生,我們會一次次面臨類似的難關,每次都會贏嗎?未必能。
輸不起的孩子會被他的錯誤絆倒,輸得起的孩子才能最后取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