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少輕狂時博客玩得還比較勤,這幾年稍微有點知道天高地厚了就不太經常寫“書評”“雜志稿”等實用性以外的文字了。一方面是眼界開了,不管是論文字還是見識,我都輪不上班門弄斧。另一方面是因為我本來就是個思慮過度的人,希望自己能“不想,少說,多做”,節約能量。
今年回頭想想,找這些借口其實只是偷懶而已,堅持寫文字至少有三層意義:
一、把自己當時的所思所想記下來,日后回顧檢視,能發現自己的變化。
逼自己系統的梳理沉淀大腦內的信息和觀點。
在公開途徑發表東西,因為有人互動、評論、分享,所以比較容易有動力。
比如2013年9月3日,我寫了一篇“親密關系是必需品,愛情是奢侈品,婚姻是裝飾品”。
五個月后看來,我的部分看法已經改變了,尤其是第三部分“婚姻是裝飾品”需要做大大的補充。
二、我要練習寫作。
把文字作為轉遞能量的手段,謀生糊口的手段或者一輩子排遣寂寞的方式,寫作這種生活方式的三種存在價值在我的一生中都可能一直存在,或者交替存在。
這兩年一直有幾個小說的主題在我腦海里揮之不去,我想我可以嘗試用片段的方式把它們寫出來,再拼湊起來。
但不論是把它作為工作還是娛樂,在工作中娛樂,在娛樂中工作,質量和速度都需要磨練。那么就讓“一萬小時天才理論”來解決這個問題吧。不管好讀與否有用與否,堅持寫。
三、或許我的三觀和微經驗并非成熟也并非人人適用,但哪怕只對一個人有幫助也是善莫大焉的。
我曾經自嘲“批量兜售熱雞湯”,但其實在寒冷的冬夜,即使是沒有干貨,僅僅有碗熱雞湯供你取暖也是極好的。熱雞湯或許不是給有能力靠自己的勞動吃肉的人預備的,但也不是沒人需要熱雞湯。需知,有營養的熱雞湯是因為熬湯的雞也曾經歷過千錘百煉啊。
2012年11月28日,我點燈熬油寫完一片書評,困得眼皮打架間看了一篇文章,特立獨行的貓的“留在大城市,還是回老家” 然后關上電腦放聲大哭。2012年至2013年,最難熬的冬天和春天,我流了不少眼淚,但每一次做決定都大步上路不回頭,感謝熱雞湯。
當然,我還能記起這事也是因為當時把它用文字記下來了。見“在啟程之前(三)什么是不該有的希望?沒有希望是不該有的”。
如上,自證了我前面說的第一條和我的自戀。