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發自簡書App
2011年,日本發生了9.0級地震,無數建筑和高速公路被毀,甚至使得日本向美國移動了8英尺。而最糟糕的是距離震中110英里的日本福島第一核電站沒能抗住地震之后的海嘯,大量放射性物質進入空氣和海洋,造成了切爾諾之后最嚴重的核災難。
從政府和核電站的擁有者東電,以及互聯網網民展現了兩種不同的決策案例。
政府和東電采用的是命令和控制方式,很長一段時間內沒有向公眾公開任何信息。
本書的作者當時正在波士頓,在他確認親人都無恙之后,打算為日本做點什么,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他的朋友立刻聚焦到輻射到底泄露了多少,會影響哪些地區。
幾天內,志愿者們通過互聯網組成團隊,購買盡可能多的蓋革計數器。然而蓋革計數器被銷售一空,只能想辦法自己制造。于是他們自己聯絡供應鏈制造。不到1個月,他們就開始測量發射物,6個月后發現民眾疏散到的地方比撤離區更嚴重。志愿者采集的數據比政府的直升機更準確。
一個網絡公司迅速構建了匯總輻射物數據的地圖網站。有人自愿利用專業知識協助進行數據分析。創客們設計了更有效的蓋革計數器,內置GPS。
到2016年,收集了超過5000萬個數據點,所有用戶都可在公共平臺上獲取所有數據。這些數據不僅能幫助世界各地的研究者了解放射物的擴散情況,還可以了解不同區域正常的輻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