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中午,一個孩子的媽媽打來電話,聽語氣感覺她一定是在那頭笑出了淚的。她說:“我兒子昨天放晚學后竟然沒有再像以往那樣丟下書包就跑到外面打游戲,還主動幫助我燒飯,飯燒好了他自己不吃,他說他抱著小妹妹,讓我先吃,還把好吃的讓給我吃……這是他自從迷上打游戲后從來沒有過的事啊!”她說她十分感謝老師們把她兒子扭轉過來了。
上個星期,這孩子還和他媽媽僵持著:不肯上學,也不肯在家里呆,每天都會在外面玩游戲玩到天黑透了才回家,在家里也不跟家人交流。
我陪著班主任去他家家訪,他竟然躲起來了。我們只能先跟他家人單方面聊。我從聊天中也大概知道了這孩子為什么如此叛逆,跟他母親談了一些如何與青春期孩子相處的方法,臨走時勸她要保持克制,不要再與孩子發生正面沖突。讓她心平氣和地勸孩子第二天上學。
還好,第二天孩子終是又來到學校了。我找他聊了好久。
我說很感謝他一直很認可語文老師并且以前常常跟媽媽說語文老師的好,他怔怔地看我。我問他如今這樣不肯上學也不愿呆在家里心里是不是很煎熬很難過,他眼圈立刻紅了。我希望他坐下來好好想想心里有哪些苦處,我愿意傾聽并且愿意盡量幫助他。
等了好一會兒,他開始緩緩地只言片語地述說,我用我的經驗和猜想幫他拼湊成他目前的狀態。他只是點頭。
他說他最大的苦處是對自己的學業沒有信心了。爸爸媽媽常常說考不上重點高中就等于這么多年的書白念了,家人的顏面也被他丟盡了,老師們也對他們說“7一1=0”。他說他成績不太好,現在越學越沒信心,對學習就越來越不感興趣了。
第二點是家人太嘮叨了。媽媽每天都要嘮叨許多話,爺爺和奶奶也經常數落他。并且爺爺奶奶和媽媽為他的事又互相埋怨。他說一聽到他們都指責自己不聽話不懂事,頭都要炸了,就不愿再理他們。
第三點是不知道為什么自己現在脾氣越來越差,很容易跟家人起沖突,雖然有時候明知道自己不對,但就是控制不住情緒。
第四點是他心里知道班主任和老師們都是為他好,但是他實在受不了作業太多,而班主任又逼著他一定要完成。他說他不喜歡老師很兇的樣子。
我針對他的話一條一條地跟他談。
關于學習的目的,我糾正了他父母的狹隘認識,幫他做了合理的定位。我給他說了我曾經教過的幾個沒有考上重點高中但是后來懂事了以后憑努力現在過得很好的學生的案例。我說只要努力,只要堅持,從現在起還不算晚。他告訴我他其實還想繼續念完高中。
家人的嘮叨我希望他能正確地理解。我說我會跟他媽媽多溝通讓家人盡量少嘮叨,同時也希望他不要把家人逼到說每一句話都小心翼翼的地步。我跟他分析媽媽愛他的心意是真的,還有媽媽在這個大家庭里的太多不容易。那一刻,我感覺他也很動情。
我告訴他在這一階段脾氣大應該是青春期這一特殊時期人的生理心理發展的特點決定的。我列舉的青春期各種行為表現讓他禁不住笑出了聲。但我還是希望他既要坦然接受自己脾氣大又要盡力克制不好的情緒,免得在誤傷了親人的同時也傷害了自己。我希望他相信,過了青春期這幾年(一般是五年左右)一切都會好起來的。
說到班主任的嚴厲,我給他分析了班主任的良苦用心:因為你剛分到這個班時畢竟成績還不差,班主任可能想著我們老師多要求你一點,或許就能助你考上一個理想的高中。所以,平時老師們可能是對你“過度關注”了些,反而讓你感覺到壓力太大了。他也認可我的說法。我說以后你把學業當成自己的事去完成吧,你力所能及就好,我去跟班主任談讓他不再強逼你完成所有的作業,你用你喜歡的方式去學習,你自己認為你的青春沒有荒廢就行。問他能不能努力做到一點點地進步,他點頭答應了。
最后問他有沒有網癮,他想了一會兒說應該有點。問他想不想戒掉,他說想。幫他想的辦法是:為他借一些有趣的好書,閑暇時煩悶時都可以隨手拿過來讀一讀;幫他買一個收音機或者音樂播放器,累了時可以聽聽、放松放松,他主動選擇了買音樂播放器。(我覺得不用擔心這些活動會不會讓孩子分心影響學業,人在閑暇時,應該有可以寄托心神的東西。那么讀好書和聽音樂一定是更好的選擇。)
最后,我告訴孩子,成長是要有韌性的,成長需要堅強。跟他討論:當你行走在路上突然有風雨襲來怎么辦?你會不會永遠躲起來停步不走了?你會不會就直挺挺地往前走任憑它風吹雨打眼睛也不眨一下?我相信如果風雨不大時,你一定會懂得低下頭側起身瞇起眼睛一邊躲避風雨一邊繼續奔跑,當風雨太大時你會知道撐起傘或暫時找地方躲避一下等風雨停了再繼續前進。在成長的路上,聰明的人一定會選擇巧妙地避開風雨繼續趕路,而不是一遇到風雨就選擇逃避或放棄。在以后的路上,你還會遇到各種各樣大大小小的你所認為的困難,愿你都能既巧妙地保護好自己,又不放棄前進。就像冰心說過的一棵小樹“也許受著大樹的覆壓,而他青春生長的力量,終使他穿枝拂葉的掙脫了出來,在烈日下挺立抬頭!”
我知道我的話并不是靈丹妙藥,不可能讓一個孩子瞬間徹底轉變,只希望和孩子的家長共同努力,守護孩子健康成長。
我還是堅信,最好的教育和陪伴是懂得,是言行示范,而不是嚴加管控或蠻力驅使。
? ? ? ? ? ? ? ? ? ? ? ? ? ? ? 2017.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