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問嶺南應不好,卻道,此心安處是吾鄉。”我想,“此心安處是吾鄉”應該是有兩層含義的。
正如蘇軾之處世哲學,我們應該隨遇而安,隨緣自適。內心強大的人,到哪里都可以心安。安心地去奮斗,去建造新的生活。百分之百地投入,過好眼前的日子。
應該還有一層更溫暖的含義吧。有一個地方,之所以可以稱之為故鄉,正是因為那里永遠可以讓我們倍感心安,那里有總是讓我們充滿力量的人。
前幾日,回了一趟老家。回去的路上,因為各種原因,誤了高鐵,奔跑流汗喘氣,改簽暈車犯困,終于到了家。返京的路上,北上的高鐵又似乎左右搖晃得更厲害,時間也更長,抵達北京已經是深夜,我和同行的長輩都感到分外疲憊。我心想明明交通已經很便利了,為什么對于我一個年輕人來說,回趟家還是顯得那么折騰呢?
回到北京的工作、生活已經快一周了,前幾天無意間讀到這篇來自作者十二的文章《當你聽懂了鄉愁》,我忽然想,讓人疲憊的可能不是路途的奔波,而是某些情緒。鄉愁?可能是,也可能不是。
不管是為賦新詞強說而來,還是確有其事。總之,工作以后明顯感覺到每次回家的心情和以前放寒暑假回家不一樣了。一時間我也說不清楚,“回家”這個詞到底是什么色彩的。盡管我知道,還是那個小城,還是那個大家庭,我還是那么愛我的家人,正如他們愛我。或者,他們更愛我,“寸草心”又怎能和“三春暉”比呢。
完整地讀完十二的這篇文章,回憶自己這一路的成長,我感覺我那點小情緒根本算不上鄉愁,最多算鄉愁的萌芽吧。如文章所說,我經歷的太少,體會得太不深刻。
我只是不喜歡從“一家人圍在一起吃飯”到“一個人回到出租屋”的落差而已。然而,每一個離開家的人,在還不是那么強大的時候,應該都有這種情緒吧。(至少物質上還沒強大到能自己去買一個家^^)
我還記得,一個閨蜜跟我說,某一次她在收拾行李的時候,她媽媽一直在催她動作快點,在催促聲中,她突然大哭了起來。她說,母親的催促讓自己突然感到,原來自己舍不得走,潛意識里想拖延時間。我當時聽了覺得有點搞笑又有點可愛,說她應該是舍不得家里的醬板鴨和鹵牛肉(哈哈,常德好吃的太多,寫到這里都有點餓了呢)。今天回想起來這件事,才覺得原來還有點心酸。平時完全沉浸在異鄉的生活里,根本不覺得,等到回家一趟,一次段恍如隔世的抽離與回歸,就明白原來還是有點舍不得的。舍不得那份熟悉、祥和、隨意,和隨時都能觸碰到的愛與陪伴。
大家庭里六個小小孩都成了大小孩,現在基本都不在家了,家人也一定是很掛念我們的。但是,他們也只在我們回家的時候,拼命對我們好,在我們離家的時候,要我們帶上這帶上那,給我們沉甸甸的愛。平時電話里,視頻里,他們總是說家里一切都好,除了叫我注意身體,再不會多說給我壓力或者讓我分心的話。他們說得最多的是,要我到哪里就安安心心,做什么就盡心盡力。所以說,如果我真的有那么些曠達和樂觀,確實是離不開他們的鼓勵。而且,不管到哪里我都知道我是被愛著的,就像有線牽著的風箏。
風箏知道是風和牽線的人讓自己飛起來,所以放心大膽地飛,飛得更高。
風箏不敢夸下海口,但是身邊有榜樣,心里有尺量,所以心想:怕什么,一路走一路唱啊,不管是引吭高歌,還是淺聲低吟。
今日,北京的秋似乎又深了一層,不知家里是否還是那般燥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